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甚了了的意思(不甚了了是什么意思)

华峰博客 115

作者按:

洛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运河中心丝路的东方起点四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历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动很多,因此蕴藉于河洛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这里撷取100个与洛阳相关的成语典故予以介绍。今天推出之四十八:不甚了了

不甚了了

不甚了了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不经常使用。它的意思是,不太了解,不很清楚的意思。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应该和三国曹魏时期的北海太守孔融有关。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在建安七子之中,只有孔融在政治上与曹操保持着距离。而其他的如陈琳、王粲、徐干等人,他们或者政治观点与曹操一致,或者本身就是曹操的幕僚,都是唯曹氏父子的马首是瞻,但孔融却在许多政治主张上与曹操相左。这是孔融被曹操诛杀的重要原因。

孔融少时就很有名,他既有孔子直系后裔的名望,也因为他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慧。因此就成为许多人赞扬和效仿的对象。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未必都是真实的,但却成了当时教育青少年人的教材。比如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连孩子的启蒙教材《三字经》都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样的句子。

孔融一生的活动区域,大多在山东曲阜一带。汉献帝时期,朝廷征召他到洛阳做官,被他拒绝。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他被朝廷任命为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才到许昌就任,最终死在那里。

大约在公元163年,即汉桓帝延熹六年,孔融随着父亲到都城洛阳。当时的东汉政权虽然已经出现了问题,但还没有到分崩离析的程度。洛阳作为都城,还是人才荟萃、一派繁华的。东汉时期的洛阳,因为设有太学,聚集了许多著名的名士。其中名气最大的要数李膺。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当时的官职是司隶校尉。从官职上,李膺并非是位极人臣,但此人无论是在边塞领兵御敌,还是在朝廷治国理政,都有着很大的功绩。尤其是在与专制的宦官做斗争的时候,更表现出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李膺在洛阳的士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记载: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意思是:只有有才学和名声都好的,和他的亲戚,守门人才会通报。当时的人都以拜谒李膺为荣,大家形象地把到李府称为登龙门。

孔融当时只有十岁,年龄小,又无官职。要到李膺的门下去拜谒,得到登龙门的待遇,是很难做到的。但这个孩子确实有主意。他自己大摇大摆地走到李府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看门人不敢怠慢,就给他通报了。见到李膺,两边坐定后。李膺就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不慌不忙地回答:以前我的祖上仲尼(孔子)曾经把你的祖上伯阳(老子)当老师(孔子曾经在洛阳向老子问礼),所以我家和你家是通世之交。

十岁的孩子为了套交情,就能说出这一番道理,李膺与在座的宾客都暗暗称奇。大家都觉得这个少年聪慧过人。这时,太中大夫陈韪正好进来,有人把这件奇事说给他听。

这个陈韪,大概属于那种不太合群的人,不愿与大家凑趣。他撇撇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聪明。这明白是看不起孔融,欺负他是一个孩子,不介意得罪他。

但孔融却马上听懂了陈韪的弦外之音,应声回答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毫不客气地讽刺陈韪就属于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不怎么样的那种,弄得陈韪非常狼狈。

这里的了了本意为聪明,后引申为明白。汉语词义的引申,往往是在基本意义上的发展。从聪明到明白,就体现了这个特征,在史书《北齐书·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这是的不甚了了不是不聪明,而是不很明白的意思了。

孔融在文学和才情上是很聪明的。但他在政治上就显得不甚了了。尽管他做过北海相、虎贲中郎将等官职,而且政绩不错。但由于在政见上锋芒毕露,恃才自傲,最终得罪曹操。这一点与《三国演义》里的杨修颇相似。

比如,有一次曹操颁布禁酒令,说酒可亡国,要在全国禁酒。孔融居然接口说: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类似这样让曹操在大臣面前下不来台的事情,他很乐于领头干。再加上他推荐的祢衡公开地羞辱曹操,实际成为曹操世俗的政敌。祢衡最终被曹操处死后,他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据说孔融在被杀的时候,写了一首《临终诗》,诗中有: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的诗句,可见孔融对自己的人生悲剧还是有认识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