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力与物力的综合较量。新中国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除了最大限度地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也离不开苏联在武器装备方面给予的巨大援助。应该说,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我们仍然可以最终取得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及消耗的时间将会超出预期。
那么,苏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到底给中国多少援助?中国为得到这些援助花了多少代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坊间出现所谓苏联"逼债"的说法,由此又以讹传讹出了不少夸大其词的流言,许多人对苏联的援助知之不多,有的则认为苏联借援助中国兜售旧货。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们不妨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志愿军官兵迈出国门入朝作战
(一)入朝参战,中国急需得到苏联的帮助
1950年10月,刚刚建国一年的新中国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派遣志愿军赴朝,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交手。由于旧中国长期的积贫积弱,蒋氏当局遗留下的大量"烂摊子"尚未打扫干净。经过22年革命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虽在军政素质上无与伦比,但在武器装备上却与对手差距悬殊。国内的兵工厂只能生产一些枪械和迫击炮,连小口径的步兵炮及野战炮都不能造。而且因为财政困难,短期内也无法成批引进先进装备。
为了尽最大可能弥补与对手的装备差距,总部想办法搜罗了国内各大军区的库存,在自动式轻武器与火炮方面最大程度向志愿军倾斜,但仍旧远远不如美军。以首批入朝的第13兵团四个军(第38、39、40、42军)为例,其每个军仅装备有36门山炮和野炮,口径多为75毫米,均是革命战争时期缴获自日、伪、蒋等部队的"二手货";另有36门步兵炮,口径为70毫米。这些火炮由于长期使用,膛线磨损严重,"口径"过老,性能已达不到理论值。反观美军,其一个师就拥有18门155毫米榴弹炮和54门105毫米榴弹炮,完爆志愿军一个军的火炮。另外,在海空力量和坦克装甲部队方面,志愿军的实力基本为零,处于被全面碾压的状态。此外,军委还总结出志愿军作战面临的三大劣势:步兵武器五花八门,口径与弹药不配套、不统一;缺乏运输工具,机动性差;后勤补给困难大,补给量恐严重不足。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展示的初期入朝的志愿军装备的步兵武器,可见型号之驳杂
正如《诗经》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这种情况下,北京自然而然想到请苏联予以援助。10月8日,主席便委派总理与林总飞赴莫斯科面见斯大林,与其商谈苏联援助问题。为解决当时志愿军最急迫的步兵武器口径与弹药过于繁杂一事,中方首先罗列了急需苏联援助的36个师的武器清单,并请苏联空军给予志愿军空中掩护。清单详情如下:
1、 莫辛纳甘M1930/44型步骑枪14万支,子弹5800万发;
2、 PPSh41/PPS43冲锋枪26000支,子弹8000万发;
3、 DP/DPM轻机枪7000挺,子弹3700万发;
4、 SG—43重机枪2000挺,子弹2000万发;
5、 飞行员用自卫手枪1000支,子弹10万发;
6、 军用TNT炸药1000吨。
看完这份清单,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当时的中国在飞行员用制式手枪及弹药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竟要入朝迎战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军,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略!
(二)苏方几番推诿,答应后却表示中方应按价付费
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解密的有关档案显示,在接到中方请求后,斯大林原则上表示同意给予中国装备支援,但表示武器的调集和运输需要花费两个月左右,且对于空军参战一事不置可否。后经总理几番斡旋,斯大林表示空军需要至少要两个半月才能参战。究其原因,尽管尚无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但应是斯大林不愿公开与美国发生冲突,以使苏联卷入战争之中。当年10月8日,美军两架战机入侵苏联领空,并攻击了一处苏联机场。尽管美方随后辩解称其为导航失灵,愿赔偿苏联一切损失。但面对这一挑衅意味十足的举动,苏联居然保持了克制,足见此时苏方一心要置身事外的想法。
在美军巨大的空中优势带来的压力下,志愿军急需得到苏联空军的空中掩护
至10月13日,由于谈判进展不大,主席指示周、林再多留几天,向斯大林讲清楚中国出兵援朝不仅是保卫自己,更是为维护苏联在远东方面的利益。几经周折后,斯大林表示将尽快将志愿军所需步兵武器调拨到位,但空军作战则不可越过鸭绿江。
装备有了着落,可是主席开始担心苏联会要求中方付钱。当时志愿军所需的各种武器装备,从枪械到大炮,再到飞机、坦克,几乎样样都需进口,如果苏方要钱,这笔账只能从苏方在1949年中苏友好条约中给予中方的3亿美元贷款中支取。但这些钱,北京本准备用于国内建设,而且在1950年初就已经支取了4000万用于建立航校及购买相应器材、物资。为此,主席提出,希望苏联参考二战中美国依据《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租借"武器装备的方式,为中国提供援助。二战中,美国先后租借给各同盟国近500亿美元的武器及物资,这些租借品因大多在战争中损耗或破旧,故没有归还,仅做折价处理(美国提供给苏联的援助价值109亿美元,苏方战后仅象征性折价归还了3亿美元)。主席提出如此方案,不由得让人感叹当时领导人为减少中国的战争代价是多么心用良苦!
苏方经过协商,最后答复:1、中方所要装备数量巨大,如采取租借方式,则恐苏方难以负担,且将影响到苏联国内经济的恢复;2、考虑到中方财政困难,中方购买军火的花销可算作苏方提供的信用贷款,即中方不需抵押物,将来还不还全凭信用,年利率仅象征性收1%;3、所有装备以中方入朝参战为界,之前的以全价计算,之后的按半价计算,铁路器材按七五折计算。考虑到这恐怕是苏方所能接受的最低底线,虽感到不尽如人意,但北京还是接受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联援华多少还是带有一定的利己主义。在中方给予朝方全面援助却没收一分钱的情况下,苏联却向"兄弟国"明码标价。如果按一般国家之间的贸易来看,苏联给的价格算是优惠的,但相比中国对朝援助仍不够格。这种商业行为在老一辈革命家眼里实在令人无语,自然也会引发国人一些情绪。后来彭老总在主持日常工作时,每当看到文件报告中有"苏联给予的国际主义友谊的无私援助"的句子时,总会将"无私"二字划去。
彭总
(三)苏联亲兄弟明算账,但给予的帮助仍然很大
苏援虽有了着落,但此时志愿军面临的战场压力却越来越大。由于志愿军连打了三个高烈度战役,消耗来不及增补,国内各大军区库存经过几个月的搜罗已基本见底,难以继续支持前线,致使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被敌军反推上百公里。眼下只有立即获得苏援,才能维持战局。而且,在看到志愿军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且武器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从鸭绿江一路打到三七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后,苏联也看出了中方愿意为东方阵营承担相应责任的决心和信念,于是开始加速对华提供援助。
1950年11月底,苏方率先将驻旅顺、大连部队中的500辆汽车交付中方,以改善志愿军急需解决的后勤运输问题,同时表示到年底之前还将在满洲里交付5000辆新车。另外,优先将2736门(挺)高射炮及高射机枪提供给志愿军,以对抗美军的空中优势,这些对于缓解志愿军的运输和作战困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是志愿军非常喜欢的武器
在步兵武器方面,36个师的步兵武器于1951年1月前后陆续到位,这在中国军购史上是空前的。这不仅保证了二番入朝的第3、19兵团能够如期使用苏械武器参加第五次战役,也能使最初入朝的第13、9兵团分批进行换装。但因朝军装备损耗严重,中方无偿将三个师的装备送予朝方,且二番入朝部队中又加入了第20兵团的两个军六个师。这样一来,原先的36个师的装备就不够用了。斯大林闻讯后,被中方无私的高风格所感动,决定再赠送20个师的装备。同时,波兰表示愿意放弃本年度军事订货。这样一来,苏联就得以全力支援中国。
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中国共接收了60个陆军师和22个空军师的装备,除去3个赠予朝方、1个留在国内用于训练,其余均用在了战场上。到1954年,中国用苏式装备全面换装了106个步兵师、16个炮兵师、3个坦克师和23个航空兵师,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制式化、系列化,同时在苏联帮助下,国内工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1950年时,国内只能提供前线军需品的10%,到1953年已达40%,且仿制出了包括枪械、火炮、坦克、炸弹在内的多种装备,国家工业化就此奠定基础。用彭老总的话说,就是短短几年超过了旧中国几十年的成就。
装备IS—2重型坦克的志愿军装甲部队
对于这些,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至于后来所谓苏联"逼债"一说,据《中国财政:1950—1991》统计,我国1954至1959年平均每年对苏偿还军火欠款为5万多亿元人民币,只占国家年度财政的1.5%,还能负担。而且这笔债务,还是属于信用贷款,苏方并未索要抵押物,也没有设定归还时限。中苏交恶后,主席提出要"争一口气",尽早结清欠款。但即便如此,在1965年对苏债务全部结清之前,中国最多一次偿还的军火款也只占年度财政1.78%。可见一些传言是夸大之词。
(四)苏援虽有旧货,但整体水平不低
据一些参与了接收苏援装备的当事人回忆,苏援武器多属二战旧货。比如当时苏军已装备了AK47突击步枪和SKS半自动步枪,却只肯出售栓动的莫辛纳甘步枪;新型的T—54A坦克已经下线,运来的却是二战"老兵"T—34和IS—2,很多坦克上甚至还有弹痕,只是新刷了一层漆。不过我们需要明白,当时像AK47和T—54A这种先进货,即便是苏军精锐部队也没能全部换装,更不用说支援中国。而且,这些"高精尖"武器对当时缺乏工业基础的中国来说是否合适,也要打个问号。二战中美军自用的是半自动的M1加兰德步枪,这种枪也支援给了英国、苏联。但在对华援助时,考虑到中国官兵的文化素养,最后给的也是栓动的M1903A4春田式步枪。这就好比一个刚刚中学毕业的人,你不可能不等他上完大学就强行让其读博士。武器装备同样如此,只有循序渐进才不至于出乱子。后来中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后,苏联对于尖端武器也就不再保留,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即便是旧货,这些苏式装备与志愿军面对的"联合国军"的武器装备基本还是在同一水平,所以装备的新旧与否也不能算是很严重的问题。
相比于陆战,空战对技术装备的要求更高。因此苏联对华的空军装备援助是比较先进的。起初,苏联考虑到中国飞行员的承受能力,只答应提供米格9战斗机。中方认为米格9无法压制F80、F84,更不是F86的对手,故表示不能接受。苏联专家对此质问道:"你们在怀疑社会主义苏联生产的武器的优越性吗?"斯大林闻讯后,考虑到战争整体形势和中苏两国的关系,对苏联专家进行了严厉批评,并马上向中国无偿提供了372架先进的米格15战斗机(中方只象征性支付了运费)。和飞机一样,在汽车方面除最初的500辆为旧车外,后续的1.7万辆则大多为新车。入朝期间,志愿军共损失汽车7729台。而在1950年,整个解放军仅有缴获的杂牌旧车4300余辆。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些苏式汽车,志愿军绝不可能建立起那条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志愿军装备的米格15战斗机是当时世界范围内较为先进的空战兵器
抚今追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的援助,不仅是当时中国唯一能够得到的大宗军火援助,更为志愿军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力保证。对于这一点,主席1970年与金将军见面时就说:"我们还是要感谢苏联。"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苏式武器真正发挥作用时,已经是第四次战役之后了。那时,双方沿三八线拉锯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可谓"大局已定"。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苏式武器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雪中送炭"。如果没有浴血奋战在前线的"最可爱的人",以及为支前贡献每一分力量的人民群众,战争结果将会如何,难以预料!
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而当代中国军事工业,抗美援朝时期苏联的援助成为重要的基础。不容置疑的是,虽然已经消散于历史中的苏联,曾经做过许多伤害新中国的事,但一是一、二是二,对其客观上的帮助也不应抹杀。实事求是地厘清苏联援华的具体情况,对今天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仍具有历史参考作用。
参考资料: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著《抗美援朝战争史》
2、徐焰《抗美援朝时引进苏联武器及债务问题的真相》
3、张民、张秀娟《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
4、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
*文中数据主要引自《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图片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林森,字天俊,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党校兼职教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两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及中国革命战争史,代表作有《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对比二战苏军坦克军与德军装甲军》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