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爱——来自他所咨询的来访者,那么他该怎么做?根据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有关故事改编的电影《我美丽的守护天使》,或许给了我们启发……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创建人格分析心理学说,曾担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
爱情一直以来是心理咨询界的禁忌,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移情是正常的现象,如何处理这种移情,是终止咨询,是转介给其他的咨询师,还是借力给力疗愈来访者,这考验着咨询师的专业定力与实力!
意大利老影片《我美丽的守护天使》,便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年轻美丽的萨比娜(Sabina),因为患上歇斯底里症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她的主治医师恰巧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祖(Dr. Jung)。最终祖用爱的力量唤醒了萨比娜内心的规则,把她换回了正常人的生活。而经受过心理疾病与爱的力量,她最终潜心成为一个弗洛依德理论的专家。
间歇性躁狂症的萨比娜
来自莫斯科的萨比娜患有间歇性躁狂,她的内心就像一只被樊笼禁锢的小鸟,在专制而暴力的家庭环境下,胆怯却渴望自由!有一次,她姐姐意外去世,这对于她更是强烈的打击。
我们知道姐妹相依扶持在心理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在逆境之中。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祖对萨比娜做催眠治疗时,祖说出萨比娜一词,她却说出了死亡!可见姐姐的死已经写入萨比娜潜意识的恐惧之中。
于是她开始自虐,她把自己定义为坏女孩,并努力映像到别人的眼里!于是美丽善良的她,终于被旁人当做疯子。
优雅贴心的心灵守护人
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一开始便有着让人期待和敬仰的光环。而事实上,他也有着优雅高贵,端庄帅气的容颜。
那个时代的上流社会,生活充满着精致与耐心,人们对细节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祖便是这样一个医师,他对待自己的举止一丝不苟,服饰搭配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作为心理咨询师,祖的体贴与共情是专业的需要,却成为萨比娜心灵栖息的唯一港湾!
移情是咨询关系蒙上神秘的面纱
移情是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生活中的情感转移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移情表现最多的就是对咨询师的爱慕。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感转移。
人性的生物本性决定了男女之间的感情建立在共情与相处的基础上。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体贴与理解,事实上是职业的需要,却往往被来访者所接纳,成为情感依托的对象。
祖用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深入萨比娜的内心,他认真地倾听她的奇思妙想,他用词语联想测验探究萨比娜的潜意识,他在餐厅喂萨比娜吃巧克力蛋糕……这一切让萨比娜体验到从没有过的,来自异性的关怀与呵护。
于是萨比娜对祖的爱恋便水到渠成了……
爱情是驱赶魔障的良方
应当说,正是祖的体贴与深入灵魂的爱护,让萨比娜的心灵逐渐恢复正常。这里面影片又加入了一段小插曲,当祖回瑞士服兵役时,萨比娜又退行回去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情节的演变注定是戏剧化的!
果然,祖再次用爱将萨比娜拉回了现实。祖给萨比娜一小块石头,作为他灵魂的信物。那一刻起,在萨比娜内心,祖便注定是守护她心灵一生的美丽天使!
在早期的心理治疗中,移情是非常常见的,且没有有效应对的办法。真正形成爱情禁忌的伦理条款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在心理咨询中,严禁咨询师与来访者发生任何形式的感情关系,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来访者作为心理不健康的群体,对咨询师的倾慕源于咨询师在职业上的尽责。而这种移情,最终往往受伤害的是来访者自己。
可是早期,感情禁忌还没有写入咨询师的职业伦理之中。而萨比娜的爱确实一度让祖动心。
理智是维系咨询关系的武器
萨比娜的移情让祖一度忘记自己的角色。他们似乎尝试着交往,祖还作诗吟唱:为你,愿与惊涛骇浪搏击。作为胜者,如今我划动双桨,享受这天赐的时光。
祖还向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写信:我知道您会说这全是我的错,可逻辑和理性有时候不起作用……我很内疚成为人性欲望的受害者,的确正如您所说,爱是最接近潜意识东西,爱让人疯狂……
不仅作为心理咨询师,祖清楚的知道这份感情的不真实,而且祖自己已经结婚,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这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是不被允许的。何况他正处在事业的巅峰。
有人说男性是无情而理智的动物。或许在这里也坦露无遗。没有所谓爱情至上,有的只是爱情向现实妥协。而这种妥协无疑是正确的。于是最终祖舍弃了与萨比娜的这份爱情。
萨比娜为此是愤怒的,她怨恨祖的懦弱和世俗。她原本准备公开这段恋情让祖名誉扫地。可是最终还是理智与爱让她放过了祖。
爱是最强大的生产力
经历过撕心裂肺的失恋之苦,萨比娜最终清醒过来。一切尘埃落定,为何不脱茧重生?
萨拜娜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有了婚姻和孩子,并在莫斯科创办了一间名叫白色的幼儿园。她用弗洛伊德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白色所代表的纯净幼儿园里快乐健康地成长!
这种教育的理念就是:如果一开始便教给孩子们自由,那么孩子们就会真正自由地成长起来。
结局
影片的结局比较令人悲伤:1942年,身为犹太人的萨比娜和自己的女儿被德国纳粹枪杀。临死前,萨比娜把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和那块祖给她的石头,悄悄放进教堂的一张桌子的抽屉里。而因此她的故事才被今天的我们所知晓。
原型
影片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祖的原型就是伟大的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萨比娜的确是荣格真实经历过的一位病人。这个故事荣格曾认真的反思,并在他36岁时,写了《转换的象征》一书。
荣格的人格发展期理论指出,每个人分别经历了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而他的这段经历正是自己身处其中的映像。他认为,舍弃萨比娜,象征着自己对恋母情结的摆脱。
影片的心理学价值
爱是创造爱的能力。——弗洛姆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最大的共情,便是来访者的移情本身。爱是咨询师的禁忌,可是爱却也是最有力量的心理治疗良方。
如果心理治疗能够给来访者一种爱的力量,通过咨询师的共情,用自己最真诚的爱,去唤起来访者潜意识中的爱,同时把爱转换成热爱生活的力量,那么这种心理治疗无疑是伟大而成功的!
荣格不仅治愈了萨比娜的心理问题,更唤醒她热爱生活的力量,他们的心理治疗因爱成功,却最终超越了爱情本身!也因此,荣格成为萨比娜终其一生的最美丽的守护天使!
影片可能表达的隐含信息
▲ 荣格与《浮士德》
1875年荣格出生于瑞士一个乡村新教牧师的家庭,他完全继承自己祖父的姓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并以此为心目中的骄傲。他祖父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医学教授,据自述是歌德的私生子。或许受其影响,荣格毕生热爱歌德的《浮士德》这部作品,也从这部作品中找到其学术的灵感。从影片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浮士德》般现实与浪漫结合的叙述风格。这是否也是影片想表达的隐含信息之一呢?
《浮士德》
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歌德《浮士德》
▲ 荣格与艺术
如果你拥有一件事物的图像,我们便拥有了这件事物的一半,这世界的图像也就是这世界的一半。——荣格
荣格的《红书》是一部与自我灵魂对话的作品。或许文字是枯燥的,画作更能揭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的确,从书中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荣格内心的一种挣扎,却最终被条理化。那么正如影片的整体情节安排,荣格和萨比娜的感情纠葛,最终荣格的理性战胜感性。这或许也从侧面表达了荣格的艺术化精神世界。
图片来源于荣格的《红书》
图片来源于荣格的《红书》
图片来源于荣格的《红书》
图片来源于荣格的《红书》
总之,如果你爱心理学,如果你爱荣格,如果你尊重爱情,如果你崇尚理智,那么去看看《我美丽的守护天使》这部影片吧,或许能够给你一些人性的启发,让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