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风剧情简介(野风剧情介绍)

华峰博客 192

​6.4/10

1942年的奥斯卡最佳视效奖颁给了《野风》(Reap the wild wind),《野风》的导演是著名的塞西尔·B·戴米尔,拍摄过新老两版《十诫》,非常有名的《日落大道》等电影,当然在1956年版本的《十诫》也拿到了当年的最佳视效奖,这个我们会在后面专门介绍。

本片的剧本改编自Thelma Strabel的一部小说,剧情主要还是围绕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主之间的情感纠葛,其间有着一些华丽的内景场景还有庭审的故事,当然也有一些海上的场景(作为冒险片而言,海上的场景显得有些少了),女主从一场海难之中救起了一名船长杰克并与他坠入爱河,之后又有一个男人托利弗爱上了女主,之后杰克策划了一场阴谋,但是最终杰克还是以自己的性命救下了托利弗。

当然,既然是最佳视效的电影,我对其剧情也就不详细去描述了,但是关于里面的布景和服装设计还是要提上一嘴,毕竟除去得奖的最佳视效,本片还提名了第15届奥斯卡的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和室内布景,片中的聚会还有一场舞会的布景都是相当华丽的,色彩和服装的设计也非常漂亮,对于故事发生年代(1840s)当时的还原也比较贴切。

全片最重要的一场戏份,就是临近结尾的一场水下探险。

这个场景的水下摄影拍摄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在前面几期我们提到过老版《巴格达大盗》中主角有在水下的戏份,而在那个场景中我其实并不能看出他是真的在水下拍摄还是放慢动作来伪装成是一个水下的世界。

上面两部电影做对比,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了。事实上,有不少人认为,《野风》中的水下镜头或许对于一些海底探险题材的电影(比如1955年的《海底两万里》)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而那个年代是如何完成这样的水下摄影的呢?通过查阅一些资料,里面提到水下摄影是在一个装入活体海洋生物的巨大水箱中完成的,同时剧情后面出现的那个巨大的乌贼也是一个巨大的橡胶模型。而如果我们再考虑一下它制作的年代,也就是美国刚刚介入二战不久的时间来看,在那个时间点上能够花费如此巨额的开销去完成最后那场精彩的水下摄影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电影拍摄结束后,这条大橡胶乌贼则是被捐赠给国家作为战争物资。

最后那段场景如此真实的原因除去这个栩栩如生的大乌贼外,自然也少不了整个剧组的努力,其中有一处缠绕的镜头,显然是有一点定格摄影的成分,男主被章鱼的触手慢慢缠住,当然这一段因为缠绕的停顿性而并没有那样让人惊艳。

除此之外,也有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来模拟被缠绕状态的场景,比如演员攥住其中一只触须,在水中翻滚来达成缠绕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处则更加有趣,我们可以肉眼看到触须伸过来并灵活地缠绕上了演员的潜水服,这一处我猜测是触须前端有一根细线,通过控制细线来操作这根触须的行为。

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乌贼这一段确乎非常优秀,以至于我都在猜想是否他们真的捉了一个乌贼过来表演。

除了这段最高光的剧情之外,摄影棚内的投影也被大量使用以营造海上的氛围,而且这些投影往往考虑到了船身的颠簸,所以当我们看某些场景时,伴随着背景的起伏,我们也会认为船身在随波逐流。

还有一组有趣的镜头我想分享一下。

第一个镜头是坏人切断绳子,重物下坠。

第二个镜头是男主翻过栏杆,试图躲避。

第三个镜头是男主落到旁边的草垛上,躲过了重物。

而我们注意到,前两个镜头是实拍的,第三个镜头则是在背后投影了一个重物坠下的场景,不过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第三个镜头完成了一个虚假的背景和实景前景之间的互动,当投影的重物坠下后,一些被伪装是重物的碎片在真实的场景中被抛起,这种设置无疑大大增加了这个桥段的真实性,那个时代的观众看到这一幕,应该会为男主的死里逃生捏了一把汗吧。

这个奥斯卡最佳特效系列,与其说是一系列影评,不如说是我的观影笔记,这些曾经闪耀在电影特效史的作品,很多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无人问津,甚至豆瓣上都因为评分人数过少而没有评分,我写这些观影笔记,尽量不涉及知名作品,也就是80年代后的最佳特效奖得主基本无缘此系列,不过若是有对于特效史感兴趣的人们能一起讨论,也不妨为一桩幸事。

翼(Wings)-1927-奥斯卡最佳特效系列其一

北方之子(1938)-奥斯卡最佳特效系列其二

雨季来临(1939)-奥斯卡最佳特效系列其三

巴格达妙贼(1940)-奥斯卡最佳特效系列其四

金粉银翼(1941)-奥斯卡最佳特效系列其五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