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里出现一个视频,标题为《这就是我们的北京大学?国人的人格在那里?》,原来是有人发现北大录取通知书对国内学生称你,对国外学生称您。上网一查,快资讯上也有一个类似帖子《北大录取通知书内外有别,对外国人:您,对同胞:你》。这不禁让我想起30多年的一件趣事。
70年代末,一次到朋友家玩,其母向我诉说一位邻居的无理。原来,家中喜得一千金,邻居送来一块毛巾被,上面用红纸写着弄瓦之喜。他们认为对方重男轻女,笑他家得了一块瓦片子,从此不再来往......。殊不知,古代把生女孩称为弄瓦之喜,把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瓦,是古代织机上的纺锤。弄瓦之喜即祝福女孩手巧精于女红。璋,是指用玉石雕刻的官印。弄璋之喜即祝福男孩长大做官。至于朋友家的行为,则不知者不为怪!
回过头来说你与您。你是第二人称的中性词。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版《辞海》第1596页,则将您解释为你的敬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称代词,你(含敬意)。现实生活中,您多用于北京及附近地区。主要用在两个场合,其一,对长辈、老师说话要用您。否则,被斥为你我他仨四六不懂,并称之野蝲蛄,都是没教养的意思。即使文革期间,小孩犯错也会被当即一顿斥责,若要犟嘴往往会赏一巴掌。笔者年幼时不止一次地被呵斥,而且还挨过巴掌;因此,直至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还记忆犹新。其二,对客人和陌生人说您。以示客气、尊重、自己有修养。即便面对十几岁的孩子也要称您。笔者亲眼所见,在农村因称你问路而受戏弄的笑话就不止一两次。只要说你对方不是不理你,就是指瞎路或相反的路惩罚你!也就是说,您字成了指北针、通行证。
北京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基地,聚集了一批国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录取通知书上之所以对内用你、对外用您,正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根本不涉及国人的人格在哪里的问题,讨论问题也没必要上纲上线。相反,朋友圈视频播出北大招生办的解释是通知书上的称呼,几十年都是这样;不存在内外有别。决定权在学校,招生办无权更改让人难以置信。果真如此,在世界著名学府堂堂北大,怎么能这么轻率而不负责任地答复呢?招生办不知其中缘由,完全可以问问这里的国学大师、民俗学者再回答。身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的段宝林教授,是继民俗泰斗鈡敬文先生之后享誉全国的民俗专家,怎就不去问问他呢?
近年来,找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这绝对不是背背《三字经》《百家姓》《名贤集》《六言杂字》等读物那样简单,很大程度上是要找回生活中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讲究、规矩、习惯等乡俗民约。什么时候用您、什么时候你是规矩,家大、舍小、令他人也是规矩。如果遇到有人说老朽、犬子、小女、令郎万不可望文生义。子入太庙每事问是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