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下海,腐蚀无处不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被人们称为金属的癌症。如何应对腐蚀?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腐创院)带来了他们的关键技术。
5月25日,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办的腐蚀创新院相关技术对接会在广州南沙举行。腐创院与粤港澳大湾区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就产学研合作进行交流讨论。
此次交流会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腐创院在腐蚀控制技术研发的重要进展,推动腐创院的科研成果与广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护和服务民生工程相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产业链,打造示范工程,为国家建设和广东省经济科技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海洋开发、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航天航空以及能源供给等多个领域都离不开腐蚀防护技术,会上,腐创院院长韩恩厚介绍了腐蚀形成的原因、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公共安全产生的危害以及腐蚀控制技术的重要性。
韩恩厚表示,我国的腐蚀问题44%集中在高速公路、桥梁、建筑等基础设施领域,桥梁、管道等工程受腐蚀影响,可能导致桥梁断裂、管道泄漏等问题,从而酿成重大灾难事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安全。而各类腐蚀控制技术的应用是保障重大工程实施、降低腐蚀损失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应予以高度重视。
针对接地装置腐蚀、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以及盾构隧洞内衬钢管腐蚀等生产建设中广泛存在的问题,腐创院对其研发的导电高分子基复合接地材料、纳米复合涂层钢筋技术、盾构管道百年寿命保障技术等腐蚀控制技术进行了推介。
为应对输水、地下管廊、地铁、隧道等盾构隧洞结构面临的腐蚀问题,腐创院带来了盾构管道百年寿命保障技术,通过研究管道材料在土壤中的腐蚀行为与规律,建立腐蚀数据库,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管道的安全健康状态进行可视化监控。
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做主题演讲。 南方+ 任燚 拍摄
钢筋腐蚀一直是腐蚀控制中最迫切的部分。每年中国因腐蚀造成的损失,绝大多数是因为钢筋锈蚀,特别是沿海地区,钢筋腐蚀引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降低,直接经济损失很大。因此,腐创院研发出纳米复合涂层钢筋技术。据腐创院重防腐项目组博士李江波介绍,凭借该技术,仅需增加1%—2%的工程总成本,工程的使用年限就能从30年延长至50年以上,减少后期因腐蚀产生的维护成本。
电力系统中,接地网故障将造成巨大的危害,腐蚀是接地网失效发生故障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腐创院重防腐项目组组长王震宇介绍了腐创院研发的纳米导电高分子基复合接地材料,该材料具有优异导电接地性能和耐腐性能,解决了滨海地区、高污染地区的腐蚀性土壤接地排流及装置腐蚀失效问题,帮助接地网实现全寿命周期服役。
值得一提的是,对接会上,韩恩厚还受聘成为大湾区科学论坛首位科学大使,未来双方将在专家智库、项目推进以及科普教育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据悉,此次交流会是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办的系列交流会的第三场,此前大湾区高端金属行业对接会和高端特殊钢及应用技术对接会已在深圳和广州举办。
接下来,大湾区科学论坛还将在广东其他城市举办不同领域技术的对接会,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落地广东。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任燚
【摄影】任燚
【作者】 任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