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③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④。
[原文通释]
孔子说:主张行不通,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是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只是没地方找扎筏子的材料。
[注释]
①桴:音fú,用竹或木编成,当船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的称为筏,小的称桴。
②从:跟随,随从。
③其:语助词,表示揣测的语气,大概,可能。
④无所取材:没地方找扎筏子的材料。这里是委婉地表示这样的事办不了。
[解读与点评]
孔子极力推行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曾经设想过隐居生活,乘桴浮于海,只是一种比喻,不一定就是到海上去漂泊。他估计到子路有勇,会跟随他一同前去。孔子感叹子路的勇,借口无所取材,告诉子路不会办这样的事。一些本子把无所取材解释成子路其他方面没什么可取的,与孔子对子路的一贯评价矛盾,与下章就存在矛盾。
关于材另有一说材通裁,读先秦时文章,古今字情况多些,我们现在所见的《论语》是西汉末年的《鲁论语》,已经经过整理,况且本篇第22章就有裁字,何须用通假!
本章产生成语乘桴浮海。
5.8.[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②。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家④,可使为之宰⑤也,不知其仁也。赤⑥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原文通释]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啊。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那里的赋税,不知道他做没做到仁啊。孟武伯又问:冉求做没做到仁?孔子说:冉求啊,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可以让他当那里的总管,不知道他做没做到仁啊。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啊?孔子说:公西赤啊,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与贵宾交谈,不知道他做没做到仁啊。
[注释]
①可使治其赋:可以让他管理那里的赋税。可使,可以让他。使后省略了宾语之。治,管理。其,那里的。这里的赋实际是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②不知其仁也:不知道他仁不仁。这里的仁用作动词,做到仁和没做到仁。
③邑: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城镇,周围的土地也归属它。邑又分为公邑和采邑。直辖于诸侯的属地为公邑,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为采邑。文中千室之邑当指公邑。
④家:指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家,可设家臣,以管理政务。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⑤可使为之宰:可以让他当那里的总管。为,担任。之,代词,相当于治其赋中的其,那里的。宰,原本称管理奴隶的总管,后来成为官吏的通称。邑的行政长官也称宰,相当于后世的县长。
⑥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史记》称他少孔子四十岁,以此推论,他生于公元前509年。
⑦束带:穿着礼服,扎好衣带。
[解读与点评]
孔子对自己的弟子都有中肯的评价。在孔子这里,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是很高的,他认为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特别是仁这种内在的东西,是不但要察其言,还要观其行的。当有人问及弟子仁否时,孔子的回答都很谨慎,多未置可否。
孔子比较肯定的称赞过颜回,在本篇里称赞过子贱。除了评价子路比较直率外,在评价其他弟子时,都用不知比较委婉的字眼。但可以明显看出,孔子认为这些弟子各有不足。
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在回答大是大非问题时,在对人进行评价时,常使用不知的字眼,在问话者进一步追问后,再从侧面回答。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孟武伯的提问,没有直接用仁的标准对自己的三个弟子进行评价,而从侧面回答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赋税,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处理外交,各有专长。不知其仁也的回答表面上是回避,至少是说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到仁。这在冉求身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做季氏宰时帮助季氏聚敛(见《先进》第17章),并策划伐颛臾(见《季氏》第1章)。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向孔子问这几个人时当在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后,大概此时他在跟孔子学习,《为政》第6章孟武伯问孝大约也应该在此时。兼顾《左传》记载,我想此时孟懿子的身体大概出了问题。
成语束带立朝出自本章。
文/陈广逵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