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我是成都人,我是广安人,我是南充人,我是内江人,我是乐山人,我是雅安人,我是宜宾人(注:分别代表)
一样的四川人,不一样的四川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故事广播FM88.2倾力制作 方言文化传承专题节目——《四川方言》,带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发展历史,在鲜活接地气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独特的魅力。
各位听众,各位网友,欢迎收听《四川方言》节目。我是浩岷。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广安,一起来听听广安话。
刚刚听到的这段话是纪录片《国家记忆》中播放的邓小平原声。
广安历史悠久,史上有六次较大的移民。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从移民开始。 广安是历史上移民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的东大门,各时、各地移民驻居广安,将不同的文化、民俗习惯和方言也带入了广安。3000多年来,勤劳、勇敢、聪慧、豪爽、憨厚、热情、好客的广安人,传承、汲取、融合、沉淀、演绎着土著文化、巴楚文化、湖湘文化、长江三峡文化、川渝文化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华,将各种方言互相杂糅融合、兼收并蓄而成了独特的广安语言文化。
广安话属西南官话成渝片。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主要的区别在语音声调上的不同。广安话与成都话、重庆话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多数字音不分平翘舌、声母h、f混淆,n、l混淆等。比如中国读作zong1国,冲锋读作cong1锋,大山读作大san1。不分边鼻音,奶牛读作lai3liu2(有的地方牛可能为零声母,读you2),发怒读作发lu4(音同路)。
广安话又像重庆话,兼收客家话(福建、广东话),比如把公鸡称作鸡公、刚才读作jiang1才等;兼收吴语(上海、苏州话),比如说一个人傻乎乎的就称之为宝气、回来要说成转来等等;兼收永州腔,把猪肉读作jü1肉等;兼收长沙话,把吃饭读作七饭、东西烫说成东西lai4等;兼收江西话,里头读作yi3头、泥巴读作yi2巴、牛奶读作you2 lai3等。
广安话中有一些音变,爬山要说是ba1山。有句俗语说中踩倒别人的肩膀往上巴的巴就是爬的意思,这句话是指损害别人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
巴字还有一些引申意思,比如巴不倒谱的巴意为贴近、靠近,巴不倒谱指和实际相差太远。巴心巴肝指一心一意。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
广安人常把干燥的燥、造句的造、暴躁的躁、噪音的噪等zao4音读成cao4音。比如说 五心烦躁cao4,指五脏六腑都觉得烦躁,不舒服,形容心烦意乱、烦躁不安的样子。
我们广安话,有很多发音是比较有意思的。比如:伸开的伸音变为cen1。把衣服扯cen1,意思是把衣服拉直。扯不伸展又说扯不伸抖、扯不伸,指说不清楚。广安人爱说cen1皮这个词,指生活改善,日子舒服。cen1不倒皮是指翻不了身。
音变的字还有:把睁眼读作cen1眼,步骤 读成bu4cou4。撞见说成cuang3倒起,指碰击,也指无意中遇到。家族念成家cu2,碗摔碎了要说打cui4了。剃光头要说剃guang4头
还有些有趣的词语:鸡蛋要说簸儿蛋;蜘蛛要说波丝;占便宜要说吃抹和;心里有没有把握要说有没有哈数;神经病要说颠疯实像;撒谎、吹牛要说是扯谎撂lia2白,五颜六色要说花而胡韶,形容不得了要说要不到台。
邓小平故里(图片来自网络)
华蓥市在语言方面受岳池、广安、重庆等地方言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华蓥话由岳池、广安等地方言融合而成。华蓥的庆华、高兴、阳和等地普遍存在f、h混读的现象。还有文白异读的情况,鼻 bi2子要说pi2子,吃ci2饭要说ki1饭,豇jiang1豆要说gang1豆,棉絮 xü4要说棉sui4。
华蓥城市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岳池和毗邻的广安、合川、武胜、南充、蓬安等县的方言大同小异。不过因交通、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岳池四片话的腔调,即:顾县话,齐富话,中和话和城关话。
航拍的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新建成的秀水湾新村(图片来自网络)
岳池话你吃嘎饭没有?我吃嘎了。普通话说你吃过饭没有?我吃过了。天亮了,岳池话说天亮嘎了哦!
邻水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方言有微差别。如古入声字的读音,西槽及东槽南端多归入阳平,东槽的兴仁、石永、丰禾等地则例外。
邻水县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总的来说,广安话形象生动,灵活多样,诙谐幽默,朗朗上口,以多样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反映了地方的特有人文风貌和广安人的天性机智和幽默,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它既是广安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川、渝、湘、闽、粤、晋等地区口头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
结束语:
一样的四川人,不一样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让你在鲜活接地气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独特的魅力。特别鸣谢四川师范大学周及徐教授对节目的精心指导!更多精彩内容您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方志四川或者故事882。下期再会!
本节目取材于《四川省志•方言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广播FM88.2倾力制作,联合打造。
方志四川•音频电台
您还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