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考放榜后,各大高校也纷纷公布了成绩,敲定分数线。对于迈过这第一道坎的同学来说,紧接着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局部战争--复试战场。虽然不同的考生在初始前可能有着不同的基础心态,二战考生毅然决然,佛系考生随机而上。但是,当胜利可望可及之时,大家总会比任何时刻更加渴望胜利,这会是欣喜或惊喜之后新的焦虑,情绪的迅速转换,可能还来不及给出缓和的时间。但不管如何,我们总归是需要再迈出一步,此时可以估摸一下自己上岸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做到心里有数,但复试在即如何把握成功率呢?
这不是统计学的概率问题,也很难有规律可循,但幸运的是这是一场局部的战争,我们可以较容易地了解周遭的情况,并作出相对性的判断,我们要做的无非是掂量掂量自己,琢磨琢磨别人。
图源|网络/ 黎明之前 拂晓将至
把握形势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所处的初始分数段位置,因为分数是很客观的存在,靠前还是靠后?优势还是劣势?毕竟逆风翻盘的机会总是低于水到渠成,但大多数高校并不会公开考生考分排名,要了解到自己的分数段位置就需要尽量收集所报考院校/专业/团队/导师的考生分数信息。在分数刚公布时候,大家基本上是处于混雾状态,此时我们可以在网上先找寻一些蛛丝马迹。小木虫的考博社区、丁香园的考博板块、院校贴吧,此时这些平台都是高度活跃的,留意观察上面的新消息,放榜之后第一时间就会有关于考试分数的讨论和留言,有些是应届考生自报考分,有些是往届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间断刷一刷,或者针对性的提一提问,总能获取一些有用信息。
图源|太学万事屋/ 丁香园考博板块 网友讨论考博分数
当然,我们也可以翻看往年的讨论留言,进行纵向对比,幸运的话还能找到所报考团队/导师的前辈。当然,信息源越近可靠性越强,网上的信息难辨真假,打入敌人内部是获取前线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果是跨校、跨区考生,最好能联系所报考院校/专业/团队/导师的朋友,主动出击向他们了解信息,当然如果是准备充足,在报考前就应该物色或者已经联系好这样的前线人员。在一个小领域的圈子里,花一些心思,找这样的前线人员并不会很难。
对于本土考生来说是有非常大的优势,所谓主场作战,通常能很好了解信息对形势进行把握,甚至在分数公布以后知晓成绩的具体的排名,加上熟人熟事,很容易作出利弊判断并进行战术性调整,通常也有更高的成功率。
了解分数段只是把握胜率的基础,对于竞争上位的考博机制来说,竞争者的强弱才是胜败的关键因素,显然我们是指主力竞争者。分数靠前的考生、本土考生是比较显而易见的主力竞争者。所以,对于跨校、跨区考生来说最好打听了解到本土考生的上线人数甚至是具体考分情况、本土考生是否为所报导师/团队的直系学生、本土考生的考博意愿有多强烈等等,这些都可能左右复试结局。
把握形式
复试的形式也是重要的权量指标,这不仅仅包括复试的内容、方式、流程等这些必须了解的信息,你可能还需要知晓复试分数占比的大小来计算综合成绩,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博士复试成绩占比权重都高于初始成绩,这就给了导师选拔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很难说这种权重机制是否公平,因为只要导师觉得你优秀你就能复试突围上位,所以这也客观上造成了隐形的主力竞争者的存在。如果初始成绩大家差距不大,那复试翻盘或翻车就成了大概率事件,即便是高分的本土考生也不能大意。
图源|太学万事屋/ 某高校的考博综合成绩计算规则
当然,考生也需自我清楚,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考生,有些擅长笔试有些擅长面试,对于复试权重比高而自己面试能力差的考生,还是需要格外注意,必要时候找专业机构进行面试培训,也可以提高上位的概率。此外,对于所报考导师的招生名额也需要进行了解,高校的博导招生名额分配大都是一人一位,但其实都存在增补可能,这就需要了解清楚所报考导师历届招生数量,这些在官网的最终录取名单里很容易找到。有些博士增补是有条件的,而且必须由导师主动向院校提出增补申请才能执行,通常这种流程也是很复杂的,导师不会轻易提出,但还是那句话,只要你足够优秀,即便是破格录取,导师也可以赴汤蹈火。
图源|太学万事屋/ 某高校博士破格录取申请表
总的来说,博士教育是精英教育,博士招生必然是择优选拔,入局复试者也大都是出类拔萃,所谓高手过招所分毫厘,很难把握胜负,更重要的其实是要让大家摆正好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多了解信息,认清形势,然后全力以赴。
2021考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