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后羿,大家会脱口而出后羿射日,但是射日的真的是后羿吗?
羿射日
其实后羿并不是射日的英雄,射日这个故事最早记录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补充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招魂》说:十日代(并)出,流金砾石。
大概意思就是天上有十个太阳,他们轮流值班,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们一起出现在了天空上,然后流金砾石,流金砾石的意思就是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很热。
《楚辞·天问》云: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注云: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鸟皆死,堕其羽翼。《山海经》中这样描述: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于是天帝赐给羿红色的弓和白色的短箭,以便扶助天下邦国。
除了《山海经》中的记载之外,在《淮南子·本经训》中对此也有描述,其中写道: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㺄、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㺄,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这里面讲的时间更为具体,指的是尧时期,羿是尧的臣下,他不止射杀了十日,而且还消灭了各种凶猛的为祸人间的怪物(各种各样的,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我,以后更),于是人们都欢喜起来。
凿齿
九婴
不管是《山海经》还是《淮南子》亦或是《楚辞》中,记录的都是羿,而羿在古文中指的是善射者,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
历史上真正的后羿在夏朝时期,《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到: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大概意思是,启去世后,太康当上了夏朝的帝,然而太康嗜畋猎,不理国政,被有穷国君后羿阻挡返国,失去帝位。后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部落的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太康的五个弟弟在洛水北岸(洛汭)对太康的指责和怨恨之词,就是《五子之歌》。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羿在统治夏朝的时候和太康一样荒于国政,于是历史再次重现,后羿被大臣寒浞所杀,寒浞夺取了王位。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力量强大了起来,他就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孙子——少康,他在磨难中长大,在年长后投奔到了实力强大的虞氏部落,并且最终攻灭了寒浞,收复了夏朝王都,史称少康中兴。
在这之后,人们将《山海经》中记录的射日的羿和夏朝时期的后羿混在了一起,所以真正射日的并不是取代夏朝的后羿,而应该是尧或者更早时期的羿。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