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词牌名D部-15
江淹是南北朝时候的奇才,诗文词赋都是一流。成语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的典故都讲的是他。其实寻常人又何尝不期待自己也有一段飞来奇遇,可以不费功夫文章天成。要知道南北朝时贵族讲究门阀,非士大夫之族不能做官,不似唐宋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寻常读书人那时根本奔走无门,永无出头之日。像江淹这样出身庶族,家境贫寒,靠文章得到赏识,跻身仕途,而且还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历经宋、齐、梁三朝而全身而退,实在也算得上一个特例。至少他肯定不是后人附会得那样,是一个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心性懒惰的人。
历史上的江淹,其五言古诗有许多怀古忧思之作,那时候的诗还没有后来格律的约束,好象是长在乡间蓬勃的花草,自然舒朗。江淹虽是北人但在江南长大,吴烟楚辞对他有很大影响,诗中不乏香草美人之喻和飘摇怅惘之思。有一首写一个美丽女子游春,路人争赌围观的《咏美人春游》: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后人读到这首诗时,有太多的感触,于是就提炼出《点绛唇》这个词牌名来。而《点绛唇》这样的曲调最初是歌咏女子情态的,曲调轻灵婉转,虽是小令,上下片换头,节拍也不一样,想来当初唱起一定是莺燕清婉,精巧喜人的。
据毛先舒考证,正是因为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点绛唇》这个词牌名因而得名。这个词牌名比较妖冶,是指女孩子口红、胭脂、唇膏之类的东西,至少到目前,我还没有查到古代男子搽口红、胭脂之类的记载。宋王十朋词,名《十八香》;张辑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张辑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淲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宋王禹偁词,名《点樱桃》;又名《万年春》等。宋人用此调本意咏香车美女的词数不胜数。
《点绛唇》这个词调据说是取自梁代江淹诗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而得名。
中国习惯以唇红为美。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云: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唇脂可不必专门制作,一般皆与胭脂混用。更以嘴小为美,娇小的口唇是历代妇女都喜爱的。点唇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开始的。宋玉《神女赋》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之句。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以后各朝各代的妇女都以点唇为尚,而尤以唐代为盛。《妆台记》所记载的唐代妇女流行的各种唇形就有十多种并各有名目,如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园、天宫巧、洛儿殷、澹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样子等。元和末年,妇女们还流行一种很独特的时世妆,其中,唇以乌膏点染。白居易的《时世妆》诗记录下了当时的怪异面妆:……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愁啼,无鬟无鬓帷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这一点明清时代的妇女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她们往往在描画完上唇后,只在下唇上点上一个小圆点,即所谓樱桃小口。所以《点绛唇》词牌又名为《点樱桃》。南宋词人何冠《凤凰台上忆吹箫》有窄袖半掩,莺啼处,点破樱桃一点红的句子。
《点绛唇》别名众多,共有八种别名:
《一痕沙》,《点绛唇》之别名,与另一词牌《昭君怨》为同名异调,两调俱名为《一痕沙》,《历代诗余》卷五《点绛唇》调注:一名《一痕沙》。
《沙头雨》取自诗赋中语,采宋张辑词中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见自《东泽绮语》。
《南浦月》取自诗赋中语,采宋张辑词中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见自《东泽绮语》。
《寻瑶草》取自诗赋中语,采宋韩淲词中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见自《涧泉诗余》。
《乐府乌衣怨》金元好问词名《乐府乌衣怨》,旧名为《点绛唇》,见自《遗山先生新乐府》卷三。
《万年春》金王喆词名《万年春》,王喆即王重阳,因出于本身及传道的需要,将许多带有世俗气的旧词牌改为富有道家色彩的词牌。然而多是改易调名而不易调律,《点绛唇》即为一例,见自《重阳教化集》卷三。
《点樱桃》宋王禹偁词名《点樱桃。》然而各本均记此词调名为《点绛唇》。不知《钦定词谱》与《词律》根据何本而有此别名之说。
《十八香》宋王十朋词名《十八香》,见《钦定词谱》卷四。然而此别名,多被认为是《钦定词谱》误以词题为调名所致,故对于此别名多存怀疑。
《点绛唇》在元代《太平乐府》中注为仙吕宫。高拭词注:黄钟宫。《正音谱》注:仙吕调。
冯延巳之《点绛唇》为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 ⊙○⊙●○○● ◎○⊙● ⊙●○○●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
◎●⊙○ ⊙●○○● ⊙◎● ◎○⊙● ⊙●○○
去。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