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战国时期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每逢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提起秦国,必称之为暴秦。按理说在那时候战火纷飞,国与国之间尔虞我诈,都是千年的狐狸,互相也不存在谁是谁非。但经由其他几国口中的暴秦这么一叫,好像把秦国定义为了大反派,加上多次的六国合纵攻秦的剧情,俨然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最终boss,这究竟是为何呢?
这主要是由于秦国实行的特殊军功政策所导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制度:
斩首记功法。
秦国自秦孝公便开始推行法家思想,从此在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而要谈秦人的发家史,那就得从嬴姓的来由讲起。
据说在大禹治水时期,秦的先祖大费协助水患治理成功,帝舜赏赐说:
好我的费费!你值得拥有姓名!从此你是嬴氏了!老子再赐你黑色旗旒、赐你姚姓美女,以后你就给我溜溜鸟、驯驯兽吧!
自此嬴氏一族正式被记入历史,他们在三代时期至少七人以善御和养马服务于商周王室。身为家臣的秦人很难参与到商周贵族社会生活的核心层面,对礼乐仪式和文物充满神秘和向往,他们向往文明,但认识到的仅是礼乐文明的外在形式。
后来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驾送有功获得了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为贵族,终于可以体验向往已久的礼乐仪式,可以和贵族们平等交往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称霸为主成为很多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跃跃欲试,他吞并了西戎十二国,并以东出挺进中原为目标,东方六国从此对其持敌对防范的态势。
随后秦穆公传给秦献公,献公又传给了秦孝公,此时秦国也迎来了一位贵人,那就是商鞅。
在商鞅变法之下,秦国国力大增,奠定了兼并六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以后的历代秦君,均以称王为目标,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迫不及待、毫无顾虑,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
秦国僻处中国西部的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西周末年时还在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而游牧文明重农尚武,民风质朴彪悍、崇尚武力,所以秦国自然而然拥有一大批战斗力强悍的勇士,以秦尚农好武朴质无华之民风,加之以严格的管理,就形成了惊人的武装力量。横向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生产方式,我们就会看出大家战斗力的差别是有原因的。
首先在习性上,齐国政治自由、文化发达,本身就不爱打仗,楚人缺乏韧性、赵人慷慨悲歌。从生产方式来看,齐国靠工商鱼盐,鲁宋梁陈以稼穑桑麻为业,楚越气候条件好、资源丰富。反观秦国,从前是套马的汉子,现在是种地的农民,相比其他国家丰富的致富渠道,秦国人只能依靠农业。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
秦民天生能打、质朴无华、不尚文礼;
秦王祖上打工,一心东出、不择手段。
于是乎,秦国就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控制土地分配、垄断秦民致富途径,上下一心以战争视为获利之途的高速路,大家闻战相贺,战斗热情被大大激发,那仗打了,军功如何量化呢?商鞅这个小天才们想了想,斩首记功法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在秦国之前,西周曾根据血缘亲疏、军功大小和部族势力强弱等条件,给下属授予爵位分享胜利果实,但这种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祖宗建功、后世吃老本,非常打击其他老百姓的积极性,所以秦国改变了这种固化的形式。
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基本特征如下:
军功爵位有二十等,授爵和增爵一级的一般条件是斩首一个。
不同的爵位,政府给分配的土地、宅地、赋税、奴隶、在公共活动中享有相应的饮食标准都不同,爵位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赎罪赎身等等。
如前文所说,秦国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要想致富必须依赖土地,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去战场斩敌之首以换取爵位,所以以下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
当兵---斩敌---发家致富
至此,秦国就被制度改造成一架动力十足的斩首机器,通过吞噬其他国家人民的生命实现了对全国的兼并。
关于秦国的斩首的材料主要记于《史记》中,数据大概如下图:
22个战役累计斩首181万人,这在战国时代绝对是一个大数字,而且这还不算完,据《史记六国年表》统计,秦国发动的战役共有 93 次,所以还有71次战役没有透露斩首数量。
想象一下,在这种军功爵制的推动之下,秦国士兵对其他国家老百姓而言确实如同死神,所到之处老幼妇孺皆死,当真有些残忍,而且唯头是图的弊端也很明显,《秦律封诊式》就记载了两件事,代表性的阐述了此政策必然会造成的情况:
一是士兵为争夺首级而自相残杀,二是士兵割下阵亡战友的头颅以充战功。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这种情况绝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人为了加官进爵会做出的正常反应。对战友遗体都能做出此事,那么秦军攻破的每一座城池中的平民百姓会遭遇什么样的不幸,不需多说了吧?
为了激发部队的战斗热情的政策却被实施成了这样,士兵们已然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这好吗?这不好。所以,到了嬴政这一代,在吕不韦的建议下,秦国终于终止了斩首记功法,开始囤积人口。这也为它统一六国后,中华大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单凭废斩首这一点,我认为吕不韦就值得拥有姓名,大可尊称他一声贤相。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秦始皇嬴政究竟是为一己私利而统一六国,或真是为平战乱而统一六国,至少他真的统一了中华大地。因此,我们在不否认秦国于兼并战争中给无数家庭带来磨难时,也不能否认它对中华大一统的贡献。
而这段充满血泪的历史能教会我们的,则应该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多关注些眼下的鸡毛蒜皮,少喊些鸡血的虽远必诛,要真想喊也可以,这句话的原作者陈汤是击退匈奴后才说的,要不你们也去打个仗,打完了再回来摸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