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文学之死
1972年联合国为了鼓励阅读,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力求让全球的人类共同阅读,让阅读走进我们的生活。1995年,正式确立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本身来说是人类千万年来,获取知识和升华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今却需要倡导,当然这跟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更重要的还是人心变了,变得求快而不求真,所以又有更多的人出来感叹文学已死。
4月23号好像是一个随便定义的日子,很少有人知道威廉·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死于1616年4月23日,4月23号这个日子对于莎士比亚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莎士比亚又是文学的代表符号。
这跟莎士比亚本身的作品有关,但是关系更加密切的是大英帝国扩张时候的文化输出,当时莎士比亚的作品遍及全世界,他本人也成为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的文学偶像,莎翁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但是,在2019年6月的时候一篇名叫《莎士比亚是女人吗?》的文章,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这篇文章给人一种标题党的感觉。如果你这么认为,就错了。因为莎士比亚的身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谜团,你耐心把这篇文章读完之后,会有一个直观感受:虽然作者罗列了无数的证据,但是没有铁证。如果你因为这样就下定论的话,那么你又错了;因为想要证明莎士比亚是个男人,在历史上同样没有铁证。
莎士比亚的多重身份
我们能够知道的是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商人,在莎士比亚还年少的时候曾经赚到一些钱,之后就一直生意不顺利,导致莎士比亚只能够念完中学,是的,莎士比亚的最高学历只是中学。
中学以后他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忙赚钱,直到18岁他结婚了,他的新娘是一个26岁的女人叫做安妮·海瑟薇,结婚6个月以后海瑟薇生下了她与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孩子,从这个过程来说,莎士比亚与海瑟薇的结合好似有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过了三年以后,他们又再次生下一对双胞胎。至此,莎士比亚的名字就好像被人故意抹去,再也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直到莎士比亚33岁。莎翁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眼中,这次他完成了屌丝的逆袭,带着大批的财富回到自己的家乡置业,当然,莎士比亚回家乡买房的目的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在乡下买个房子隐居做学问,他的目的很简单:炒房。
莎翁对金钱的贪慕成为了他在中国最为人乐道的诟病之一,但是放在英国来说这没什么,特别是在莎翁那个年代,商人是一种被众人敬仰的职业。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冠名的吗?
莎士比亚一般给人的印象就是四个身份:演员、戏剧老板、作家、投机者。我们熟知的很多作品比如大名鼎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一开始都是在莎士比亚的剧院中演出的,但是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真的是莎士比亚吗?
答案是:不能确定,这个还真不好说。包括莎士比亚和他差不多四十部戏剧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道不明,说不清的关系,没有人敢,也没有人能一口咬定这些都是出自莎士比亚的笔下。
首先第一点质疑,著作权的冠名其实是从古至今的通例,就像我们的四大名著一样,好像铁定了是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罗贯中的作品,但是在学术界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是能够完全确定的,在中国当时小说是属于不入流的文体,真正写书的人事不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放上去,渐渐的这个作者在历史长河中就不知道是谁了,后来一些学者为了能够更清晰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就生拉硬扯了一个有关联的人物进行冠名。
同样,在当时的英国,戏剧同样是不入流的,特别是莎士比亚那种充斥着三俗段子的戏剧,没有一个有着大好前途的正经文人愿意把自己的名字与这些作品关联起来,但是文人再清高也还是人,是人就要吃饭,就喜欢钱。
第二,质疑的第二点就是莎士比亚的学历和个人经历。你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初中学历,通过投机倒把获取财富的成功人士,能够写出如此漂亮的剧本。
莎士比亚的剧本除了精彩的情节之外,更为人乐道的是他诸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样的台词,浅显易懂,又蕴含哲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都非常符合英文的格律构成,如果是在大剧院中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由演员高声念出后,这些台词往往能够直击人的灵魂深处。
另外一点跟学历有关的质疑,则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有很多拉丁语的文化内涵、韵味在里面,比如《哈姆雷特》里,就有12世纪拉丁文著作《丹麦史话》里的内容。在莎士比亚时期英国已经开始通行英语,拉丁语是上流社会的语言,往往学会拉丁语要废很大的功夫和很多时间,只有初中学历的莎士比亚,又是怎么获取拉丁语知识的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已经开始确定,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冠名的,其实还不能。因为同样拿不出铁证来证明莎士比亚不懂拉丁语,也没有谁不允许莎士比亚是个天纵奇才。今天说那么多,不是为了颠覆莎士比亚的形象。
时到今日,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不是本人创作都已经不重要了,没有利益冲突,没有立场冲突,更没有道德冲突,莎士比亚作品是伟大的,谁也无法否定,用每年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来祭奠莎士比亚,是对他为全人类文学做出的贡献进行赞美,也是我们作为读书人对莎翁的崇高致敬,我要呼吁的其实也是老掉牙的几个字:多读点书吧。
特别是我们中国,到处充斥着各种国学大师,各种琳琅满目表面上求真、求善、求美私底下却是一团污垢,肮脏不堪的学说,我们只有自己多读书,才会分别,才会有自己的立场,让中国的文化不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断绝。
行文至此,结。谢谢赏阅,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