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之间什么意思(俯仰之间的意思)

华峰博客 115

作者:黄发玉

古人常以俯仰二字对举,以形容人生,所谓俯仰一世;或者表示短暂的瞬间,所谓俯仰之间。其实无论是漫长的人生,还是短暂的瞬间,俯仰实际上都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空间意识,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人生美学和艺术美学意味。

《周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孟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这里的俯仰,既指人生,也可以指当下。魏晋时期的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送着南归的鸿雁,信手弹奏着五弦琴,心灵驰骋于广袤的宇宙,悠然自得,其人生何等的逍遥自在。东汉科学家张衡的仰飞纤缴,俯钓长流,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山水画家宗炳的仰升数百仞,俯览眇千里等诗句,都给我们呈现出一种上下四方的空间图景。而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里的仰观和俯察,既是当下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也可以表明一种人生态度,但无论是当下还是整个人生,所以游目驰怀,就是抱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所谓俯仰,并不局限于俯和仰,其本质是指一种变动地、徘徊地透视事物、观察自然、体验人生、感悟宇宙的行为,绝不局限于一点,绝不偏执于一端。这种宇宙空间意识,被谢灵运和宗炳引入山水诗和山水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诗、画审美理念。中国山水诗经常以远、近,高、下等方位对举代替俯仰来描写对象,而李白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都是一远一近的景象,也就是俯仰游目的视线。中国山水画讲究以大观小,居高见低,所谓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中国文论强调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以少总多,情貎无遗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就是中国人看山水、看世界、看人生的视角与态度,或居高临下,鳞次栉比;或极目远眺,苍茫悠远;上仰下俯,左顾右盼,周而复始,流连忘返。

中国人眼中所看到的是一个流动的、整体的的世界,而西方人特别注重事物的局部。西方的风景画,只是对象的一个局部,仿佛像照相机一样,是从一个固定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是所谓焦点透视。从实证的角度、科学的角度说,他们认为这种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世界。而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是用流动的视线,或者说散点透视,表现了对象的整体,从艺术的、哲学的角度说,中国的山水诗、画,反映了真实的世界,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整个世界浑然一体,中国的山水诗、画所形成的关于对象的图景,才是真正的宇宙图景。就连中国古时成篇的文字,也是不带任何标点符号,具有统摄性和综合性。这些与西方人的透视法所形成的焦点空间、重注局部的空间意识和审美理念大异其趣。

正因为如此,中国山水画多有以宏大空间命名者,如《千里江山图》《长江万里图》《江山如此多娇》等等,这是中国艺术试图以有限表达无限的集中体现。而西方的风景画则与此截然相反,多有标明时间、地点,甚至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画于某地。而中国诗文中也常常呈现出一种向上和超越的意向,如登蒙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因此,中国山水诗、画、文中所呈现的空间,是一种带有音乐韵律的递次推出的宇宙空间,在美学家宗白华看来,这正是宗炳所说的‘目所绸缪,身所盘桓’的境界。

中国人的这种美学观,当然来自于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无限性。庄子有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强调宇宙万物的无限与无涯;而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提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主张心灵对于万物的统摄,虽然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具有浓郁的美学意味。(作者系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