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建筑外,大家在这里还可以看到迥异的泰国风格佛殿、印度风格佛殿和缅甸风格佛殿。目前,洛阳市已规划将白马寺建设成世界佛教文化园区,其中国际佛殿荟萃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泰国风格佛殿是白马寺国际佛殿区内最早修建完成的异域佛殿。

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jpg
泰国风格佛殿位于寺院西侧墙外100米处,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时任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赠送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制贴金佛像,并修建了具有泰国建筑风格的佛殿,1995年工程竣工。该殿坐西朝东,建于长27.3米,宽21.3米,高1.2米的台基之上。大殿南北长14.4米,东西宽7.5米,高10米,其廊柱与墙面均用大理石镶嵌,三重檐,顶饰琉璃瓦,具有鲜明的泰式建筑风格。

泰国风格佛殿
2009年,泰国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及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参访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风格,促进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泰国出资拟对佛殿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2010年5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正式实施,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

泰国风格佛殿
经过4年多的改建扩建,泰国风格佛殿苑成为白马寺国际佛殿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佛殿苑,并于2014年9月对外开放。泰国风格佛殿苑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上,泰国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哌娄哈德盖等700余人组成的泰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庆典。由泰方捐赠的佛骨舍利和已故代理僧王舍利,安放至泰国风格佛殿舍利塔内,并由两国僧众共同完成开光相关佛事活动。

泰国副僧王帕蓬迪乐点香敬佛.jpg
白马寺方丈释印乐在致答谢辞时说,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的落成是白马寺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喜事。中泰两国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两国佛教界的交流连绵不断,泰国风格佛殿的圆满落成,为中泰佛教交流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印度风格佛殿
印度风格佛殿在白马寺西侧,北与泰国风格佛殿相望。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政府签订了《印度在中国洛阳白马寺启建一座印度风格佛殿备忘录》。接着由印度建筑师精心创作,并获得印度有关方面的批准的中国白马寺印度佛殿建筑设计方案,交由中国。其间,印方委派马伟儿工程师和六名建筑技术工人,前来协助施工,配合建筑石材安装。印度风格佛殿于2009年10月落成开光,这座印度白石砌筑的圣殿,穹顶高耸、雕琢精隽。

印度风格佛殿
2014年6月30日,缅甸风格佛殿落成典礼暨安奉开光法会在洛阳白马寺举行,正在访华的缅甸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参访。缅甸风格佛殿全部由缅甸出资,是白马寺国际寺庙区中继泰国和印度风格佛殿后建成的第三座外国风格佛殿。建佛殿的大部分材料都取材于缅甸,佛塔顶部的珠宝等饰物也是在缅甸制成后运送到洛阳,从而保证缅甸佛殿风格的原汁原味。

白马寺缅甸风格佛殿
缅甸风格佛殿位于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西侧,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整个佛殿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以及博物馆等,其中大金塔是该佛殿区的最高建筑,以缅甸仰光大金塔为蓝本

白马寺缅甸风格佛殿
吴登盛表示,缅甸政府和人民集体捐赠的佛殿落成在洛阳白马寺,是在缅中两国政府与人民精心协作与共同合作下完成的,这是一座象征缅中两国人民友好的新里程碑,突显了缅中两国持久的友谊。

缅甸风格佛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