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胡麻油香飘四方
◎陈中杰
生不逢时,是对我出生时间的最好写照。
我出生于1972年农历11月初七日,天寒地冻的日子,所有的农民都被驱赶到农业起社的水利工地上,吃着野菜,穿着单衣,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盲目的改天换地。
甘肃省武山县榆盘乡梁沟村,是一个家家户户缺吃少穿的穷乡僻壤,而我的家,又是这个村里最穷的人家。我的父亲在三年灾难中饿死了九个亲人,十二岁时被我的四爷陈世芳收养,1968年我的哥哥陈根生来到这个世界,招待他的是饥饿,是寒冷,是病痛,是腊月天气父母都被赶到农业社水利工地上的无奈。
现在的农民冬天在砖混平房里烤着有烟囱的块煤炉都天天喊冷,那时的婴儿包个破布片,躺在烂背斗里,母亲们大多数被生产队长连打带骂,孩子哭的声音嘶哑也不敢去看一眼,他们能不苦吗?
父亲三代单传,四爷无儿无女,虽有数年的养育之恩,但父亲一人不能承继两家人的香火,因此哥哥一岁时,父亲要求单独过日子,四爷劝了几次,但父亲主意已定,于是四爷用老房子上拆下来后放置了十几年的旧椽檩给父亲盖了一间面积不到十五个平方的土坯房,父亲拔除掉荒废了八九年的老院里的蒿草,简单,贫苦,艰难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1972年的十一月,我把温热的身子跌落在冰天雪地里,坐月子的母亲没有生火的柴,没有做饭的面,没有烧炕做饭的亲人伺候。洋芋,包菜,糜谷面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粗粮野菜吃不饱
农田水利天天修
大小会议凌晨续
草根刨尽没柴烧
在这样的日子里,家里偶尔来个亲戚,母亲往往跑七八家邻居借点小麦面,借点胡麻油,烙几页油饼子招待客人。客人在,我们小孩子是不敢动油饼子的,父母也总是减口待客。
我们眼巴巴的盯着油饼子,心里不停的念叨亲戚快点走啊!有些粗心的客人会光盘后走了,有些懂点礼数的客人会留点油饼渣子,給主人的孩子解解馋。
有一年我过生日,理直气壮的向母亲要油饼子吃,母亲尽管很爱我,却不愿为给孩子过生日去借油借面,怕邻居们说宠孩子没有规矩了,你不知道,在一部分人的眼里,穷人的孩子是不能享福的,穿一件新衣服也会被某些人骂几年,说某某人不会过日子,宠爱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给孩子买高档衣服!况且那时家家困难,借油借面也非易事。就这样,我哭闹了两个多小时愣是没吃上渴望已久的油饼子!
因为贫穷,所以单纯。在村里,在学校,在亲戚家,唱秦腔,耍秧歌,唱歌跳舞,练武打拳等等容易赢得他人掌声的风光活,我都不敢奢望,只能埋头读书。
好在天道酬勤,我终于能依靠书本吃一碗饱饭了。
现在,我有能力不依靠种地来谋生了。但现在的农民为了节省出到建筑工地上打工挣钱的时间,庄稼的肥料靠化学肥料,自己家的农家肥宁肯倒在垃圾堆里也不往地里送。
这不是因为农民懒,而是因为种地赔钱,农民花不起时间往地里送粪。除草也依靠除草剂,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你到医院里看看现在的肠胃病和血液病患者有多少,它们或多或少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关。
为了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是农民的子女,不能忘记吃苦精神,也也为了能和家里人一起吃上有机健康食品,我坚持种地打粮。耕地,播种,锄草,拔胡麻,碾胡麻。
对于从小干农活,又在农业职中,农业大学学习八年的我来说并非难事。榨油,烙油饼子,把自己的快乐与汗水揉和到胡麻油的生命里程中,妈妈的味道又来了,而且比儿时的味道更甜,因为这油里有自己的汗水,希望,快乐和爱!
文:陈中杰 图:潇 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