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关于摄政王载沣的基本详情介绍]

爱新觉罗·载沣

1908年的十一月,在两天之内,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逝世。十二月二日,在太和殿中硕大的宝座上,三岁的醇亲王载沣的长子爱新觉罗·溥仪继承皇位,是为宣统皇帝。宣统帝即位后,由他的生父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并掌管朝政。这位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任摄政王从此开始了他历时三年掌握王朝命运的政治生涯。

载沣出使德国

爱新觉罗·载沣,字伯涵,号静云,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帝)异母弟,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生父。载沣出生在光绪九年(1883年),母亲是侧福晋刘佳氏,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封醇亲王爵位。作为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的亲外甥,载沣的地位相比于其他亲王更为尊贵。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远赴德国访问并为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华被杀一事向德皇道歉,载沣圆满完成了这次政治任务,也正是从这时起慈禧太后对载沣也更加看重,此次出访成为其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宣统帝即位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此时的他才二十七岁。成为摄政王之后,载沣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兄长光绪帝载湉报仇(即寻找机会诛杀袁世凯),知道自己大祸临头的袁世凯开始动用一切力量来保住性命,最后在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等人的保举下以足疾为由被免除职位并返回河南老家养病。

没能杀掉袁世凯让年轻的摄政王气愤不已,但这样的麻烦才只是个开始。此时的清廷虽然是以载沣为主的宗室少壮派占据优势,但地方上还还远远没有拔除袁世凯的势力,尤其是在陆军精锐北洋新军(北洋将领只听命于袁世凯)之中。宣统二年(1910年),载沣遭到汪精卫等的密谋暗杀,不过暗杀被发现未取得成功。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迅速波及全国,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满清的统治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刻。走投无路之时,载沣不得不再次起用袁世凯,同年的十一月,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三个多月之后的1912年2月,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达成一致并逼迫清帝退位,满清从此结束了在中国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摄政王载沣也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载沣与家人的合影

清帝逊位后,载沣的日常生活非常低调,在家中养育子女、做起了关门王爷。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清室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变足矣。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但载沣在去了一次后就装病回到了北京,并向家人说道:做那么一个傀儡皇帝有意思吗?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日本人的圈套中,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新中国成立之后,载沣把醇亲王府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以支持国家教育事业,之后载沣全家搬至利溥营11号居住。1951年,载沣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时年六十八岁,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摄政王结束了他传奇般的一生。

转载注明出处:华峰博客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