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浦大桥 许辉 摄
1995年10月26日,历史将会记住这个日子,黄浦江上的第四座大桥——奉浦大桥,经过建设者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建成通车了,奉贤人民一桥飞架黄浦江的大桥梦终于圆了!如果说一座桥可以显示一个地区的脉动,那么此刻的奉贤人民,仿佛已经可以看到那条迈向腾飞的新通道。奉浦大桥的建造,是上海市政府汇聚社会舆情的科学决策,是奉贤人民团结努力的结晶,其中凝结着奉贤历届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深入群众倾听民声、锲而不舍建言献策的成果。
躬身察社情,提案表民意,为建大桥奔走呼吁
政协提案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如果有心翻查1987年至1992年的上海市政协委员提案目录,就会发现,几乎年年都有关于建造闵行——西渡跨江大桥的提案,市政协委员王能宰、苏新泉、顾秋葵、杨新民、周兆熊……换届了,提案却未间断,满含着五十万奉贤人民造桥梦想的提案犹如一根接力棒,在一届又一届的委员手里传递。奉贤县政协对此更是年年有提案,届届有呼吁。1987年7月,七届奉贤县政协建设交通工作组开展实地调研。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工作组整整三天连续蹲守在闵行西渡渡口,一辆车一辆车地数,以统计过往车辆。通过对闵行轮渡站等有关单位的走访座谈和认真细致地收集数据,形成了《关于西渡口车辆渡江难的情况调查》调研报告。报告指出,闵行至西渡车轮渡,长久以来一直是奉贤县与黄浦江北岸地区联系的主要过江交通设施。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交往日益频繁,过江车辆迅速增多,尤其是沪杭公路车流量逐年增加,渡口的拥塞现象已十分严重,高峰时间待渡车辆的排队长龙长达一二公里,最长待渡时间达3小时。报告以政协文件形式报送县委、县政府及市县有关部门供参考。报告中的这些数据,为日后决心造桥提供了有力依据。
奉贤作为供应市区副食品的主要基地之一,过往渡口的运输需求必然会逐步加大。奉贤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不断扩大对外联系。改善渡江难问题,提高通行能力,对奉贤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年,市政协委员王能宰、苏新泉等会同姜燮富等市人大代表在市两会上提出提案和议案,并走访市建设交通委员会领导,郑重提出要在西渡与闵行的江面上建造第四座黄浦江大桥。时任副市长倪天增在认真听取了代表、委员们的愿望和诉求后,当即表示同意造桥:支持本届政府做好前期工作,相信下届政府也会支持!,并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进行可行性方案的研究和评估,这令在场的代表、委员都感到了曙光在望的激动。
议政有深度,调研求实效,全程关注大桥建设进展
获得了上级对造桥的支持,奉贤县委、县政府马上趁热打铁,委托市城建设计院、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设计固定大桥方案,终于在1988年年底形成了大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4位专家随即展开评估。然而,由于资金问题等种种因素,认为暂时不适宜立项,加上适逢中央召开计划工作会议,要求压缩基建投资,大桥的筹备工作不得不暂时停顿,造桥工程项目搁浅。
但这并没有动摇奉贤人民的 大桥梦,造桥的呼声依然强烈。县政协为此继续呼吁,对这一事关奉贤乃至整个上海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步步紧追,抓住不放。正是政协历经多年的不懈推动,把建造奉浦大桥的设想逐渐变成了社会各界和市、县决策层的共识。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协工作的咨政作用。县政协精心组织,深入调研,通过下基层、访专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继续建言大桥建造。七届县政协交通建设工作组通过开展多次对口协商活动,提出以建造黄浦江大桥及市政公路设施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我县投资环境的建议,立足奉贤和上海经济发展的全局,围绕大桥建设对奉贤的经济、区域布局、投资以及交通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重申建造大桥势在必行。这里还得提到一个人——奉贤县连续三届政协常委、县政协交通建设组组长柳来唐,这位从造桥一开始就多年奔走呼吁的政协委员,以专家身份投入前期准备工作,后来还担任过大桥建设副总指挥、协调员。作为造桥工程师,他见证了大桥的建设;作为政协委员,他见证了政协为大桥奔走呼吁、献计出力所作的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协工作的团结作用。利用政协委员层次高、路子广、信息灵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对上争取支持、对外宣传联系,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助党委、政府创造条件,为推动造桥工程早日立项奔走呼吁、唱响喊热。1987年7月6日的《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则群众来信,县政协副主席周兆熊以一封群众来信的方式,呼吁解决西渡车辆过江日趋困难问题。

建造中的大桥
1992年春,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后,奉贤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思路,认为首先要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路桥建设为重点,改善奉贤的投资环境。于是建造浦江大桥再次被提上中共奉贤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大桥建造有了重大转机。同年10月,市计委同意奉浦大桥立项。1993年2月16日,市政府将建造奉浦大桥列入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并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有力地推动了奉浦大桥建造的进展。
几经周折的造桥经历,促使县委、县政府下定最后的决心。于是,奉浦大桥开创了上海造桥史上的一个先河——不靠国家拨款,由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大桥建造由此进入实质性阶段。
聚力显优势,献策谋发展,助力地区崛起积极有为
建造大桥的总投资额为4.46亿元,困难不难想象。可贵的是,民心所向,奉贤将要造大桥的消息传开后,柘林中学的两名女学生自发向县政府寄去首笔捐款10元钱。由此,一场自发的、全民参与为建设大桥开展社会捐资的活动拉开序幕。县政协领导、大桥筹建的参与者首先拿出2000元捐款,并在政协机关带头发动捐款活动;94岁高龄的市政协参事室参事蒋文鹤得知家乡要造桥的消息,虽然自己经济并不宽裕,闻讯也寄上200元捐款。全县人民纷纷自发捐款,表达了五十万奉贤人民的造桥决心和几代人的企盼。

收费站
造桥过程中,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倍加关心,这离不开县政协利用自身优势所作的大量协调工作。市政协主席陈铁迪、副主席毛经权、赵宝玉、郭秀珍等领导数次到工地看望大桥建设者,并对大桥建设问题予以关心帮助。政协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特点,在建言献策方面更具有独特优势,县政协中亦不乏专家型委员,围绕大桥建设与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大会发言、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向党政部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见解的意见建议,为确保奉浦大桥的顺利建造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八届县政协交通建设委员会通过走访调研,形成《对我县开发西渡的几点建议》,从宏观、科学、长远角度为规划西渡开发提出针对性建议;县政协领导亲自带队,多次实地视察大桥及配套工程的建设进展,并积极与县大桥公司、建设局等进行座谈讨论,形成了《关于切实做好奉浦大桥通车前后工作的建议》调研报告,并作为《情况反映》报送县委、县政府参考。报告就大桥建设及提高大桥效益等问题提出建议,尤其对大桥通车后可能出现的车流压力、新站点设置、改道指示等具体问题提出了细致周全而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引起了县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建议在随后的大桥建设、使用中都得到了积极的吸纳;在县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柳来唐委员作了《企盼一桥两路重点工程早日实现》的大会发言,提出了要科学规划、实现道路网格化、要加快地面工程进度以免影响土地耕种、要以科学化管理确保道路安全、畅通等3个方面10多条建议,发言结尾更以喜看宏伟蓝图,三世修来闵行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等诗意的语言,对建设中的大桥寄予厚望。

大桥通车
八年磨一剑。在历经浮桥、固定桥、合资造桥直至筹划集资建桥四个回合的周折过程,大桥建造终于进入收尾阶段。1995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奉浦大桥题写桥名;7月28日,奉贤人民翘首以盼的奉浦大桥终于提前合拢贯通;10月26日,奉浦大桥建成通车,与大桥配套的四号线、肖金线也同步竣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及市、县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庆典活动, 10万以上群众参加通车欢庆活动,成为了定格在奉贤历史上的一次宏大文化盛会。
作为上海市第一座采用国内集资形式筹措资金建设的黄浦江大桥——奉浦大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闵行、西渡的交通,缩短了奉贤和市区的往返时间,改善了投资环境,土地使用价值增值,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奉贤人民彻底摆脱了摆渡难的困难,为奉贤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大桥的建成,更是政协承载民意、倾力献策所结的硕果,有力地印证了一句话——政协工作舞台广阔、政协舞台大有可为。

夕阳下大桥余晖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政协专委办委员联络科科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