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驳是宣传真理,批评错误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如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教会就疯狂地攻击他,双方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辩论。赫胥黎是达尔文的朋友,他是英国思想锐敏、擅长演说的博物学家。每次辩论,他都以滔滔雄辩,把宗教头目的什么上帝创造人类等谬论,批驳得体无完肤。教会仇恨赫胥黎,甚至骂他是达尔文的斗犬。在辩论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从此人们都认识到一个真理: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生物进化而来的。
辩驳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言语的交锋,批驳错误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思想。如果运用得巧妙得体,堪称防身的盾、反击的矛。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娴熟而高超的辩驳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既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又可以是对方的论据或论证过程。
1.反驳论点
冯玉祥任陕西督军的时候,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冯将军把他们招到西安责问:你们到终南山行猎,曾和谁打过招呼?领到许可证没有?两个外国人狡辩说: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所以用不着通知任何人。冯将军气愤地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的呢?你们不经批准私自行猎,就是违法行为,你们还不知罪吗?
冯将军从驳斥对方的论点入手,抓住其要害——无主二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论敌的错误,再加上连用反问句,反驳痛快淋漓,强劲有力。
2.反驳论据
法庭审理一个案件,原告证人一口咬定:10月18日夜里11点,自己借助月光,亲眼从二三十米的地方看到被告开枪杀人。作律师的林肯分析了证词,在辩论中指出:10月18日是下弦月,11点钟月亮早已落下,证人根本无法借助月光从那么远的地方看清被告的面容。
林肯根据确凿的客观事实,指出证人的证言是假的,那么被告是杀人凶手的控告也就难以成立了。
3. 反驳论证
当英国记者提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时,周总理指出: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太多,但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是殖民帝国。美国面积略小于中国,而人口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驻外军人达150万。中国人口虽多,却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取决于人口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
英国记者的提问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全的三段论推理,其用意在于影射:人口众多的中国将向外扩张。周总理则用两个不容置辩的事实,得出了与记者相异的论点: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从而否定了对方推理中人口过多与对外扩张之间有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使对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次,要掌握有效的反驳技巧。
上述的反驳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实例,均属直接反驳。除此之外,人们还多采用间接的途径,寓驳于不驳之中,收到不驳之驳的特殊效果:语言犀利泼辣,富于幽默和讽刺。常见的技巧有以下两种:
1.扩大式
古代有一国君欲将京城用油漆刷一遍,众臣的谏言均遭驳回。一智士先说君主的想法很高明,如果能将京城油漆一新,既可增城之色,又可壮我之威;接着一转说,不过,漆要阴干的好,要漆好城,不能将城暴露在阳光下,最好先盖一座大房子,把京城遮住,漆完城后再拆掉大房子。之后,君主罢了漆城之心。
将在某一范围难以说明的谬误放在更大的范围,便会使谬误无处藏身。智士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将漆城问题扩大到建房护漆上,使君主自感主意太过荒谬而罢休。
2.比喻式
二吏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则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也。
楚王让人缚犯盗窃罪的齐人经过席前,是为了羞辱晏子。面对挑衅,晏子用桔和枳分别比喻本土的齐人和在楚国的齐人,从而说明齐人在齐国不盗而到了楚国即盗,关键是楚国使民善盗,迫使楚王不得不承认自己反取病也。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