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弭兵之会的作用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平静,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很多暗涌的激流。对于一些大国,这一时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对于大部分一般国家和小国来讲,却意味着危机和灭顶之灾。因为大国之间不会轻易碰撞,更不会轻易发生战争,那么它们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国力呢?那便是吞并或镇压其他一般国家或小国。
春秋战争
因此,弭兵之会就出现了。周简王七年,即公元前579年,邲战之后,由宋国主要发起,联合晋国和楚国,一起订立了彼此之间不再使用武力,互相帮助和救助危难,共同讨伐违命反抗的诸侯的盟约。也因为这个盟约,晋、楚两个霸主之间战争才得以停息,但这停息的时间只有三年。在盟约生效的三年中,两国并没有真的信任盟约的作用,而是都在默默积累实力,为新的大战做准备。
短暂和平
果然,三年后,楚国就单方面撕毁了盟约。在周简王十一年,即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又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之后没过几年,在周灵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57年,两国又爆发了战争。但这两场战争的战果很特别,都是晋国一面性的胜利。当然,也并不是说晋国就比楚国强大。对于两国来说,两场大战的结果对它们的影响并不是致命的。
整顿军队
对于两国而言,更致命的是由于战争引发的国家的内部矛盾。在晋国,晋公室与异姓卿大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但却不仅仅是晋公室与卿大夫的矛盾。还有卿大夫之间的矛盾。虽然说晋国卿大夫并不会反抗并推翻晋公室的统治,但因为战争军力的外调,晋公室缺失了对国家内部的威慑力量,卿大夫便借此机会来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至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则是对有限的权利和地位上的争夺。当然,这些都是上层的矛盾。在下层社会里,因为战争而提升的赋税问题也压迫的普通民众抬不起头,随后更是无奈地只有靠反抗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因为战争引发的晋国的内部矛盾,已经彻底威胁到了晋国的正常统治。
骑兵出击
在楚国,虽然说上下一心,因为前期的国力积累,楚国有进行再次大战的实力。但是大战毕竟是钱粮的消耗,甚至是人口的消耗,所以伤阴动骨是肯定的。这时,楚国东南部的吴国却在晋、楚争霸期间兴起了,并且还勇敢地挑战楚国的霸主地位,对楚国发起多次进攻。因为这些内忧外患,所以楚国北上、东进的势头都弱了,而是努力处理本国的自身问题。
攻守战争
至于其他依附晋国和楚国的诸侯国,则因为宗主国的驱使疲于奔命,国家钱粮的消耗更是巨大,达到了它们无法忍受的地步。因此,这些诸侯国比晋国和楚国更加希望和平,更加希望稳定下来,缓和国家的巨大消耗和因此产生的国内矛盾。
这时,宋大夫向戎看到晋国和楚国没有了再次大战的势头,其他依附的诸侯国更是不想打仗,所以就做了战争的调和者,奔走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来劝说两国不要在发生大战,并晓之以情。
向戎调和
因此,两国都有了停战的意思。之后,宋国又联合了其他诸侯国,在周灵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46年,于宋国首都西门举行了有楚国、晋国、齐国、秦国、鲁国等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之会。在会上,由于楚国参会者暗中藏甲带有兵器,迫于生命危机,晋国只好让楚国主盟。
只是这次弭兵之会,还是晋国和楚国赢得了巨大利益。但尽管如此,弭兵之会也为当时动乱的中原带来了喘息之机,为社会的恢复和新兴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END-
作者:锋朔 图片:网络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
锋朔,历史爱好者,系河南省青作协会员、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代表作《最后的相约》等。
大家如果还有其他想法的话,可以留言或私信给笔者,感谢大家支持!
本文由锋朔有文发布,2020年1月31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