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红酒绿"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成语。指斑斓四射的灯光和诱人味蕾的美酒,红绿相映,令人心醉神迷。大多形容都市或娛乐场所夜晚繁华和热闹的景象。
就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灯红"容易理解,但"酒绿″确很少见到。日常生活中,明明高度酒是白的、葡萄酒是红的、米酒是黄的,又哪里来的"酒绿″呢?
其实,在古代,人们说得"酒绿″还真是指酒的绿色,并有人赞誉酒绿的色彩象翡翠一般,晶莹透明,美妙无比。但要想知道古代的酒为啥是绿色,还得从那时的酿酒技术说起。
古时候,因酿酒工序简单,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当时,人们喝的洒是用麦、稻、黍、高梁等五谷杂粮加热煮熟后,加上酒曲发酵制作。尤其是家酿,没有榨煮过程,生产的酒较为粗糙,酒熟后即可过滤饮用。又因过滤不净,致使碎米、碎渣浮在酒面上,甚至有的连酒糟也没有滤出。古人将这样的酒,称之为"浊酒"。所以古人既说喝酒,也称吃酒,就是喝酒时连同酒糟一起吃下去。
三国时期,曹植在《七启》中说:"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还有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中所说:"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这里说的"浮蚁",就是酒上漂着的一层浮沬,因为它是绿色的,所以也称之为"绿蚁"或者"浮蚁"了。"酒绿″之说便由此而来。
正是这层浮沬,让古代的文人墨客爱屋及乌,在赞誉美酒的同时,也深深的爱上了这层称作"绿蚁″、"浮蚁"的浮沫,并将"绿蚁″或"浮蚁"演变成了对美酒的昵称。
在古代,"酒绿"是一个实指,不但没有贬义的色彩,反倒是对美酒的赞誉。
到了清代,吳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灯红酒绿′好吗?″从此"灯红酒绿"即蒙上了一层贬义的黑纱,人们就很少将它与美酒再联糸到一起了。
此后,"灯红酒绿",就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荒淫无度"等词为伍,成了生活奢侈、作风糜烂的代名词。
这就是"灯红酒绿″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