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华峰博客 446

今日诗语:此心安处是吾乡

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世,总有许多人四海为家,长期居住他乡。

黯乡魂,追旅思”,故乡之于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是一种烙在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无论我们走多远,这种情感,让我们无法忘记故乡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

但在外求学、谋生,甚至最后在外成家立业、落地生根的我们,往往会与故乡渐行渐远。有时候,故乡成了我们年少离别时道过的再见,却成为不了我们迟暮之时找到的归宿。

苏轼自从二十多岁离开故乡(四川眉山)之后,直至六十六岁抵达生命终点,在这期间,他从未再踏上过回乡的路。在漫漫的漂泊道路上,他对故乡的眷恋始终未变,同时又能把他到过的每一个他乡,都当作自己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处理好他乡与故乡的关系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首苏轼写的词: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作于1083年,当时苏轼与好友王巩久别重逢。

王巩之前被贬广西柳州,他的一个叫柔奴的歌姬也毅然随行。如今北归,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柔奴为他们表演歌舞助兴。

苏轼问柔奴:“岭南的日子,应该过得不好吧?”

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这位歌姬的回答,虽寥寥几字,却道尽了她内心真实的感受,更让苏轼为之动容。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不仅是柔奴对于身处他乡的感悟,而且也是苏轼自己在多年的宦海沉浮和南北漂泊中,对待故乡与家乡的态度。

所谓的心安,其实就是爱上自己生活的地方,爱上那里的人和事物。

而苏轼,恰是如此。他将自己内心真挚的爱,播种到每一个他生活过的地方,并且这种爱,是诗意的爱。

1.诗意的爱,浪漫的付出

“浪漫的本质是出人意料的、富有想象力的以及有一定难度的付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将这种极富浪漫色彩的诗意的爱,流露得极为真诚。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苏东坡在黄州,有一片占地约十亩的农场。他把房子建设在山坡顶上,还为自己打造了雪堂。

苏东坡向往冬雪里隐逸又超然物外的意境。于是他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墙壁上画了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雪堂因此得名。

身在雪堂之内,却有江雪寒林四周环绕,如临仙境般,令人心旷神怡。

苏东坡在黄州,通过自己的付出,不仅住上了舒适而极具审美价值的房屋,而且真正知道了五谷的香味,吃上自己种的粮食。

他在一首诗中写到: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可见,苏东坡的确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农夫。曾经的他,吃的都是官家的俸禄,如今从除草犁地,到丰收割麦,他都必须亲力亲为。

尽管耕作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风吹日晒,但在收获粮食之后,他也会像其他百姓一样,欢欣鼓舞。

“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其实苏轼初到黄州之时,处境还是相当困难的,但在他不断的付出和黄州百姓的帮助下,日子才渐渐有了起色。

他爱上了自己的房屋和农田,爱上了黄州的居民和山水,爱上了这里的一花一草,一饭一食。

在黄州,苏轼把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到了辛勤的劳动之中,并且这种劳动是他之前从未真切体验过的。这些身体和心理上的独特体验,使他把更多情感倾注到这片土地上,于是他对黄州,爱得更为深沉。

浪漫的付出,是诗意的爱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因为心中有爱,苏东坡得以在黄州安身和安心。

尽管此时故乡遥远,但眼前的土地,何尝不可以作为他自己的故乡呢?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2.以一颗天真之心,对待生活

生活不可缺少诗意,而保持一颗天真、赤子之心,则是对诗意最好的尊重。

所谓的天真,就是让自己的目光变得清澈,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干净。尤其是在历经人间的人情冷暖,看清许多人情世故之后,更要保持天真。

苏轼在年迈之时,被贬到与中原有万里之遥的海南儋州。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岛上可以说要什么就没有什么,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又由于苏轼已经年迈,身体有疾病,所以苏轼在儋州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但苦中作乐一向是苏轼的处世作风,也是他人格魅力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分。

其实儋州并不是真的什么也没有,至少还有一些新鲜的物产。苏轼来到海南后,在这里发现了牡蛎,并很快爱上了这种味道鲜美的海产品。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1099年, 苏轼在《食蚝》一文中写到:“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据传,苏轼写信给儿子苏过,叮嘱儿子不要向旁人说其食蚝之事。因为苏轼担心众大夫为品鲜蚝美味,而争着要求贬谪海南。

这样的苏轼,真是天真得像个孩子。他知道,朝堂之上有欲置他于死地的敌人,如今被贬海南,也是那些死党不择手段的结果。但是身处困苦之中苏轼,却不会对他们产生憎恨。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努力地把眼前糟糕透顶的生活,过得富有生趣。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他用一颗仍然天真的赤子之心,来善待他的生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天真,是他的本性,不会因为他经历了各种黑暗而变得不再纯净;苏轼的这种旷达,既是他性格使然,更是他在遭遇千百挫折之后做出的选择。

因为只有这种天真,才能让他显示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才能让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而对生活的热爱,让苏轼无论走到哪,都能随遇而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3.诗意的爱,让他重返故乡

苏轼大半生的时间,都是在故乡之外的地方度过的。他辗转多地,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在羁旅途中,他是否想过那个在眉州的故乡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对故乡的人和物,一往情深。

但是对故乡的思念,只能深藏在心底,或表于诗中。好在他懂得浪漫付出,懂得保持天真,懂得用这样诗意的方式去爱上他生活的每一片土地,爱上除故乡以外的所有人和物。

诗意的爱,让苏轼对他乡的情感超越了对故乡的眷恋。他用这种爱,去拥抱更多处于苦难中的人民,去发现自己眼下生活的美好。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

苏轼在杭州任官时,曾写过一首诗: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说他在杭州看到了故乡没有的好湖山,那是因为他爱上了他乡的风景。但他并不是真正的“无家”,因为所有让他心安和热爱的地方,都是他的故乡。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若没有诗意,就如同花朵失去了多彩的颜色;爱若没有诗意,这爱也就少了许多生机。

苏轼,始终是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他带着充满诗意的爱,安住在天南地北的各个角落。他把每一个他乡,都变成了“此心安处”。

宦海沉浮四十余载,苏轼未曾再次敲响故乡的家门,但他却又始终身在故乡。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