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文彷徨在哪些地方有应用(彷徨怎么读)

华峰博客 148

《呐喊》《彷徨》是我特别喜欢两部文学作品。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写到,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说,他确实有着确信想要唤起中国当时沉睡在黑暗中的国民,于是他于1918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发表了十余篇,组成了《呐喊》,在1924到1925年期间又发表了小说集《彷徨》,这两部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拥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当今研究鲁迅先生小说的学者,我们就在思考,鲁迅是以怎样的确信来完成这个唤起中国百姓思想的目标?他凭什么有能力认为认为他的文章可以有这毁坏铁屋的希望?在我看来,这要归功于他对小说故事叙述的全新开创。

鲁迅曾经说过:走异路,逃异地, 去寻求别样的……鲁迅对于小说的全新创造热情,才带给我们当今中国国民不一样的文学体验。

先要问一句,什么是故事?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涌现出千千万万个经典的文学巨著,《左传》、《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一些名著,看似题材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不同,但是其中一个核心关键,也就是这些书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对于小说故事的叙述艺术。起、承、转、合或者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缺一不可的,他们精美的扣合在一起,组成最吸引人的故事。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 小说是故事,因为 故事虽然是最低下的和最简陋的文学体制, 却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的机体中最高的要素。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说: 我在写作的时候, 基本上是不注重语言问题的。我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 如何使人们理解它。

故事指的是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关于故事的内在构成里蒙 凯南女士说:事件是怎样结合成序列的, 序列又是怎样结合成故事的呢。结合的原则一是时间顺序, 二是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时间上的流动,要有因有果。中国传统小说讲求首尾呼应,故事要得以完美叙述。但是,鲁迅的小说真的是为写故事而写故事吗?故事表达的流畅和华美的艺术从来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他是希望通过故事背后的意义来启迪民众。

《呐喊》创作于1918-1922这段时间,此时正处于五四运动时期的高潮,鲁迅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出自己的第一声呐喊。以《狂人日记》来说,本文不是以传统的小说叙述来写,而是以一个狂人的视角,以日记体的形式,阐述狂人看待社会和人的观念。初次读来,便因文的特色与独创所震惊。《狂人日记》以十三个小部分组成,长短不一,所表述的狂人的内心想法也是断断续续的,根本没有传统故事的起承转合等基本要素。但即使是这样,这并不妨碍鲁迅对于文章中心的完美表达。通过对狂人内心的层层剖开、递进,我们不断看到鲁迅所要表达的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若没有鲁迅高超的叙述模式和语言能力,这篇文被当做一个真正疯子的日记也未可知。

《呐喊中》唯一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它并没有写书主义上对于小说故事的叙述要求,缺少故事的整体框架。《阿q正传》当时是在报刊上连载的,这也就相当于每章都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来吸引读者,所以鲁迅在其中是运用了相当高的写作技巧,看似无形的脉络和框架,实则细细读来会发现环环相扣。这也就是鲁迅像再一次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

有不少学者认为《鸭的喜剧》不应该放入小说集《呐喊》中,但是鲁迅先生多次再版《呐喊》,最后还是把这篇文章放到其中,这也说明了鲁迅认为这的确是一篇小说。《鸭的喜剧》带有散文化的特征,情节性其实是不强的,这也是鲁迅对当代小说的一大突破。这的确也是一大开创。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