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生活随笔 尹华峰 浏览 评论来源:www.yinhuafeng.cn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是名言,但其背后的意思却有争议。

  一、解答

  主要分为两种:1,孔子认为即使用俑陪葬,来代替真人殉葬,也是不仁爱的,提出了批评,显得极具人文关怀;2,孔子严格坚持“吃人的礼教”,说杀人殉葬应该保持下去。

  先说观点再分析,我认为,1,是极有可能是对的;2,一定是错误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二、分析

  这样的问题,必需看前后文意思语境。“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子《孟子》中的《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中大量篇幅都在劝说君王做爱民的仁君,具体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等等。

  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下面这段。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对王说(我就直取别人的译文了):“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前面的话,是假设出君王不仁不爱,批判了一翻,接着,说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继而译文解释道“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如果孔子这话是为了所谓礼教坚持杀人殉葬(即使有早期殉葬许多用的是俘虏的说法),这明显和前面几句批判不仁爱的话不搭!

  解释为,孔子说以俑殉葬从意义上也太残忍(有个说法是人俑也太形似真人了,用草人就可以了),带头干这事的人怕是会没有后嗣,才行得通。

  三、另一种可能:

  当然,在这里的“无后”理解为断子绝孙,是考虑到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是否明确,另说。

  如果这个无后,理解为后来的追随者——理解为“第一个以陶俑陪葬的人,难道会没有追随者吗?”这与上文的“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及下文的“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意思上不怎么搭调。但不能完全否定这个可能性。

  四、语气问题:

  有人提出,人俑只不过是像人而已,解释为孔人骂断子绝孙也太狠了点儿,不符合他慎言笃行的形象,违背他仁者爱人的思想。

  实际上,孔子并不乏骂人的案例,我个人认为,其中,骂朋友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学生宰予“粪土之墙不可杇”,骂学生子路“不得其死然”,数这三句最狠。

  五、但是

  然~而~

  并不能从别处查到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要么他说过但除了孟子的转述没有别的记录保存下来,要么,孟子编造的。

  无论是不是孟子杜撰的,作为亚圣,孟子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了“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崇高的民本位思想。

  无论是不是孟子杜撰的,作为至圣,孔子骂起人来真性情,教起人来有教无类开教育普及之先河,重起文来也不忘“射”、“御”武体修炼,闻起道来夕死也甘愿,变起通来“小仗受,大仗走”。

  他偏修传承了古典文明,而他自己的言行思想至两千多年后仍光照于世。难怪后人感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按当今的话说,则充满了人文关怀,极具有普世价值。

  由于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后世被扭曲的缘故,其中以十七世纪至近现代为甚,在一些人嘴里和笔下,孔孟成了维护吃人礼教和“封建”统治的代言人。

  以直报怨被断取为以德报怨。父母在,不远游,硬是去掉后面的游必有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解释为愚民版本。

  孔子以外来说,无度不丈夫被说成无毒不丈夫。去掉丈夫有德便是才,光把女子无才便是德拿来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做好自己的为说成谋私的为。无尖不商说成无奸不商……

  真是自己眼屎多,看别人都是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