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学习隶书,汉碑就是一条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在临习汉碑之时,经常会遇到碑阳碑阴的问题,很多汉代名碑都是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通常刊刻碑额文字和正式碑文,碑阴则主要刊刻仅刻一般门生故吏名字,列书撰人及石工石师名字或 捐刻人的名字。
《张迁碑》碑阳
《张迁碑》碑阴
通常来说碑阳刊刻文字比较端庄肃穆,较碑阴部分更加规范。例如下边的汉碑,可以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对比一下。
《曹全碑》
《鲜于璜碑》
《礼器碑》
《张迁碑》在汉碑里边似乎总是个异数,看看下边碑阳碑阴的对比总感觉是刻反了。
碑阴比碑阳更加匀称端正。
碑阴的节下边部分中间是分开一块明显的空间,而碑阳比较紧密。碑阴中另一个草字头的范也符合这个规则。卩部分碑阴是四边形,碑阳是三角形。
碑阴孙右上角比碑阳多一个横,其他结构和碑阳中的一个孙很接近。
碑阴中的故左右部分基本持平,外形呈规整长方形。而碑阳故字左小右大,外形呈倾斜四边形。
碑阴宣竖画基本垂直,碑阳则外张。碑阴横划距离均匀,碑阳也有故意的疏密强化。
碑阴碑阳的令和前边提到的节有相似的问题。
碑阴碑阳的五基本相同。
碑阴的世结构正常,横竖间隔均匀,整体呈正方形。碑阳去掉了一个横,使整体变成了扁方形,竖画间有疏密变化。
碑阴碑阳的事除了蓝圈部分小的差异外,大结构基本一样。
碑阴碑阳的从差别很大,结构和动态都不相同。
长碑阴碑阳完全相同。
碑阴碑阳的远整体审美特点相似,结构多处不同。
虽然碑阴碑阳都取方形,但松紧关系差别很大,尤其是碑阳部分典型的竖拐碑阴部分没出现。
碑阴碑阳公字三角形的大小决定了笔画间的疏密空间。碑阴显得均匀,碑阳显得中空。
两个雅字左边结构差距比较大。
国字这个小差别,碑阳显得更生动一些。
两个吏字,碑阴和碑阳外形正好相反,碑阳部分口字内收加大了空间的疏密关系。
卿字小结构差别比较多,整体外形接近。
两个定完全看不出是出自同一通碑。
碑阴的山横平竖直,高低齐平。碑阳则既有动感又有长短变化。
两个绪字中日的下收碑阴不够明显。
两个德右上角结构不同,左小角的竖勾碑阴部分没有。
两个善字除了左边线之外,其他几乎一样。
两个武大同小异。
碑阳的平明显的拉伸横划,强调平阔之势。
碑阳的石处理笔画截断方面比碑阴要明确,口字部分碑阴更大一些。
经过这么多字的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碑阴部分笔画间距平均,碑阳疏密关系强。
2.碑阴弱化收放关系,碑阳强化收放关系。
3.碑阴部分横平竖直,碑阳部分加强斜线的动感。
4.碑阴中规中矩,碑阳妙趣横生。
5.碑阴部分遭受拓印减少,比较完整。碑阳则有些笔画漫患严重。
通过字的结构造型和一些特殊笔画习惯看,碑阴碑阳书写者应该不是同一个人,但又有着类似的书写传承。碑阴碑阳的刻工应该是同一人,此工匠善于取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