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文章(落花生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华峰博客 144

来源:【中国教师报】

《落花生》是一篇清浅直白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教什么?怎么教?我常常不得其法,为之困惑着。幸运的是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中心学校特级教师汪中华的引领下,我走进了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特级教师高子阳的《落花生》一课,获得了诸多启发。

浅浅文,深深备

《落花生》一文看似语言平白如水,一读就懂,其实不然。它内含乾坤,值得每个人深深研读,寻找文本的价值。课堂上,高子阳老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清浅的文字却蕴含着别样的美。

课堂上,高子阳老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把水果、庄稼等写入诗中,却没有把落花生写进去呢?这一问题不仅让现场的学生愣住了,连云端听课的我也愣住了。说起来汗颜,我在备课《落花生》时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听了高子阳老师的介绍我才明白,原来是明朝之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落花生。可见,高子阳老师备课的细致与深入。只有如琢如磨,才能备出有新意、深意的课来。

更让我折服的是高子阳老师对赤子之心的深入研究。原来,赤子源于孩子身高。早期尺与赤通用,古时尺牍又可称为赤牍,故赤子之心,即尺子之心。高子阳老师备课真是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佩服之余,更多是反思。反观自己的备课只是停留在字面,没有走进文字的背后。要知道,追根溯源,方能知其然。

浅浅文,深深教

我们的语文课往往局限于理解文本和体会写法两个方面。通常两者一落实,便戛然而止。看似画上句号,殊不知,这是就课文讲课文的浅尝辄止做法,是一种没有深度的教学。其实,一篇浅浅的文章我们也可以进行有深度的教学。高子阳老师在《落花生》一课中为我们指明了深度教学的方向。

高子阳老师上完《落花生》两课时后,没有停歇脚步,又来了一个第三课时。课上,高子阳老师按照《落花生》—《萤灯》—《落花生——少年许地山》—赏读《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的过程,让学生从一文到一本书再到多本书,深入了解许地山。在大语文观下,学生构建的不仅是对落花生内涵的认知,而且是对许地山全面而立体的认识。如此,许地山和他的书籍真正入脑入心,教师的课文教学也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

浅浅文深深教的做法,能让深度学习真正由字面落到地面,我们也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浅浅文,深深思

在一些公开课上,一些教师的提问还没结束,多数学生就举起了手等待回答。貌似气氛活跃,貌似课堂如行云流水,可是这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吗?我思故我在。因此,一直以来,我最喜欢学生思考时那眉头紧皱的模样;一直以来,我都在追寻有深度思考的课堂。高子阳老师的这节课成了我理想中的深度思考课堂,喜之,慕之。

这节课上,高子阳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的提问都能唤起学生的深度思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让文我与自我联结起来,高子阳老师问道: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为了让学生体会详略得当手法要灵活运用,高子阳老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相同的内容在《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写了10多页,而课文里却只用了15个自然段?为了深入了解作家许地山,高子阳老师又问道:许地山是否按照父亲说的那样做了?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去联系所读、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不少学生的回答都令人惊艳。一名学生这样回答: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散文,写作时需要考虑自己表达的重点在哪就详写哪。而这本书是一本纪实性的书,需要细致描写,越详细越好。学生寥寥数语就说清楚了详细写和略写在不同题材中需要灵活运用。只有不断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自己的。浅浅的文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能深深思考,最终抵达梦想的彼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我遇见了《落花生》,遇见了高子阳老师,有了浅浅的文字深深钻研的想法。如此,刚刚好!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怀宁县星拱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