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国名将石守信功劳很大,也是赵匡胤的亲信,从带兵到做节度使,再到被剥夺兵权,其间有太多的内幕,让后人不禁细细思之。

石守信开始出道的时候,在枢密使郭威账下听差。郭威称帝后,在后周广顺初年,把石守信升任为禁军亲卫都虞侯。显德元年,石守信跟随周世宗柴荣征讨北汉,在高平之战中有功,被升任为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又升任铁骑左右都校。显德三年,石守信随周世宗征南唐,担任先锋官。他率领后周大军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一路势如破竹。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让淮南求和,石守信以军功升任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显德六年三月,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指挥军队攻打辽国,有军功,升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这一年,柴荣驾崩,其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出任义成军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的实力人物,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他作为赵匡胤的副手,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
也就是说,石守信担任过殿前都指挥使,而殿前都点检的官职在殿前都指挥使之上。后周世宗柴荣为了强化朝廷直属军队﹐显德元年二月就命令地方召募包括所谓群盗在内的山林亡命之徒﹐送到开封充实禁军﹐称为强人。同年三月和北汉作战﹐侍卫亲军的马军和步军两个都指挥使不战而逃,使世宗感到有整顿军队的必要。这年十月﹐大概所谓强人业已招集,他举行大阅兵,挑选武艺超群的充任殿前侍卫﹐是为殿前军。设置殿前都、副点检﹐位在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上。于是禁军有侍卫亲军和殿前军两部。殿前军由世宗创立﹐经过挑选﹐战斗力较强﹐地位在侍卫亲军之上。都点检位高权重﹐世宗任命张永德(后周太祖郭威女婿)充当。显德六年,世宗亲自统兵北伐,中途病危,怀疑张永德,解除了他的兵权,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次年,发生兵变,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了宋朝。

周世宗柴荣为什么要让赵匡胤代替张永德做殿前都点检呢?因为周世宗相信点检做天子的谶语。周世宗六年,世宗率兵御驾北征。当时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继而打退数千骑兵,平定关南。周世宗在路上,阅览各方面的文书,得到一只皮革口袋,里面裹着三尺多长的木简,木简上写着点检做天子。周世宗觉得怪异,当时张永德做点检,他寻思,莫非张永德日后要做天子?赶上周世宗生病,回到京城,他为了避讳谶语,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代替张永德。恭帝即位后,任命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
果然是点检做天子,赵匡胤做了殿前都点检,也就做了皇帝,莫非是天意?赵匡胤做了殿前都点检,而他的铁哥们石守信做了仅次于他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可以陈桥兵变,意味着石守信也可以实行兵变,只不过石守信拥戴赵匡胤,没有实行而已。

显德七年,赵匡胤使人谎报军情,暗中勾结次相王溥,促使宰相范质仓促派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当时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也是赵匡胤兵变之前安排在京城的内应。赵匡胤当天晚上准备兵变,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飞马跑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准备情况。石守信立即部署士兵,让将士们穿上铠甲,带着兵器列队,等待天明,好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队伍回京。由于石守信带领的殿前司禁军的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队伍才得以顺利进城。
石守信在赵匡胤的兵变过程中功不可没,也知道内情,只是不说出来。
大宋建立之后,石守信成为开国元勋,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石守信为主帅,和高怀德率军前去征讨赵义军节度使李筠的叛乱,在长平击溃了李筠的军队,斩首三千多人。在泽州打败了李筠的三万人马,俘获河阳节度使范守图,降服太原来的援军数千人,并把他们全部杀掉。李重进叛乱的时候,赵匡胤任用石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之扬州行府事。赵匡胤御驾亲征,到了大仪顿,石守信派快马奏报告:攻破城池在旦夕之间,皇上亲临,可以一鼓作气扫平叛乱。赵匡胤急速赶过去,果然攻克了这座城。
石守信功劳很大,可以说功高盖主,是被皇室视为很危险的人物。周世宗时的谶语点检做天子成了现实,那么有没有可能都指挥使做天子呢?也很有可能的,于是赵匡胤就要想方设法剥夺部下的兵权,石守信是第一个要被考虑的。 或许,在赵匡胤称帝方面的事情知道的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建隆初年的时候,赵匡胤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的事件解除了很多大将的兵权,石守信当然在被解除兵权之列。赵匡胤鼓励他们交出兵权,多买宅田和歌儿舞女,颐养天年。建隆二年,石守信改任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并接受皇帝赏赐的一座本州的宅院,其实兵权已经不在了。建隆三年九月,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请求解除兵权,被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其实已经没有带兵权。开宝六年,石守信升为兼侍中。
赵匡胤的鼓励起了效果,石守信在宋太宗的时候兼任中书令,在天平军节度使的位置上坐了十七年,专门聚敛财富,集财巨万。太平兴国二年,石守信被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河南尹、西京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赶压迫工人十分厉害,但是不给工钱,很多工人因为这样而受苦。

看来,石守信会打仗,却不会做官,一旦做地方官就成了大贪官,也成了任意驱使压迫人民的狗官。可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缘故,他再次被启用,带兵打仗,却打输了,甚为可惜。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立即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之战,太宗亲自督战,但宋军大败,太宗狼狈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石守信以督前军失律的罪名,被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但不久,朝廷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
石守信死的时候享年五十七岁,被追封为武威郡王,赐谥武烈。他的光辉业绩大多是追随赵匡胤时创造的,也因为参与赵匡胤兵变而成了大宋开国元勋,因为被赵匡胤猜忌,而被削夺兵权,成了聚攒财富、压迫人民的大贪官,终究在战事上失利,一蹶不振。石守信成也作战,败也作战。知道的太多,又有着不可告人的内幕,终究成为皇室的弃子,不堪大用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