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空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奔流不息的万里长江水,已经流淌了不知道多少岁月,朝代更迭,无数英雄起落,唯有这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亘古流淌,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早从汉代开始,长江流域就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图|九曲长江水
与此同时,长江又是一条著名的雨洪河流,据史料记载,从汉朝建立一直到清末灭亡的2000多年间,长江一共发生了多达200多次的洪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千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处于洪水灾害的严重威胁之中,每一次洪灾来袭,都有无数人因其丧生、流离失所,被迫逃灾要饭。
1954武汉特大洪灾
1954年初夏,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第五个年头,全国上下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然而一片巨大的雨云却是悄然来袭,从4月开始一直到7月,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长江中下游1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持续降雨,不是大暴雨就是连绵的阴雨,其中,从6月25日到7月27日整整33天的时间里,只出现了3个晴天。
连续的降雨纷纷汇聚到了长江、汉江之中,两江江水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洪峰,向着华中重镇武汉滚滚而来。警戒水位在26.3米的武汉关码头,在6月25日的时候,实际水位就已经达到了26.2米,超过历年以来的同期水位,7月12日的时候,武汉关水位达到28米,到了8月18日的时候,水位来到了惊人的29.73米,而这一水位比1931年决口时的水位还要高出2.79米。
图|1954年夏,武汉关江面
面对滚滚而来的洪水,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高度关注与重视,5月底的时候,王任重就发出相关的文件作出部署。当水位即将来到警戒水位的时候,王任重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全市上下紧急动员,成立防汛总指挥部,王任重亲自率领着数十万军民奔赴长江堤防,与洪水进行搏斗。
看着眼前一波波汹涌的洪峰,王任重的心里忧虑万分,他十分清楚地知道,1931年武汉决堤,肆虐的洪水淹没了整个武汉,5000多万良田被淹,14.5万人在洪水中丧生,受灾的人口更是多达2800多万,那一年的汉口已经成为了一片汪洋,受淹的时间足足有4个多月。
武汉危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驰援武汉,党中央紧急调拨各类技术人员、有防汛经验的民间专家奔赴武汉,仅仅是排水的技术人员就有1000多人,并且将全国唯一的一列列车发电站紧急从山西派往武汉。
图|武汉军民筑起防洪大坝
当时,武汉市向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打电话或者发电报求助,援助的物资连夜向武汉运输,这期间,武汉收到了全国援助的抽水机300多部,草席80多万张,各种工具、粮食、药品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洪水面前,土成了最好的弹药,装土的袋子更是必不可少。全国援助武汉的各种麻袋、草袋800多万条,党中央为武汉调来了540万条麻袋,要知道当时全国年产麻袋的数量也就才500多万条。
为了抵御洪水,武汉周边数十处荒山、荒地全部都成了采土场,日夜不停地挖掘着土方,运往抗洪一线。现在武汉西北方向市郊有一处名叫陈家台的地方,1954年之前它的名字是陈家山,抗洪的时候,陈家山被采土大军整体削平,后改名为陈家坪,现在叫陈家台。
图|1954年,武汉军民在采土
为了能够保住堤坝,王任重更是不分昼夜地指挥着军民进行固堤抢险,为了能够缓解水势,王任重采纳群众的指挥,在堤坝上防浪木排,减轻风浪对堤坝的冲击,没有木排,王任重让人将机关的门窗拆了下来,捆在一起做成木排,后来汉口周围形成了一道90多里长的防浪水上长城。
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艰苦搏斗,王任重带领着武汉人民最终保住了堤坝,保卫了武汉市,取得了抗洪抢险的重大胜利。
虽然洪灾已去,但是这一次的大洪水造成的损失却让王任重寝食难安,3.3万人因洪水丧生,4700多万亩耕地被淹,受灾的人口更是多达1800多万,虽然,这一次已经比之前的大水灾好了太多太多,但是,王任重的心情仍然十分的沉重。
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终究不是办法,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根治长江的水患,王任重开始了他的调查与研究。
图|王任重(右三)陪同毛主席在武汉视察
周总理视察三峡
王任重了解到,其实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自己的《建国方略》之中,就曾经提出了自己对于长江的畅想: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又可资其水力。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潘绥以及世界著名的大坝专家萨凡奇就曾经先后来到长江进行过实地的勘察,并且先后写出了可行性的报告,在三峡建立水电站,既可以充分利用三峡的水资源,又可以改善航道,起到防洪的作用。虽然,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这一份可行性报告非常的粗糙,但是,这却是第一份将三峡工程从梦想变成现实的规划报告。
然而,当时的蒋介石正在全力清除内患,他甚至将长江当作是对付共产党的有力武器,怎么可能同意这一报告,果不其然,当这一份报告呈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怒道:你们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党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你们却有心思去修什么电站...于是,这样的一份珍贵的报告,被蒋介石像是丢垃圾一样的丢在了角落里,再也无人问津。
图|蒋介石
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一次洪水,深深地刺痛了王任重以及中央领导人的心,在多方了解与考察之后,王任重将自己的目光紧紧锁定到了三峡,他成了三峡工程的坚决主上派,并为之奋斗一生。
根据王任重和专家们的建议,毛主席和周总理开始酝酿修建长江三峡大坝,考虑到我国当时的困难,毛主席特意向苏联提出,请他们帮助我们兴建这一工程,在经过三年的勘探与设计研究之后,三峡大坝初步选定在三斗坪的位置。
作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巨大工程,周总理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要为了子孙后代负责,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为此,1958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汉口,对三峡枢纽工程进行实地考察,王任重全程陪同。
图|王任重与周总理
到达汉口的当天晚上,周总理不顾舟车劳顿,率领着100多位专家从宜昌逆流而上开始了对于三峡地区的考察。在长达十天的考察时间里,周恩来总理亲自到三峡现场,观察实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一面亲自主持会议,听取专家们的汇报与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考察的最后一天,周恩来总理在总结会议上说道:通过这一次的实地考察,又连续地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肯定三峡工程是必须要搞的,而且也是能够搞的,有15年到20年就可以建成,取得这样一致的意见,是很大的成功。所有的问题都要报告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批准了之后才能够执行。
到此,辩论了整整4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算是有了结论。在周总理将视察后的报告交给党中央和毛主席讨论之后,大会正式通过这一报告。不久之后,周总理指示王任重:为1961年开工做好准备。
图|王任重视察漳河水库
为三峡工程殚精竭虑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三峡工程最终一拖再拖,有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持续了整整3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有一些专家和学生再次提出了很多有关于三峡工程的新问题。
30多年的时间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的工作职务多次变动,甚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王任重一度受到牵连,但是他对于三峡工程必须要上的态度却是从来没有丝毫的改变。在被撤职期间,王任重曾经写信给毛主席:要保护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议尽快上马三峡水利工程。
1978年,王任重恢复工作,被任命为国务院的副总理,虽然不曾直接主管水利方面的工作,但是对于水利工作的重视程度却是从来不曾减少,他认为: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水利工程仍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图|王任重(右一)考察水利建设和乡亲们亲切交谈
1979年5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任重第一次外出进行视察,他所选的视察地就是湖北宜昌的葛洲坝水利工程。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王任重非常的高兴,当即为葛洲坝作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篇:
长龙横卧葛洲坝,大江自动放金花。
千年万载空逝去,而今造福为中华。
祝愿葛洲早建成,英雄挺进上三峡。
神女早已望穿眼,等待平湖出家下。
王任重写完了诗之后,意犹未尽的他再次写道:修建长江三峡大坝,对于保证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和电力事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经逝去,我们还活着的同志们,一定要为了实现毛主席的宏图而努力地奋斗。
而这不仅仅是王任重对于别人的期望,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重要职务期间,王任重曾经提出过,要辞去现在所担任的领导职务,专门负责修建三峡工程,并且表示愿意就不拖工程、不超出预算等等问题上立下军令状。
图|王任重
在王任重的积极努力之下,国务院于80年代初期,原则上同意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正在所有人积极准备,力争两年之内正式开始施工的时候,1985年4月,有167位政协委员联名或者单独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在三峡工程的问题上要更慎重一些不能仓促之间就上马。
于是,这一年的7月,三峡工程再一次被按下了暂停键,第二年,中共中央派出协调小组,再一次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的论证工作,王任重就是其中的一员。
1988年,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进入到了极为关键的时刻,中共中央对于三峡工程的会议更是多次召开,王任重每一次会议都必到现场,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王任重认为: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有不同的意见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反对的意见当中,有专家犀利地指出当下三峡工程建设方案中的种种不足之处,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大大的好事,但是,三峡工程却是不能在论证中久久的拖延下去。
图|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三峡大坝选址三斗坪
在纪念周总理诞辰90周年之际,王任重将30多年前自己与周恩来总理考察三峡的日记略加整理之后,公开发表了出来。在这篇回忆文章中,王任重语重心长地说道:
一项大工程上不上马,何时上马,谨慎的论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迟迟不能下定决心,贻误了时机,再一次遭受1954年那样的大水灾或者更大的水灾,然后再被迫上马,那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我认为,为了长江中下游两岸数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四化建设的需要,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应当尽可能地提前开工,而不是久拖不决。
正是王任重对于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不断努力,党中央对于三峡工程早日上马的提案愈加重视,这一年的7月,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并且第二年的8月,三峡工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正式通过。
图|王任重(左)
1990年5月,73岁高龄的王任重最后一次来到宜昌视察,在参观了清江隔河岩水库工地之后,王任重满怀深情地对当地的同志们说道:三峡工程的作用是其他工程项目无论如何也不能替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三峡工程的开发,三峡工程迟早都要上马,前期的筹备工作应该继续抓紧,一刻也不能松懈啊!
看着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王任重联想起了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打油诗:万里长江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王任重不免连连感叹道:真可惜,太可惜了!
1991年的春节,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与王任重共同前往广州主持召开的三峡工程问题研究专家座谈会。在会上,王任重说道:三峡工程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既然论证的结论是早上比晚上要好,现在条件都已经成熟,我看没有迟上的理由了!会后,王任重亲自起草了向中央的汇报报告,建议长江三峡工程要尽快上马,开始施工。
图|王任重
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政协全国五次会议之上,人大代表以及政协委员们将审议通过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议案。
这是王任重为之努力了大半辈子的心愿,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时刻,他是多么地想为三峡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但是,他却因为超负荷的工作,操劳过度引发急性积极梗塞,住进了医院之中。
即便是住进了医院,王任重仍旧惦记着政协常委会议和政协大会。王任重住进医院后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将政协秘书长找来了解情况,在知道政协常委会议上要对三峡工程的论证报告进行讨论时,王任重不无遗憾的说道:盼望多年的三峡工程问题列入政协会议议程,我却不能参加,这真是一件憾事啊!
王任重嘱咐道:关于三峡工程的问题,要让常委和委员们充分讨论,反复的酝酿,让赞成的和反对的委员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
图|王任重与家人合影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之上,以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664票的表决结果,长江三峡工程兴建的决议正式通过,但是,让人无比遗憾的是,王任重没有能够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1992年3月16日凌晨6时,就在这世纪梦想即将实现的前夜,王任重因为心脏病突发,猝然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的王任重,向自己的家人嘱咐道:把我的骨灰撒到长江、撒到三峡大坝的选址处。王任重还让家人转告中央,他的最后一个心愿:只要三峡工程能够在人大会议上通过,他死后也可以放心了!
令人告慰的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自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2009年历时15年的三峡工程全部完工,截止目前,三峡工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三峡工程都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史册。
图|国之重器,三峡大坝工程
结语
1992年的秋天,王任重的夫人与子女按照他的遗愿,将骨灰撒在了长江之中,撒在了三峡工程的坝址三斗坪。伴随着鲜花,王任重的骨灰漂浮在三斗坪的江面上久久不愿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