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味无穷是什么意思(其味无穷的意思)

华峰博客 94

【编者按】国际关系风云激荡,社会现实云诡波谲。为此,自本期始,我们将连续转载《国家智库》《中国智库》——— 于汝波先生《三十六计纵横谈》专栏,以求有益于智库,有益于国人。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专著,为智库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十六计纵横谈

目 录破 题总 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姑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破题

读兵书,最忌两个字,一是歪,二是呆。歪是对原文理解不正确;呆是对兵书运用不灵活。歪的对立面是正,呆的对立面是活。所以,读兵书要防止出现歪呆那两个字,就要强调正解活用这一个词。

正解就是正确理解原文。读文言文写成的兵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能否正确解读原文。对原文解读不正确,后面的事,就会跟着出问题。如果他只是读者,因理解不正确可能只会误了自己;但如果他读后还要著书写文章给大家看,比如注解原作词义,论述其中思想,讲说如何应用等,那就不止误了自己,而且还会误了读者。

比如《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瞒天过海,此计是特指根据物极则反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公开的军事欺骗。一般人都懂得,天极难瞒,海最难过。但正因为难,人们一般都认为不能欺骗和通过,反而恰恰可瞒可过。此计正文中说的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正是讲的这一道理。但此计的按语作者就没有弄懂这一点,将其与一般的军事欺骗混同起来了,所以讲解和举例都偏离了此计的精义。

再如,该书的第三计借刀杀人,这里的借刀是指借用第三者(友)的力量;这里的杀人主要是指打击、消灭群体的敌人,而不只是打击或杀死某个人的简单行为。此计适用于战略、战役、战术指挥等不同层次,而不仅仅指的是个体之间的仇杀争斗之术;更不仅仅指的是在自己人内部搞的尔虞我诈之谋,而是讲的对敌斗争艺术。不明乎此,无论对此计是褒是贬,都属无的放矢,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另如,反间计的反间一词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意思是指策反敌人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与现在人们平常说的反间计含义不同,现代人说的反间,古人称之为离间。《三十六计》正文论此计时,引用了《易•比》卦中的一句话: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说,对外人亲密得像自己内部人一样,就不会失掉他。这是揭示使敌间为我所用的哲学底蕴。此计的按语却将反间解释成了离间,把计的本文理解错了,后面的讲解自然也就离谱了。

所以,我们说,读兵书,必须首先要正确解读原文。

但读兵书,只能做到正解其原义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读兵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咬文嚼字,坐而论道,而是完全为了应用。这就要在对兵书的理解和应用上反对呆。因为呆本身就违背了兵书最根本的精神:知权达变。

需要说明的是,正解和活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思辨的角度看,二者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价值。对兵书正解的目的是为了活用,不是为了活用或不会活用,那正解就没有了意义。而要活用,就必须首先做到正解。所谓活用,就是以正解为前提的,没有正解,何来活用?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正确理解兵书本义,才可能在实践中将其用活。这正如只有懂得何为正才可能懂得何为奇,只有懂得何为常才可能懂得何为变的道理一样。如果没有准确掌握兵书原文的本义,根本就谈不上灵活运用的问题,那叫乱打仗,打乱仗,结果只能是打败仗。所以,要活用,必须首先要正解。但我们又同时强调,准确理解兵书原文本义,决不是为了束缚人们的思想,恰恰是为了将其思想灵活地用于指导实践,以达成预期的军事和政治目的;我们强调正确理解本义,但又反对迷信本义,主张必须着眼现实,坚持与时俱进,在正确理解原义的基础上创新,在灵活运用中发展。总之,正解与活用是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那种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说完了正解活用,我们接着说《三十六计》。

现在的人们对《三十六计》褒贬不一。褒之者将其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人荒唐地说它就是孙武所作,是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的一篇;贬之者则把此书说得一文不值,甚至把它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批判。本人对这两种看法都不赞同。

《三十六计》绝非孙武所作,也不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的一篇。那种说法是缺乏历史知识的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向社会耍了一把不太高明的三十六计,对此,读者切不可上当受骗。但《三十六计》的价值不会因此而被抬高,也不会因此而被降低。此书流传如此广泛,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国外也影响甚广,其程度不在《孙子兵法》之下,不是偶然的,这与此书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其独有的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编撰形式、形象简练的语言特点等是分不开的。

《三十六计》是一本在近代才流行以世的分类论述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的兵书。该书在论述军事谋略的类型、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等方面,发展、深化、具体化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特别是在如何进行军事欺骗以及怎样防止军事欺骗方面,该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阐发,其内容即使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军事欺骗是由战争的特殊规律决定的,非如此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打不赢战争,就如孙子所说是战争指挥者最大的不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现代西方一些军事强国都非常重视对军事欺骗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如美国1982年出版了《战略军事欺骗》一书;英国1996年出版了《军事欺骗的艺术》等,都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军事欺骗的问题。英国的庞森比在《战争时期的谎言》一书中甚至公开宣称:在战争时期,不重视欺骗就是一种疏忽,怀疑谎言是反常,说明真相是犯法。他们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这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战争中,人们已对之耳熟能详。据墨西哥一家报纸称,美国一直在进行关于精确炸弹的舆论欺骗。海湾战争中,美国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明确说,他们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的命中率实际只有50%,盟军在伊拉克投下的8.55万吨炸弹,有70%没有击中目标。但美军却对外大肆宣传说,这种导弹的命中率是85%。美国国会内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B-2轰炸机的轰炸精度大约为40%,而美国官员在海湾战争期间则公开宣称,其精确度为80%。美国的这种欺骗性宣传,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晕论效应,我国也有人在我们的媒体上为其作更夸大了的义务宣传。美国的这种欺骗性宣传,无疑会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威慑作用,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军事欺骗。而这种欺骗术的原理,人们在我国的《三十六计》中都不难找到。我们要提高现代战争的指挥艺术,防止被敌人欺骗,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研究军事欺骗问题。而《三十六计》在这方面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

还需要指出的是,该书不是就军事谋略讲军事谋略,而是着力揭示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所以具有哲理性很强的特点。它以兵法演《易》理,以《易》理讲兵法,使兵法和哲理融为一体,其编撰方法可谓独具一格。而这恰恰是人们所最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兵法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境界。不达此境界,就不算读懂了兵法。《三十六计》正是这样一本将读者引向哲学境界的兵书。该书对术数、阴阳、常变、共分、损益、刚柔、实诳、动静、擒纵、主客、痴癫、死生等军事范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给人以很多的启示。这些哲理不但可应用于战法、战术方面,而且也可应用于战略层面;不仅过去的战争可以应用,而且现代高技术战争也可借鉴;不但军事领域应该借鉴,而且非军事工也可以借鉴。

自宋代开始,我国的兵学著作出现了两种发展倾向。一是庞杂型,兵书部头大,内容杂,《武经总要》、《武备志》等皆属此类。一是简约型,兵书内容以精练为主要特色。明代有些兵书,如《兵经》、《兵 》等,即是如此。《三十六计》也具有这一特点。它用比所有兵书都要形象、简练的语言,对军事谋略作了分门别类、深入浅出、易记好用的论述。这也是该书能够为中外读者所喜爱因而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问题,目前尚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南齐书•王敬则传》中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话,檀公是指南北朝时宋朝名将檀道济(?~436)。这说明,那时就很可能有一本名叫三十六策的兵书。但现在流传的《三十六计》中的按语和跋肯定是宋以后人写的,其中有许多内容与《三十六计》正文不符,说明它们的作者不是一人。至于此书正文与檀公三十六策有无关系,还须做进一步的考察。

本书的结构是以《三十六计》各计为篇,各篇均有计文、今译、解说三部分组成。为了便于读者在对照中理解《三十六计》的计文,本书在各计解说后附原书‘按’及‘按语今译’。本书解说注意根据各计义理,从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地域,从战争战略、战役战术等不同层次,从军事和非军事不同领域,从正反不同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不同方面纵谈横论,尽量讲得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一些,活一些。其中突出现代,突出战略,突出军事,突出正面,突出运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名为《正解活用三十六计》,这只是作者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已,并非说拙著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如何正确理解、灵活运用《三十六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书也肯定会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作者只是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更有利于和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所有的读者朋友们针对如何正解活用《三十六计》这个话题,不断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三十六计》很早就被译成了朝、日等文本在国外流传。瑞士汉学家胜雅律(H.V.Senger)经多年研究《三十六计》而写成的德文著作《智谋》一书于1988年出版后,在西方产生了轰动效应,时任德国总理的科尔亲自给他写信予以称赞。后来此书被译成法、意、荷、俄、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布。

他称《三十六计》是中国人开辟的智谋学的代表作,其中充满着‘知识可乐’。我这个西方人虽然只是品尝了其中的点滴,但深感其味无穷,现在可以说是欲罢不能。

(详见胜雅律著《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致中国读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智谋没有国界,也不分民族,中外的所有智者对智谋的心灵感知都是相通的。可以预见,《三十六计》必将借助于更多的中外文化沟通者之手以其特有的魅力而风靡世界。—— 于汝波

总说

计文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今译

六六三十六,它蕴含着客观规律和诡谋权术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是诡谋权术的依据,诡谋权术中包含着必然的规律。阴阳和谐,相反相成,机谋即在其中。机谋不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凭空设计,因为这样不符合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必然招致失败。

解说:世界上最精短的总论

《三十六计》的总说是该书的总论,正文只有29个字。这么短的总论,在我读过的所有书籍中是没有见过的。但这29个字蕴含丰富,思想深刻,既写出了此书写作的指导思想,又点明了全书的要旨。真正做到了言简义赅!

那么,这29个字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它至少讲了三层意思。

一,交代写作此书的宗旨是着重揭示兵法与哲理的内在关系

总说正文开头就讲: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要理解这句话,须从我国的元典《周易》中去找源头。《周易》以九为太阳,六为太阴。这里的六借指阴谋权术。作者认为,六可生六,故阴谋权术可以变化无穷。此书为三十六计,由六个六组成,每个六中又都可再去生发、变化,故称六六三十六。这种生发和变化虽无穷无尽,但其基本原理却都在六六这一简易的术数之中。这就点出作者写作此书的宗旨:以《易》理演兵法,以兵法说《易》理,或者说以哲理讲兵法,以兵法明哲理,着重于揭示哲理与兵法的辩证关系,而不仅仅是讲述兵法本身。其目的在于让读者通过学习兵法掌握军事哲理,通过掌握军事哲理而能对兵法举一反三,将其灵活巧妙地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取得战争胜利。在这里,《易》理是一般,兵法是特殊,它要求读者善于由特殊推及一般,用一般指导特殊。此书各计都是采取先讲兵法、后引《易》理的写法,其用意就在于此。这是此书与其他兵书最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是作者写作此书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又是读者读懂此书必须首先掌握的钥匙。

关于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各家解释不一。此句承上句而来,这里的数应是指六六三十六这个数。而这个数,如上所言,乃是指的《易》理,指的是兵法的哲学底蕴,指的是客观规律;这里的术则指的是方法、策略。总之,这里的术数和阴阳家所说的术数意思不同。《汉书•晁错传》说: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这里的术数即是指策略和规律。又唐刘禹锡《天论》中说: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这里的数也是指客观规律。所以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的意思应是:客观规律是制定计策谋略的依据,计策谋略是对客观规律的巧妙运用。二者相较,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计策谋略是第二位的。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之后,才可以制定出高明的谋略并能应变无穷。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唐朝名将李靖说,他传授兵法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教正不教奇。这是因为,奇之所以为奇,是由于它出于常规、常法之外。不知何为常规,就不知何为非常规;不知何为常法,就不知何为变法;不知何为正,就不知何为奇。因此,若要善于出奇制胜,就必须首先知晓一般规律,掌握常规之法。人们认识了一般规律,掌握了常规之法,才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变法,做到奇谋迭出而皆能合于规矩。《管子》中多次讲到无方之胜,所谓无方,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模式,思维多变,行动难测,敢于反兵法之常,创兵法所无,达出敌不意、以奇制胜之目的。这种无方不是杂乱无章,乃是有方的升华。它虽属于更高的层次,但毕竟又是以有方为基础的。不懂有方之谋,所谓无方之胜只是一句空谈。

人们在学习兵法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术轻数,即重视对某些方法的掌握和模仿,而轻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难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缺乏应变能力,犯生搬硬套、东施效颦式的错误。汉将韩信运用《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理,背水为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部属的积极性,加之使用奇兵袭敌营寨之计,故能取得胜利。《三国演义》中写蜀将马谡生搬硬套此法,致有街亭之失,遭到惨败,其意亦在说明,施计用谋不能生搬硬套,只知术而不知数。李靖说:凡事有形同而势异者,亦有势同而形别者,情势千差万别,战场千变万化,现成的方法是套用不得的;只有熟谙规律,察清本质,才能应变有方,措置裕如。古人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汝果欲学术,功夫在术外。这个外就是数,即要把功夫下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上。

二,指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律是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三十六计》的作者认为,在需要将帅掌握的诸多的数中,最重要的、能够知一度万的,就是阴阳燮理,所有的机窍都在这一原理之中。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哲学范畴。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古人于是应用阴阳来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互相对立统一和互相维系消长的现象。这一概念后来逐步演变为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原理的代名词。这里所说的阴阳燮理,就是对立的事物和谐统一。

纵览中国古代兵书,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对偶性范畴,如死生、攻守、迂直、久速、专分、奇正、虚实、常变、刚柔、仁诡、迟速、动静、患利、屈伸、围阙、赏罚、文武、高下、远近等。中国古代的兵学家们大都是以这些范畴为基础来论述他们的军事思想的。这些范畴被以不同形式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军事思想体系。

对偶性军事范畴都具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特点,都在阴阳这一范畴涵盖之中。因此,《三十六计》的作者认为,只要做到阴阳燮理,掌握了对立统一变化的奥秘,也就掌握了用术的机窍。机在阴阳燮理之中这一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的哲学概括,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三,强调人不可违背客观规律自行设机

这就是总说中的最后一句话:机不可设,设则不中。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并不是说计划策略不能预先设计,预先设计就必会失败。如果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孙子兵法》主张未战先要进行庙算,即进行战略比较、战略预测和战略决策,做到先胜而后求战,此乃千古不易之真理。岳飞坚持谋定而后战,戚继光主张打算定战,反对打糊涂仗、莽撞仗等,这些都说明打仗要计必先定的道理。相反,预先缺乏正确的谋划,如孙子所批评的,先战而后求胜,那才是注定要失败的。这里的机是指枢机、关键、机窍,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应机、乘机,而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设机、造机。不从实际出发,凭一厢情愿设想客观时机,并依此设计定谋,必会违背客观规律,因而遭到失败。如北宋前期的皇帝要求将帅外出作战必须按照他们预先制定的计划、阵图行事,不允许将帅根据战场形势实施灵活指挥,这种做法正如中国古代兵书《将苑•假权》所说,乃是束猿猱(náo音挠)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作者反对的只是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决不是否定从实际出发的谋定后战。但有了作战计划后,还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善于随机应变。这才是这句话的全部含义。

总说中所包含的从特殊推及一般、用一般指导特殊的思想方法;"数术相有,重视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观点;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应机而动的主张等,不但适用于军事,而且由于它具有一般的哲学意义,所以,非军事领域也可借鉴。

比如,领导者指导工作,要善于将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都要既重术,更重数,即重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某些现成的做法;善于利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原理指导工作和自己的行动,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阴阳燮理,机在其中的问题,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比如,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者与前者相比,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等优点。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调节滞后、发展盲目、会出现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导致垄断、人们不关心公共设施等弊端。所以,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这里就有阴阳燮理,机在其中的问题。二者关系处理得好,就阴阳和顺,经济发展;否则,就可能顾此失彼,出现新的弊端。

附:原书按及按语今译

【按】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按语今译】我们为此书所作的解语着重于揭示设计用谋的规律和原理,而不在讲述一般的事理。因为一般的事理,人们通过有关权术的用语即可弄明白,而规律却往往存在于这些话语之外。如果人们只知道诡谋权术就是诡谋权术,而不知道诡谋权术中所包含的一般规律,那么,他所制定的谋略大都不能成功。何况诡谋权术原本就是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如果谋划违背了事理人情,就会立即表现出它的诡诈和异常性,引起人们的惊讶和疑惑,这样,计谋也就泄露了。有人说:这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是胜战计,第二套是敌战计,第三套是攻战计,第四套是混战计,第五套是并战计,第六套是败战计。

作者:于汝波,少将军衔,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