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饲料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不同农作物的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要求,合理的加工技术对饲料的质量和动物生长性能是一种保障,错误的加工技术不仅会降低农作物的营养效能,甚至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合理的农作物加工工艺,使得农作物内部营养全面释放并保持,关系到饲料质量和经济成本,因此合理提高农作物加工水平对饲料质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作物破碎过程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农作物在加工过程种,破碎工艺占据了饲料制作过程的50% 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破碎的质量不论与饲料加工成本,还是饲料质量以及生产能耗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农作物原料在破碎时,表面积体积比变大,通常破碎的越细,该比值越大,越有利于养殖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因为破碎后的颗粒度大小几何偏差可以对进料质量、进料效率和生产性能造成影响。破碎的均一性可减少饲料的混合难度,从而降低了因不同颗粒度大小导致的饲料成团与分层的概率,颗粒度均一性还可以提升动物口感,加强动物食欲。因为破碎颗粒的粒度大小与粉碎过程的能耗成正相关,所以在综合考量性价比的情况之下,要选择合适的破碎颗粒直径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具体工艺的实操中,通常主要使用锤式粉碎机和辊磨机,在不同农作物破碎后组分相同或接近则在饲料的混合过程越容易,不容易发生分层聚团现象,但是随着破碎的越细则表面积增加越大,细密的颗粒具有更强的吸湿性,农作物的含水比例对破碎生产机械效能影响很大。因此,选择适宜的破碎设备与工艺,高质低水的作物以及一致破碎的颗粒粒径大小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饲料性能有较强的促作用。
二、农作物膨化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通常农作物的膨化过程是通过机械螺杆挤出农作物的同时对作物进行加湿、加热和淬火,然后通过调节压力进行减小作物体积的过程,常用的工艺分为两种:干膨化法和湿膨化法。在膨化的进程中,一定量的补水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目前生产形式主要为挤出膨化,但是因部分作物营养成分容易被破坏,如在生产膨化过程中热敏营养素和氨基酸的有效成分会被破坏,可对干物质含量造成损害。因此深入掌控膨化过程的工艺应用在不同农作物上,对于解决饲料原材料短缺和提高农作物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三、制粒工艺对作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通常制粒涉及到高温、高压以及高热处理农作物,直接破坏脂肪成分的含量。在造粒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可以防止脂肪被破坏。造粒可改变作物中蛋白结构,使得营养物质更容易被肠道吸收,有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制粒过程会破坏作物中的粗纤维结构,降低动物对饲料消化难度。
四、工艺对作物其他营养成分的影响
1. 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蛋白质在受加热、加压、酸、碱、有机溶剂等影响时,会发生变性,可以提高动物对蛋白的利用率,但是,如果热处理强度过高,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2. 对脂肪营养价值的影响。因加工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易被氧化的特性,通常在氧气和光作用下,被氧化导致营养价值降低甚至产生毒害物质,因此应在高脂肪含量作物加工过程适度添加一定量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防止脂肪被氧化。加工工艺对脂肪也有有利的保护作用,如制粒和膨化工艺会导致饲料中微脂肪酶可以完全失活,可以提升饲料的保质期。
3. 对淀粉营养价值的影响。在含水量大的作物中,如作物被加热,可以造成淀粉的分解,而在高于糊化温度下,淀粉会发生膨胀或溶胀导致分子中部分功能键断裂发生糊化,糊化对动物消化吸收淀粉意义重大。淀粉是饲料中重要组成成分,但是富含淀粉的原料不应该低于1/4。加工过程中糊化在不同阶段应有指标考核,加工过程使用压力调节器可以有效的提高淀粉糊化。
综上所述,饲料是畜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饲料的品质、保存期、营养全面性对养殖业至关重要。饲料行业的长足发展不仅取决于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深广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析动物对饲料营养的真实需求,有机整合农作物加工技术与动物营养管理,合理配置饲料配方,优化农作物加工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或保障饲料营养价值。从农作物到饲料转变的过程中,各个加工环节均非常重要,需要对各项工艺进行优化质控,才能满足高品质饲料的生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