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讷(公元1572年—1640年),字季重,又字渤海。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贾家村人。明末著名山左诗人,文学家。
明永乐年间,始祖景仁公自莱阳车道李迁临邑北街定居。世为农业,到六世祖李访时家境富裕,开始注重读书,但没考得功名,直到八世祖李汝相(1538年—1610年),在万历八年(1580年)考中进士。初授陇西知县,官至河南布政使左参议。
一生为官清廉,刚直峻介,冰蘖有声,李若讷自幼聪慧,酷爱读书。不到十岁就能博通经籍,能言明理。深受父亲影响,少年时就有志怀天下为己任的夙愿。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年仅十七岁的李若讷参加山东省举行的乡试,并考中举人,名噪一时。与新城王象春(王季木),蒙阴公鼒(公浮来)齐名,被誉为明末山东三才子。
此后,他四次参加朝廷举行的全国大考,都名落孙山。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第五次参加考试终于如愿以偿,考中三甲四十九名,赐进士。在此期间,屡试不第的李若讷,诗文多寄情于山水。他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历十六年他在济南以诗会友,结识了正在济南读书的公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明末文学家,三大山左诗人之一),公鼐十五岁作《拟秋怀》被称为弱冠文名,炳著海内。二人初识,都被对方才情所吸引。连续几日,二人荡舟镜湖,饮酒赋诗,公鼐称赞李若讷季子风流天下闻,说今朝得御应怜我,何地逃声始见君。意思是说,为什么现在我才看到你啊。相见恨晚之情字字可见。就这样二人便在镜湖定交。
自定交到天启六年(1626年)公鼐去世,这三十八年里二人交往甚密,尺牍不断,李若讷曾用交情至穷而见,至穷死而益见。来形容二人的交情。明万历前期,当时诗坛楚风劲吹,公鼐、冯琦、于慎行,邢侗等山左诗人植根齐鲁文化,倡言革新,倡导雄厚大雅的齐风,他们鄙弃公安,竟陵派的柔靡诗风,同时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声情。
李若讷在与公鼐的交往中,他的诗风深受其影响,在万历后期,他和王象春,公浮来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风奔宕,独立一方。其《杨花诗》中,春光深映影胧胧,远色仍宜借雨蒙。空迹误怜风散玉,天涯真认水飞蓬。千枝官道犹参绿,一片芳邻不妒红,纷寄升沉闲寄思,陇头试与觅邮筒。艳丽庄穆,益显风骚。
李若讷一生著述了大量的诗和文章。他的诗有描山摹水借景抒情的,也有和友人往来相互答谢的,还有记事抒怀的。尤其在万历四十三年后,任户部郎中分司易州,整日奔波在外,颠沛流离,生活艰辛和仕途淹留不前,深感抑郁不平,便纵情山水,写下了大量山水诗。
像《古易水》:从来巨浸属幽州,南北分波复合流。千载若无荆侠事,潇潇只作等闲秋。《古长城》:绵亘长城万里回,远依紫塞近金台。书生解说秦皇虐,今古边疆未作灰。《独穷山》:僻地烟岚刺眼长,迤南梓槚旧平章。只缘胜国题残碣,破雾穿云觅几行。又在《岁尽》里写到:浮生四十三,荏苒岁将晏。通籍久为郎,画饼十年宦。慵作能言鸟,恐烹不鸣雁。反映了他对仕途不前,生活艰辛感受。
万历三十二年,李若讷如愿以偿考中进士,被授息县(今夏邑县)知县,后调任内乡知县。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遵记父训,为官清正,亲民爱民。《内乡县志》载:清惠精明,民爱而畏之。又论曰:清,则民不忍欺;明,则民不敢欺。李若讷为民所爱,又为民所畏,非真能清切明者乎。
万历三十八年三月八日李若讷的父亲李汝相(河南布政使左参议)去世,回家守孝。万历四十年(1612年)守孝期满迁归德府同知,分管地方盐、粮、治安、水利等事务,刚一年,因政绩突出,破格提拔为户部郎中,分司易州。李若讷为官清廉,又整日奔波在外,颠沛流离,生活极其艰辛。
在冬天,李若讷几乎连取暖的炭也买不起,他在给好友公鼐的尺牍《答公孝与司成》写到: 昨专一力薄贡,易醸乌薪想,已达几下忽使来,翰注殷殷,切姑绒之赐,比於授衣,即绨袍未足道耳。其别发酿薪之值,不敢存。乃更贸酿薪若干,付使者去。吾兄札示,风会波流,且谓一出非本怀,旋图去。就夫仕官如棋枰,亦在人置之也。弟淹蹇仓曹,困于牙筹,呼庚之喧,寂无常已之,毁誉未定,况中年绪纷,儿女稚弱,加之脾病,乃仕官真嚼蜡耳。惟保岁寒,庶几不谖,临楮曷胜绻仰。反映了当时仕途和生活状况,又时处魏忠贤阉党掌权的恶劣政治环境中,李若讷刚直不阿,两袖清风,躁进者多染其党,阉败,至终身废锢,若讷独杜绝不与通,以是超然于进退。
由于脾病严重,李若讷告假回家休养。他打算不再外出做官。在此期间,很少与外界来往,应酬稀简,终日以书为伴。在给好友公鼐的尺牍《与孝与先生》中写到:居闲则感慨益多,岁晚则悲凉转迫,别久则绪缕倍乱,老至则抚念顿增。因自幼羡慕邺侯李长源藏书万卷,于是李若讷利用这段时间在家中建造一座藏书楼,藏书万卷,并写文《小万卷楼记》文中写到:济北之古犁邱,李子家焉。少读书颇慕李长源之万卷,将以万卷颜其楼。居未果已,而仕于中外,宰邑佐郡,入次郎署数年,值部曹多滞淹且垂老游倦,而素病脾,加之母老儿稚,乃求奉使还里中。将以丘壑殿浮生。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大年初一,李若讷忽接太平守郡之命。
其《姑孰元旦元宵记》有:守姑孰值己未元旦之句。极不愿去,念以俸禄养家只好赴任,在给公鼐的尺牍中写道:弟五载有奇之计郎,仅一麾江左,仕进淹留,几如嚼蜡,便欲捐弃。而既惟禄养之义。李若讷在任太平府知府期间,率依经术
廉洁自持,所至泽常下究,以爱民抚民为本,体贴民众疾苦冷暖,深受民众爱戴。
据《济南府志》记载:若讷事亲至孝。守太平,郡以大治,橐中止二十四金。在届满考核中,因绩优迁为浙江右参议。在之后的仕途还算顺利,右参议届满后升为湖广荆南道副使,四川右参政。时值明朝末年,政治环境日益恶劣,加之年高体弱有病,便辞官回家。回家后,关门谢客,以书为伴,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
清《临邑县志》记载:李若讷工予文、表、疏、策、论、序、记、说、诔、赞、诗、赋等,无体不能。一生著有《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四品续稿》十卷、《训儿义》二卷、《杨花诗200首》二卷、《二清堂诗集》一卷。崇祯十一年(1637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率10万大军从沈阳出发,一直打到济南。经过60天的厮杀,清军攻克1府、3州、55县,临邑县城也遭到了涂炭般烧杀抢掠。邢王称率家族人员奋起抵抗,死伤多人,家财散尽。
李若讷气愤至极病倒在床,崇祯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含恨去世。(《济南府志》、《临邑县志》均没有李若讷去世的时间,近读张明福《南七里铺陈氏家族旧事》一文,发现在南七里铺《陈氏族谱》中有着明确记载,为研究李若讷填补了一项空白。)逝后葬于邢侗街道办事处贾家村后,现其墓碑仍保存完整。
作者简介:李培勇,山东临邑人,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