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1988年6月23日,95岁高龄的梁漱溟在北京告别人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了!
梁漱溟93岁寿辰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文学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撰写挽联: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见梁漱溟形(光头)与神(为民众奔走)后评价: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梁漱溟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漱溟是他的笔名。原籍广西桂林,先祖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出生于北京。
1911年加入同盟会,任《民国报》记者。1912年开始读佛典,素食;1916年,欲往衡山家为僧。在此期间,梁漱溟有过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和研究。
1915年梁漱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究元决疑论》。
1917年报考北大,没有考上。北大校长蔡元培注意到梁漱溟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文章后,认为他功底很好,前途无量,说:梁漱溟想当学生没有资格,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老师吧!
此后,梁漱溟在北大做了七年的讲师,主要进行印度哲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他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认为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认为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分野,反对阶级斗争,而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从乡村自治入手,改造旧中国。
梁漱溟手迹
1923年秋,梁漱溟辞去北大教学工作,前往山东菏泽省立第六中学担任高中部主任。
1924年春返回北京,与山东省六中学生同住什刹海讲学。
1925年一月,与师友迁居万寿山北大有庄同住共学。
1927年七月,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28年二月,带领北大考察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实验。
1929年1月,河南治学院开学,任教务长。
1930年1月,赴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担任研究部主任、院长。
1933年,教育部召开民众教育家会议,梁漱溟执笔写成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
1947年退出民盟后,创办勉仁文学院,从事讲学与著述。
1949年夏秋间,晋谒贡嘎上师,领取无上大手印,接受灌顶。
1928年在中山大学
梁漱溟自1950年初应邀来北京后,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八十年代后期,已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
梁漱溟与毛泽东主席同岁。1918年,两人在杨昌济先生(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杨开慧的父亲)的家里初识,当时梁漱溟是北大讲师,毛泽东则由杨昌济推荐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里,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交谈,有两次是通宵达旦。
梁漱溟在延安
1950年1月,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再三邀请下,梁漱溟从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主席派专车去接他,在家里招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是不分上下的朋友关系,两人关系融洽,经常往来。
梁漱溟与毛泽东
1953年9月,召开了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在小组讨论周恩来总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的会议上,梁漱溟认为,过去中国将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后,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但乡村农民生活很苦,而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都转入了城市,从而导致了乡村的空虚。毛泽东主席对梁漱溟的发言不以为然,会议也对他的言论进行了严厉批评。
1956年11月,在大鸣大放的高潮中,梁漱溟沉住了气,没有发声,静观其变,在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中并没有受到批斗。
1966年,因文革而被抄家,衣物都被抄走,他只能睡地板,也曾被拉去街道上陪斗。后来,当他谈到这一段时,他只是淡淡地说:当时心里有点不愉快,几天我就过去了。
梁漱溟虽一度潜心佛学,但自1918年,因其父亲沉潭事由发生后,转入儒学,他认为佛学只能让少数人受益,可孔子的学说是对大多数说的,他肯定人要付出努力,下一番功夫是可以过得好的。
梁漱溟全家照
梁漱溟声称自己最大爱好是思考问题,他正他的一生思考、解答自己思想上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