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然无语解释(默然无语的意思)

华峰博客 161

作止語默(作止语默),◆行動、靜止、說話和沉默。多泛指人的行為言談。○[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至於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箇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於文,便是約禮的功夫。

貞默(贞默),◆端莊靜默。謂不苟言笑。○[蘇曼殊]《非夢記》:既而生自念[薇香]貞默達禮,吾雖在病中,豈容為我侍側。

元默,◆玄默。謂沉靜無為。○《文子‧自然》:道之為君如屍,儼然元默,而天下受其福。○[唐][李德裕]《智囊賦》:若乃淡然元默,應變無方,韜[隨和]而不耀,匣[干越]而寶藏,雖不止如炙輠,猶淵然如囊括。○《宣和遺事》前集:君以元默之道拱於上。○[明][張居正]《七賢詠‧向常侍》:[子期]耽元默,[山陽]遘心侶。

淵默(渊默),◆亦作淵嘿。亦作淵嚜。◆深沉靜默。○《莊子‧在宥》: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隸釋‧魏受禪表》:寬容淵嚜,恩洽群黎。按,今本《文選》作淵默。○[晉][陸雲]《國起西園第表啟》:臣竊見[世祖武皇帝],臨朝淵嘿,訓世以儉。○[唐][謝劇]《游爛柯山》詩:仙僧會真要,應物常淵默。○[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三:[哲宗][元祐]初,春秋尚少,淵嘿未嘗語。○[聞一多]《紅燭‧愛之神》詩:啊!這麼俊的一副眼睛--兩潭淵默的清波。

語默(语默),◆1.亦作語嘿。謂說話或沉默。語本《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南朝][陳][張正見]《白頭吟》:語默妍媸際,浮沉毀譽中。○[唐][白居易]《唐故撫州景雲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銘》:自生至滅,隨跡示教,行止語嘿,無非佛事。○[秦牧]《藝海拾貝‧<哲人‧小孩>》:有一些優秀的作品,你在閱讀的時候,覺得那個作家仿佛就在眼前,他的思想感情,他的動靜語默,他的聲音笑貌,仿佛可以觸摸似的。◆2.喻指出仕或隱居。○[晉][陶潛]《命子》詩:時有語默,運因隆窊。○[逯欽立]注:語默,出處。○《南史‧張裕傳》:是以披聞見,掃心胸,述平生,論語默。○[唐][陳子昂]《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詩:而我獨蹭蹬,語默道猶懵。

幽默,◆1.沉寂無聲。○《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唐][柳宗元]《閔生賦》:合喙而隱志兮,幽默以待盡。○[金][邊元鼎]《新秋示友》詩:自憐幽默相忘久,鬥鳥鳴蟬枉叫呼。○[蕭紅]《生死場》十二:山羊完全幽默和可憐起來;拂擺着長鬍子走向窪地。◆2.昏暗。○[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唐朝上》:[張孝師]為驃騎尉,尤善畫地獄,氣候幽默。◆3.[英humour]譯音詞。詼諧風趣而又意味深長。○[巴金]《<沉落集>序》:沒有含蓄,沒有幽默,沒有技巧,而且也沒有寬容。

隱默(隐默),◆1.安靜恬退。○《南史‧沈約傳》:[儀]淳深隱默,守道不移,風操貞整,不妄交納。○[明][歸有光]《潘用中墓志銘》:君為人溫良隱默,外內皆稱為誠長者。◆2.指安靜恬退之士。○[唐][張籍]《奉和舍人叔直省時思琴》:達人掌樞近,常與隱默同。◆3.沉默不出;緘默不言。○[宋][范仲淹]《奏為薦胡瑗李覯充學官》:臣聞臣之至忠莫先於舉士,君之盛德莫大於求賢,泰通之朝,豈敢隱默![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一:設有以此論為[朱子]述者,當必樂聞其說,亟為改正,無所用其隱默也。

飲默(饮默),◆隱忍沉默。○[宋][司馬光]《再與景仁書》:昨日得所示書,然後釋然……然其中猶有未察愚意,而直以彊辭抗之,此所以憤憤不得飲默,必當自伸者也。

宴默,◆安居靜穆。○[前蜀][貫休]《寄杜使君》詩:清高慕[玄度],宴默攀[道一]。

言默,◆議論和沉默。○《莊子‧則陽》: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有所極。○《韓非子‧南面》:則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則皆有責也。○[南朝][梁][江淹]《雜三言‧鏡論語》:籌出處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循默,◆亦作循嘿。◆謂循常隨俗而不表示意見。○《新唐書‧段平仲傳》:[平仲]常曰:‘上聰明神武,但臣下畏怯,自為循默爾。使我一日得召見,宜大有開納。’[宋][蘇舜欽]《咨目七》:今朝廷之患,患在執政大臣不肯主事,或循嘿,或畏避,大抵皆為自安之計也。○[明][王鏊]《震澤長語‧國猷》:由是相率為循默,不敢少出意見論列。○《明史‧張逵傳》:消讜直之氣,長循默之風,甚非朝廷福也。

玄默,◆1.謂沉靜不語。○《淮南子‧主術訓》:天道玄默,無容無則。○《三國志‧吳志‧張溫傳》:爭名者嫉其才,玄默者非其譚。○[明][方孝孺]《應教恭賦靜妙軒》詩:孰知神妙理,乃在玄默中。◆2.謂清靜無為。○《文選‧揚雄<長楊賦>》:且人君以玄默為神,澹泊為德。○[李周翰]注:玄默,無事也。○《漢書‧刑法志》:及[孝文]即位,躬脩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舊唐書‧文藝傳下‧劉蕡》:朕聞古先哲王之理也,玄默無為,端拱思道。○[景耀月]《古詩》:至道尚玄默,寧靜持其鈞。

顯默(显默),◆1.顯達與默默無聞。謂出仕與隱居。○[晉][陶潛]《飲酒》詩之十八: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宋][曾鞏]《隆中》詩: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2.顯明與玄奧。○《文選‧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若乃交神圯上,道契[商][洛]。顯默之際,窅然難究。○[張銑]注:籌策明默,窅然深遠,難以究探也。

閒默(闲默),◆安靜沉默。○《世說新語‧賞譽》[張華]見[褚陶][劉孝標]注引《褚氏家傳》:﹝[褚陶]﹞弱不好弄,清談閑默,以墳典自娛。○《宋書‧袁粲傳》:[粲]閑默寡言,不肯當事,主書每往諮決,或高詠對之,時立一意,則眾莫能改。

退默,◆猶退靜。○《南史‧王僧虔傳》:﹝[王僧虔]﹞為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宋][蘇舜欽]《薦王景仁啟》:雅尚退默,不高人以聲。

順默(顺默),◆謂順從其勢而沉默不語。○《宋書‧徐羡之傳》:臣等荷遇二世,休慼以均,情為國至,豈容順默。○《宋書‧何尚之傳》:若值[汲黯]、[辛毗],必將犯顏切諫,但臣等碌碌,每存順默耳。○[南朝][齊]蕭子良《凈住子凈行法門‧開物歸信門》:豈容順默駛流晏安苦海沉淪沸火而不自拔者乎!

守默,◆謂保持玄寂。語出《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漢][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清][龔自珍]《釋言》詩之一: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勞上相損宵眠。參見守黑。◆补证条目■谓保持玄寂。○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法》:静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

沈思默想,◆亦作沉思默想。◆靜靜地深思。○《西游記》第五五回:[三藏]沉思默想道:‘……我三個徒弟,不知我困陷在於這裏,倘或加害,卻不枉丟性命?’[柳青]《狠透鐵》:但是老漢沉思默想了一陣,還是灰心地搖頭。○[南丁]《檢驗工葉英》:這天晚上,[葉英]又坐在桌前沉思默想起來。

沈默默,◆亦作沉默默。◆默不作聲的樣子。○[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一摺:我這裏覷容顏待追攀,晦,暢好是冷丁丁、沉默默無情漢。○[元][孫仲章]《斟頭巾》第三摺:聽言絕則我沉默默腹內憂,都做了虛飄飄心上喜,則那的那是圖財致命殺人賊。

沈默寡言(沉默寡言),◆性情沉靜,很少說話。○《新唐書‧梁崇義傳》:﹝[梁崇義]﹞後為羽林射生,事[來瑱],沈默寡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我見你向來都是沈默寡言的,難得今天這樣,你只常常如此便好。亦作沈靜寡言。○[元][劉祁]《歸潛志》卷五:﹝[聶元吉]﹞弱冠擢第,沈靜寡言,不妄交,入官以謹愿自守。○[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二三章:道師沉靜寡言,足以壯山門風範,能起十方宗仰。○[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可是表面上她卻依然對一切都淡漠,依舊沉默寡言。

沈默(沉默),◆亦作沈嘿。亦作沉默。◆1.猶沉靜。深沉閑靜。○《三國志‧蜀志‧杜微周群等傳論》:[杜瓊]沈默慎密,諸生之純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若夫[屈][賈]之忠貞,[鄒][枚]之機覺,[黃香]之淳孝,[徐幹]之沈默,豈曰文士,必其玷歟!○《新唐書‧裴行儉傳》:[炯]頗沈嘿,可致令長,餘皆不得其死。○[冰心]《斯人獨憔悴》:[穎銘]是一個沉默的人,也不顯出失意的樣子,每天臨幾張字帖,讀幾遍[唐]詩。◆2.不說話;不出聲。○[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升沉後進》:二公沈默良久,曰:‘可於客戶坊稅一廟院。’[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他沉默地緩轡前進,考慮着明天的作戰問題。◆3.沉寂;寂靜。○[劉半農]《鐵匠》詩:叮噹!叮噹!清脆的打鐵聲,激動夜間沉默的空氣。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一章:他們,不悲嘆也不流淚,不吶喊也不說話。山溝裏充滿着沉默和嚴肅。◆补证条目■不说话;不出声。○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名臣》:永叔復與師魯書云:‘五六十年來,此輩沈默畏怖在世間,忽見吾輩作此事,下至間老婢亦爲驚怪。’

深默,◆猶沉默。○《南史‧魏紀四‧明帝》:﹝帝﹞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深默,端嚴若神,有人君之量矣。○[明][李東陽]《送喬生宇歸樂平》詩:吾生好講學,久矣抱深默。○[蔣光慈]《鴨綠江上‧弟兄夜話》:[江霞]看看路兩邊的景物,時而對夕陽唏噓幾下,時而低頭做深默的幻想。

塞默,◆猶沉默,不作聲。○[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誤放》:[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宋][蘇舜欽]《呂公初示古詩一編因以短歌答之》:昔時名價滿天下,此日塞默趨塵泥。

軟默(软默),◆懦弱少言。○《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妻[上官氏],生來軟默,不管外事,公子凡事憑着自性而行。

柔默,◆柔順而寡言。○[明][高明]《烏寶傳》:[寶]輕薄柔默,外若方正,內實垢污。

寢默(寝默),◆亦作寢嘿。◆止而不言,沉默。○《後漢書‧王允傳》: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後漢書‧袁安傳》:蓋事以議從,策由眾定,誾誾衎衎,得禮之容,寢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舊唐書‧李景儉傳》:當賊[注]([鄭注])挾邪之辰,群公結舌而寢默。○[宋][朱熹]《與陳丞相書》:欲復求祠官,幾得斗升之祿,以共水菽之養,則又以待次尚遠,懼有貪躁之嫌,是以因仍寢嘿,以至于今。

潛移默轉(潜移默转),◆見潛移默運。

潛移默運(潜移默运),◆不露行跡、自然而然地轉移或轉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四川鐵路案檔案》:[爾豐]受事之初,已窺其隱患,故思潛移默運,收拾人心。亦作潛移默轉。○[梁啟超]《亞洲地理大勢論》:[希臘]之文明,潛移默轉,而入於[羅馬]。○[沈從文]《新景與舊誼‧新湘行記》:現在這個小地方,卻正不聲不響,一如同日月交替,潛移默運的在變化着。

潛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習慣,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無形中起了變化。○[清][龔自珍]《與秦敦夫書》:士大夫多瞻仰前輩一日,則胸長一分邱壑;長一分邱壑,則去一分鄙陋;潛移默化,將來或去或處,所以益人家邦移風易俗不少矣。亦作潛移暗化。○[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葉聖陶]《給少年兒童寫東西》:如果作者寫的語言是正確的,健康的,美的,就能使少年兒童受到熏陶,潛移默化,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潛移默奪(潜移默夺),◆謂不露形跡地改變或取得。○[明][歸有光]《<洪範>傳》:然有養之、厚之、節之、教之、不傷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潛移默奪於冥冥之中。○[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先文靖》:想當時綸扉之地潛移默奪,[華亭]因不肯歸美於人,[先文靖]亦不以告人也。亦作潛移嘿奪。○[明][李贄]《藏書‧外臣傳‧馮道》:今觀[五季]相禪,潛移嘿奪,縱有兵革,不聞爭城。

潛消默化(潜消默化),◆暗地消除。○[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讒口不能騁其巧,忮心無以肆其毒,而潛消默化者,又不可以枚舉也。

潛消默奪,◆谓暗中消除或不露形迹地改变。○明焦竑《玉堂丛语·调护》:東陽隨事彌縫,去其太甚,或疏論廷辯,無所避忌。所以解紓調劑、潛消默奪之功居多,否則衣冠之禍,不知何所止也。

潛默(潜默),◆緘默;無動靜。○《北史‧尒朱彥伯傳》:[節閔帝]潛默於[龍花佛寺]。

凝默,◆1.莊重而靜默。○[南朝][梁][沈約]《齊武帝謚議》:臨朝凝默,尊嚴若神。○《雲笈七籤》卷一○六:及論神仙之道,變化之事,君乃凝默內閉,歛神虛靜,頷而和之,一不答也。◆2.指一動不動,毫無聲響。○[冰心]《寄小讀者》十八:大家匆匆的下得船來,到扶橋邊,回頭一望,約克遜號郵船凝默的泊在岸旁。

默坐,◆1.指無所建言,屍位不視事。○[清][王充]《論衡‧量知》:默坐朝廷,不能言事,與尸無異。◆2.無言靜坐。○[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默坐念語笑,癡如遇寒蠅。○《花月痕》第三六回:[采秋]倚枕默坐。○[郭沫若]《北伐途次》一:我自己覺得很有點沒趣,就像做錯了什麼事的小孩子一樣,只好遠遠地退在另一邊的車角上去默坐起來。◆补证条目■无言静坐。○《普曜经·六年勤苦行品》:或興雲大雨,電雷霹靂,春秋冬夏,菩薩默坐,值此衆難,未曾舉手,以自障蔽,諸根不亂。

默轉潛移(默转潜移),◆暗中轉換移易。○[清][薛福成]《察看英法兩國交涉事宜疏》:臣愚以為乘此振興之際,遇有交陟事件,可以相機度勢,默轉潛移,稍裨大局。○[清][馮桂芬]《致李伯相書》:然試辦采辦羈縻東省運道,三年後采買有效,再議進止,是亦默轉潛移之一術,執事以為何如?

默照,◆靜默觀照。○[明][唐順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銘》:先生之學無所不窺,不名一家。中歲始好養生家言,自是,絕去文字,收歛耳目,澄慮默照。如是者若干年,而卒未之有得也。

默贊(默赞),◆暗中贊助。○[明][唐順之]《祭弓矢文》:賴明靈之默贊,似有牖乎余衷。

默運(默运),◆暗中運行。○[明][唐順之]《謝賜銀幣表》:神功默運,醜類雖既遁而復擒;天賚寵頒,臣子獲記功而宥過。○[清][薛福成]《強鄰環伺謹陳愚計疏》:群才之振奮,默運於九重之精神。○[嚴復]《救亡決論》:然則[聖祖]之精神默運,直至二百年而遙。

默語(默语),◆1.沉默或言說。語出《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後漢書‧仲長統傳》:[統]性俶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達性論》:行藏可共,默語亦同。◆2.比喻隱顯。○《宋書‧隱逸傳‧戴顒》:[勃]疾患,醫藥不給,[顒]謂[勃]曰:‘[顒]隨兄得間,非有心於默語,兄今疾篤,無可營療,[顒]當干祿以自濟耳。’[唐][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一朝殊默語,千里易炎涼。

默意,◆謂表達內在的意念。○[宋][梅堯臣]《依韻和揚州許待制竹拄杖》:屢刺莓苔破,深穿苑圃通,辯繁時畫地,默意或書空。

默移,◆暗中移易。○《明史‧湯顯祖傳》:蓋陛下威福之柄,潛為輔臣所竊,故言官向背之情,亦為默移。

默寫(默写),◆憑記憶把讀過的文字寫出來或把觀摹過的圖畫繪出來。○《新唐書‧蔣乂傳》:﹝[蔣乂]﹞口以誦補([聖曆]中侍臣圖贊),不失一字。帝歎曰:‘雖[虞世南]默寫《列女傳》,不是過!’[元][戴表元]《江行雜書》詩:平生見畫無此本,便欲默寫懸高堂。○[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期終考試,他總是叫我們默寫,這一點非常令人厭惡。

默笑,◆窃笑;暗中发笑。○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八:時張洎對上前,斥端曰:‘居啓沃之地,君問即對,邊城之急,豈容冥搜抒思,檢閲補綴,深失訏謨之體。’端奏曰:‘洎不過揣摩陛下意爾。’上爲之默笑。

默想,◆默默思考。○[許地山]《換巢鸞鳳》:[和鸞]和[鳴鷟]都高興得很,她們低着頭在那裏默想。○[陳毅]《莫干山紀游詞》:憑欄默想透山海,靜寂時有草蟲鳴。心境平更平。

默仙,◆謂默然成仙。○《文選‧顏延之<五君詠‧嵇中散>》: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李善]注引《桓子新論》: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示民有終。○[呂延濟]注:驗之則[康]([嵇康])默而仙矣。○[唐][皎然]《答韋山人隱起龍文藥瓢歌》:世人強知金丹道,默仙不成穢仙老。

默聽(默听),◆猶靜聽。○[唐][賈島]《送去華法師》詩:默聽鴻聲盡,行看葉影飛。

默台,◆複姓。○《周書‧怡峰傳》:[怡峰]字[景阜],[遼西]人也,本姓[默台],因避難改焉。

默送,◆默默地相送。○[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凌]妻置嬰兒草地上,隨眾人步往林邊默送。

默思,◆默默思索。○[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花城》1981年第6期:[瓊]聽了最初露出興奮喜悅的歡躍,繼而卻沉入無言的默思中。

默數(默数),◆暗自計數。○[宋][蘇軾]《淮上早發》詩: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

默視(默视),◆默默而視。多指對該管的事故意不管或漠不關心。○[魯迅]《華蓋集續編‧記談話》引[向培良]文:不免覺得他稍微有一點過于冷靜,過于默視的樣子,而其實他是無時不充滿着熱烈的希望,發揮着丰富的感情的。○[楊大群]《東北王世家》第五三回:因戰鬥騷亂之故,致使帝國之權利、利益有遭致危害之虞時,本司令官不能默視。

默示,◆暗中的啟示。○[茅盾]《耶穌之死》:[亞摩斯]那個兒子[以賽亞],就是得了默示。

默識(默识),◆暗中記住。語出《論語‧述而》:默而識之。○《文選‧孔融<薦禰衡表>》:[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之,誠不足怪。○[李善]注引《漢書》:[張安世],字[少孺],為郎。上行幸[河]東,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安世]識之,具作其事。○[唐][裴鉶]《傳奇‧崑侖奴》:姬躍下榻執生手曰:‘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

默省,◆猶默想。○[唐][黃滔]《故山》詩:支頤默省舊林泉,石徑茅堂到目前。

默神,◆方言。思考。○[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鄧秀梅]的腳步越走越快了,心裏卻在不安地默神。

默殺(默杀),◆默無聲息地被扼殺。○[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每一個文學團體以外的作品,在這樣忙碌或蕭閑的戰場,便都被‘打發’或默殺了。

默塞,◆1.安靜無為。○《易緯乾坤鑿度》卷下:一刑殺,二默塞,三沉厚……默者充靜充塞不動。○[唐][李群玉]《自澧浦東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詩:饑寒束困厄,默塞飛星霜。◆2.緘默,沉默。○《舊唐書‧楊發傳》:以[漢]律,擅論宗廟者以大不敬論,又其時無詔下議,遂默塞不敢出言。○[唐][無名氏]《隋煬帝海山記》上:帝母先是夢龍出身中,飛高十餘里,龍墮地,尾輒斷。以其事奏于帝,帝沉吟默塞不答。◆3.指屏息不敢透氣。○[清][吳偉業]《臨江參軍》詩:所恨持祿流,垂頭氣默塞。

默然無語,◆见默然無言。

默然無言,◆沉默不说话。多因有顾忌,不便启口。○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非有先生仕於吴,進不能稱往古以廣主意,退不能揚君美以顯其功,默然無言者三年矣。○《西湖二集·宿宫嫔情新人》:怎知那個妖精是有千里眼、順風耳的,就在屏風後徐徐踱將出來,道個萬福道:‘……郎君真是薄情人也。十二字可曾解得出否?’崔慶成默然無言。■亦作默然無語。○《三国演义》第五二回:琦謂肅曰:‘病軀不能施禮,子敬勿罪。’魯肅吃了一驚,默然無語,良久,言曰:‘公子若不在,便如何?’

默然,◆沉默不語貌。○《戰國策‧齊策四》:[宣王]默然不說。○[唐][韓愈]《次石頭驛寄江西王十中丞閣老》詩:默然都不語,應識此時情。○[瞿秋白]《文藝雜著‧那個城》:沉沉的垂枝,一動不動覆着默然不語的大地。

默求,◆默默思求。○[元][張養浩]《過長春宮》詩:默求詩句為相答,半醉揮出毫端虹。

默契神會(默契神会),◆謂從意識深處默默領會和揣摩事物所薀含的精神氣韻。○[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敘論‧論氣韻非師》: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清][葉燮]《原詩‧外篇下》:遊覽詩切不可作應酬山水語。如一幅畫圖,名手各各自有筆法,不可錯雜;又名山五岳,亦各各自有性情氣象,不可移換。作詩者以此二種心法,默契神會。

默契,◆1.暗相契合。○[宋][蘇舜欽]《處州照水堂記》:二君默契,遂亡異趣,是政之所起,故自有乎先後。○[明][張居正]《賀靈雨表四》:精誠默契於蒼穹,膏澤久覃於黎庶。○[沈從文]《菜園》: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傳。◆2.秘密的條約或口頭協定。○[錢基博]《辛亥江南光復實錄》:而[蘇州]民黨[朱熙]、[朱廷炬]、[彭翼東]三人者,至[上海],造[燮和],言[程德全]有默契,可以無虞援師之至也。○[毛澤東]《質問國民黨》:你們的這樣許多言論行動,既然和敵人[漢]奸的所有這些言論行動一模一樣,毫無二致,毫無區別,怎麼能夠不使人們疑心你們和敵人[漢]奸互相勾結,或訂立了某種默契呢?◆3.秘密約定。○[茅盾]《子夜》二:[日本]報上還說某人已經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默片,◆只有形象沒有聲音的影片。也叫無聲片。○[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四:臺上任何變化,樂隊無有不加注意而與以烘托!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電影默片中,還是盛行這個辦法的。

默念,◆1.默默考慮;暗中思考。○[唐][孟郊]《寒溪》詩之三:獨立欲何語,默念已酸嘶。○[宋][郭彖]《睽車志》卷四:有一僧默念數歲前,士人鄰居,久之不告而去。物色訪之,得之[湖][湘]間。○[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田七郎》:當夜默念,疑必此人。◆2.不出聲地讀或背。○[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二一:又如新近你們寄給我的國文講義中,[王先生]選着幾首古詩,我曾在打鐵的時候在肚裏默念,讀得很熟了。○[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這碑文據說是廣島大學一位教授在一九五二年寫的。我默念着碑文,我的腦子裏閃現了三十五年前那些可怕的情景。

默默無言(默默无言),◆沉默不語。○[前蜀][韋莊]《獨吟》:默默無言惻惻悲,閒吟獨傍菊花籬。○[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摺:憂的我神思竭默默無言,愁的我魂膽喪兢兢打戰。○[陸文夫]《小販世家》:我和[朱源達]對坐着,默默無言。

默默無聞(默默无闻),◆不出名,無人知曉。○[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陬邑官親》:其官親某,向司徵比,默默無聞。○[阿英]《許穆夫人》:像她這樣熱愛祖國的詩人,不會不繼續關懷自己的國家,不會默默無聞的。○[王汶石]《風雪之夜‧土屋裏的生活》:你把自己獻給農村社會主義建設,默默無聞地工作着,這是真正的無名英雄。◆补证条目■不出名;无人知晓。○《黄绣球》第二五回:這女學堂……絲毫没有學堂的習氣,所以開了將近年把,好像還默默無聞。

默默,◆1.緘口不說話。○《韓詩外傳》卷十: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宋][司馬光]《論兩浙不宜添置弓手狀》:臣職忝密近,官備藩方,不敢默默,理須上列。○[郭沫若]《殘春》四:從山下登上山頂時,彼此始終無言,便是坐在茶亭之中,也是相對默默。◆2.幽寂無聲。○《楚辭‧九章‧悲回風》:登石巒以遠望兮,路眇眇之默默。○[洪興祖]補注:默默,寂無人聲也。○[宋][王安石]《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之一:默默此時誰會得,坐憑江閣看飛鴻。○[葉聖陶]《火災》:窗外雪花默默地落下,一切沒有聲息。◆3.無知貌。○《莊子‧天運》:蕩蕩默默,乃不自得。○[成玄英]疏:默默,無知之貌。○《素問‧刺腰痛篇》: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4.不得意。○《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漢書‧賈誼傳》:于嗟默默,生之亡故兮。○[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默默,不得意也。○[唐][暢當]《南充謝郡客游澧州留贈宇文中丞》詩:郁郁寡開顏,默默獨行李。◆5.暗暗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二回:我看着那家人所招呼的,諒來就是姓[黨]的了,默默的記在心裏。○[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五章二:譬如,求得五十萬元的三成半,默默一算,即知是十七萬五千。

默慮(默虑),◆暗中思慮。○[唐][李公佐]《謝小娥傳》:余遂請[齊公]書於紙,乃憑檻書空,凝思默慮。○[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審鞫》:其潛圖默慮,人孰得而知之。

默禮(默礼),◆默默地致禮。○[郭沫若]《陽春別》:青年在旁邊看見他們為難的情形,便挨近去向西洋人默禮了一下,替他把話翻譯了。

默口,◆緘口不言。○《孔叢子‧答問》:故吾以是默口於小道,塞耳於諸子久矣。

默靜(默静),◆沉默清靜。○[三國][魏][嵇康]《太師箴》:默靜無文,大朴未虧。○《南史‧裴松之傳》:[子野]在禁省十餘年,默靜自守,未嘗有所請謁。

默解,◆暗中釋解。○[明][張居正]《答河漕王敬所書》:[江][淮]之人咸謂僕止以運道為急,將視[河]害而不救,故以此默解之。

默教,◆指不用言語的教導。○[明][高啟]《詠隱逸‧朱桃椎》:瞪視雖不言,默教意已周。

默記(默记),◆暗中記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襄陽][羅友]有大韻,少時多謂之癡……為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闕觀宇,內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許地山]《綴網勞蛛》:她每夜睡前的功課就是跪在那墊上默記三兩節經句,或是誦幾句禱詞。

默計(默计),◆默默考慮。○[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公默計此大事,不可不使[琦]知。○[克非]《春潮急》二:見到一別十年的老熟人,[李克]异常興奮。還在從部隊上動身回來之前,他就默計過,這些人將成為農業社的支柱,相信他們將表現出比從前向[張長頸]鬥爭時還要大得多的勁頭。

默籍,◆暗中記錄。○[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徐]有吏才,但乏素絲之譽,[汪]潛瞰其簠簋,默籍日月,纖毫不爽。

默會(默会),◆暗自領會。○[明][方孝孺]《醫原》:術之精微可以言語授,而非言語所能盡;可以度數推,而非度數所能窮。苟不默會於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說,以應無涯之變,其不至於遺失者寡矣。○[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即使一句賓白不道,止唱曲文,觀者亦能默會,是其賓白繁減可不問也。

默化潛移(默化潜移),◆同潛移默化。◆[明][呂坤]《呻吟語‧治道》:然後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移,而服從乎聖人。○[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待紳士》:而賢者聞風知勸益加自愛,不肖者返衷自愧,亦爭事《詩》《書》。其于風教,默化潛移,正自不小。

默化,◆1.指人的思想或品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的變化。○《弘明集‧正誣論》:聖哲所興,豈有常地?或發音于此,默化于彼。形教萬方,而理運不差。○[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潛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頑。○[高歌]《人道主義的失敗》:和他親近的朋友,無形中都受了他的默化。◆2.指為人所不知不覺的變更。○[宋][蘇軾]《與周文之書》:[嶺]南無大寒甚暑,秋冬之交,勾萌盜發,春夏之際,柯葉潛改,四時之運默化而人不知。

默許(默许),◆1.沒有明白表示同意,但是暗示已經許可。○《南史‧梁紀中‧武帝下》:﹝[太清]元年﹞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清][薛福成]《海外文編》卷一:[曾紀澤]所索[八募]之地,雖為[英]人所不肯舍,其曾經默許之歸[八募]者,亦可為通至[大金沙江]張本。○[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在幾個重要問題上他不僅是默許,甚至是暗地支持了[喬光樸]。◆2.暗暗贊許。○[宋][曾鞏]《答葛薀》詩:我初未識子,已知子能文。春風吹我衣,暮召入九閽。眾中得子辭,默許非他人。方將引飛黃,使出萬馬群。

默告,◆默默申告。○[明][張居正]《答按院陳公文衡核事實書》:僕以菲薄,謬膺重寄,事無大小,必默告於天地祖宗列聖而後行。

默感,◆暗中感受。○[許地山]《綴網勞蛛》:就是不懂音樂的人,一聽了她的話語,也能得着許多默感。

默改,◆暗中改變。○[漢][王充]《論衡‧明雩》:默改政治,潛易操行,不彰於外,天怒不釋,故必雩祭。

默符,◆暗相符合。○[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進士給假》:[世宗]聖齡甫二十,正如太阿出匣,諭旨森嚴正大,默符先朝,今之新貴圖自佚者,可以憬然矣!

默爾(默尔),◆猶默然。○[唐][鄭谷]《前寄左省張起居一百言尋蒙唱酬見譽過實卻用舊韻重答》:從來甘默爾,自此倍怡然。○[聶紺弩]《探春論》:平居無事,尚且要興風作浪,惹是生非,香囊經她傳遞,這是何等機會,安能默爾而息?

默道,◆猶默倒。○[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三章:你默道我當真那麼俗氣,連這點頑意都不懂麼?

默到,◆見默倒。

默倒,◆方言。以為;想着之意。○[艾蕪]《回家》:大家沉默了一會兒,[木生]才帶着惡毒的神情,譏笑地說:‘你默倒只在花生地頭麼?’[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三章:我默倒是啥傾家破產,了不起的大事情!

默存,◆謂形不動而神游。○《列子‧周穆王》:化人復謁王同游,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侍御猶向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興元][城固縣]有[韋氏]女,兩歲能語,自然識字,好讀佛經……至八歲,忽清晨薰衣靚粧,默存牖下。父母訝移時不出,視之,已蛻衣而失,竟不知何之。○[宋][蘇軾]《永和清都觀謝道士求此詩》:羈枕未容春夢斷,[青都]宛在默存中。

默傳(默传),◆佛教語。不用言語,以心傳心。○《壇經‧般若品》: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默成,◆謂躬行不言,默而成事。語出《易‧繫辭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明史‧儒林傳一‧王敬臣》:初,受[校]([魏校])默成之旨,嘗言議論不如著述,著述不如躬行,故居常杜口不談。

默察,◆默默地觀察。○[孫中山]《致鄧澤如函》:弟自攻破[鎮南關]之後,默察[廣西]全局大有可為,月來所圖較前極有進步。

默不做聲,◆见默不作聲。

默不作聲,◆保持沉默,不开口说话。○蒋韵《上世纪的爱情》:现在他坐在那里,一根接一根抽烟,默不作声。○周佩红《面对一种存在》:我们默不作声地走这段路。一直走到我住的大楼前,朋友才开口说,想不到你挑了这么条路走,太扫兴了。■亦作默不做聲。○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有片刻工夫,崇祯默不做声。

默哀,◆為表示沉痛的悼念,低頭肅立着。○[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我們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在原子彈爆炸中心的廢墟上建設起來的[和平公園],我們把鮮花扎成的花圈放在悼念受難者的慰靈碑前,站在那裏默哀行禮。○[李瑛]《一月的哀思--獻給敬愛的周總理》詩:但,千山默哀,萬水波息。

冥默,◆1.玄深。○《文選‧班固<幽通賦>》:道修長而世短兮,敻冥默而不周。○[李善]注引[劉德]曰:冥默,玄深,不可通至。◆2.猶玄默;沈靜。○[南朝][梁元帝]《陶弘景碑銘》:肇彼冥默,翻成協贊,身託外臣,心同有亂。○[唐][李群玉]《始忝四座奏狀聞薦蒙恩授官》詩:冥默[楚]江畔,蕭條林巷空。○[清][孫枝蔚]《哭吳後莊》詩之三:恨爾竟無知,夜臺長冥默。◆3.指死亡。○《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近識悲悼,遠士傷情,冥默福應,嗚呼淑貞。○[劉良]注:雖冥默無象,固應神也。◆补证条目■指死亡。○南朝齐谢朓《新安长公主墓志铭》:撫事成箴,臨圖作鏡。如何冥默,方春委盛!

寬默(宽默),◆見寬嘿。

靜默士(静默士),◆隱居之士。○[元][倪瓚]《夜迫芙蓉洲走筆寄張煉師》詩:因懷靜默士,竹林閟玄房。

靜默(静默),◆1.寧靜沉默;不發出聲音。○《文子‧微明》:聖人深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楚辭‧九章‧惜誦》:退靜默而莫余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宋][蘇軾]《和黃龍清老》之二:靜嘿堂中有相憶,清江或遣化人來。○[明][唐順之]《茅處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銘》:處士魁岸意氣,而婦人佐以和柔靜默。○[殷夫]《靜默的煙囪》詩:看,煙囪靜默了,死氣籠住工場的全身。◆2.肅立不做聲。表示悼念。○[魯迅]《集外集拾遺‧南京民謠》:大家去謁靈,強盜裝正經。靜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經。

静觀默察,◆冷静地仔细观察。○宋袁甫《右史直前奏事第二札子》:則夫急政大務,所當静觀默察者,安得復有精神以爲之運用耶?

謹默(谨默),◆謹慎寡言。○[明][敖英]《慎言集訓‧戒譏評之言》:昔人有言,客次與茶酒肆中最宜謹默,可不信乎?[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二‧嘉順皇后賢節》:[慈安皇太后],愛其端莊謹默,動必以禮,欲立之。

簡默(简默),◆簡靜沉默。○《世說新語‧識鑒》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劉孝標]注引《竹林七賢論》:[山濤]因論[孫吳]用兵本意。○[濤]為人常簡默,蓋以為國者不可以忘戰,故及之。○[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夷叟]簡默寡言笑,雖家居獨坐一室,或終日不出。○[明][方孝孺]《勉學詩》:吉人語何少,凶人語何多。多言亦反覆,簡默終無他。○[王闓運]《黃淳熙傳》:簡默不言兵,諸將實輕之。

極默,◆犹极刑。默,通墨,古代五刑之一。○《魏书·刑罚志》:秋八月詔曰:‘律文刑限三年,便入極默。坐無太半之校,罪有死生之殊。可詳案律條,諸有此類,更一刊定。’又:首有沾刑之科,從有極默之戾,推之憲律,法刑無據。

昏默,◆1.糊塗沉默。○[唐][柳宗元]《愚溪對》:進不為盈,退不為抑,荒涼昏默,卒不自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排外當有預備》:今之一往直前,固勝于前之昏默,而一或不慎,則自蹈于危機,將不止于不能達其目的而止。◆2.形容虛無寂靜,不可測知。○《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晉][郭象]注:窈冥、昏默,皆了無也。○[成玄英]疏:至道精微,心靈不測,故寄窈冥深遠,昏默玄絕。◆3.茫然若人失的樣子。○[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下:上不忍歸行宮,於巷中倚杖欹首而立。聖情昏默,久而不進。

昏昏默默,◆1.看不見聽不到的狀態。謂至道難見莫測。○《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2.迷糊,不知所以。○《紅樓夢》第六六回:眼看着入殮,又撫棺大哭一場,方告辭而去。出門正無所之,昏昏默默,自想方才之事……也不自知了。

黑色幽默,◆[美國]六十年代產生的一種文學流派名稱,是一種陰暗、悲觀、絕望的幽默。他們的代表人物有[約瑟夫‧赫勃]、[小庫爾特‧馮內格特]、[約翰‧巴斯]、[托馬斯‧品欽]、[唐納德‧巴塞爾梅]等。這些人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把恐怖和滑稽結合在一起,把生活理解為一齣荒謬可怕的喜劇。1965[布魯斯‧杰伊‧弗理德曼]編了一個選本,收錄了一些作家作品片斷,命名為黑色幽默。從此以後,這股潮流就以黑色幽默的名義著稱於世。○[祖慰]《被礁石劃破的水流》:就像一個人在砸自己家的電視機、大櫃子和鍋碗瓢勺,還說這不是砸自己,而是砸了仇人家的電視機等等。這不是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嗎?[葉文玲]《長塘鎮風情‧晚雪》:可是根據各種傳聞,創編一點類似黑色幽默派的民間文學,這個小鎮是從來不乏有才能的人的。

規規默默(规规默默),◆謹慎吞聲貌。○[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楊僕射書》:若鄙言為謬,來旨必通,分清灰釘,甘從斧鑊,何但規規默默,齰舌低頭而已哉!

寡默,◆沉默寡言。○《朱子語類》卷一三○:[种],[關西]人,其性寡默,與中朝士大夫不合。○[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青娥》:女為人溫良寡默,一日三朝其母,餘惟閉門寂坐。○[郭沫若]《哭博古》詩:五年後的重逢,你增加了溫暖,雖然仍舊寡默,而是噴着溫泉的崇山。

共默,◆拱手而默無所言。共,通拱。○[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汪繼培]箋:共,讀為拱。○《漢書‧鮑宣傳》云:‘以拱默尸祿為智。’《後漢書‧左雄傳》云:‘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

端默,◆莊重沉靜。○[唐][白居易]《采詩官》詩:一人負扆常端默,百辟入門兩自媚。○[明][李贄]《答周柳塘》:若信如[魯橋],便以為恭敬,則臨朝端默如神者,決不召禍敗。

淡默,◆淡泊寧靜。○[晉][葛洪]《抱樸子‧道意》: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養其心以無欲,頤其神以粹素。

出處語默(出处语默),◆出仕和隱退,發言和沉默。語本《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漢][王符]《潛夫論‧實貢》: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語默,勿彊相兼。○[唐][牛僧孺]《養生論》:可而仕,否而退,是養生於出處語默之間者也。○[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有德》:君子之道,出處語默之不齊,命官取友之無黨,高明沈潛之相濟,中道之矩,神化之所以行也。參見出處。

陳平從默(陈平从默),◆[呂后]欲王諸[呂],問右相[王陵],以為不可。問左相[陳平],[平]曰可。○[陵]出讓[平]。○[平]曰: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君不如臣。事見《漢書‧王陵傳》。後因以陳平從默謂違心曲從以全社稷之計。○[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仇隙》:[王東亭]與[孝伯]語,後漸異。○[孝伯]謂[東亭]曰:‘卿便不可復測!’答曰:‘[王陵]廷爭,[陳平]從默,但問克終云何耳。’

抱默,◆保持沉默,不自誇耀。○[宋][蘇軾]《祭黃幾道文》:抱默以老,終然不矜。

暗默,◆1.悄悄,不知不覺。○[郭沫若]《北伐途次》十八:效法[日本]其實是間接效法[歐][美],更具體地說,便是在暗默間想怎樣把[中國]數千年沉滯着的封建社會轉化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2.暗中,不公開。○[郭沫若]《文藝論集續集‧關於文藝的不朽性》:在一些高談人性說者的文學青年中,有多少人我們是應該要認識清楚,他們的立場暗默地自然是在反動的一方面。

哀默,◆悲傷沉默。○[茅盾]《一個女性》七:雪是無聲地飛舞,室中的兩個老婦人是哀默地垂淚。○[楊朔]《月黑夜》:全場的人都哀默着,說不出話。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