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竖二为什么成语

成语读音

èr shù wéi nüè

成语释义

比喻疾病缠身。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

词语辨析

近义词:二竖为灾、病入膏肓、膏肓之疾

成语出处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公(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释义: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名字叫做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缓还没到,晋景公就在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医生就要来了,听说他医术十分高明,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医术如何高明,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入宫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缓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药力也达不到。这病我实在治不好了。晋景公听了,十分惊异,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果然被缓验证了,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完,送给缓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不久,晋景公便病死了。二竖为虐一成语便出于此。

之后,人们用病入膏肓、疾在膏肓、膏肓之疾、竖子居肓等指病情危重,癖好根固,不可求治;用晋竖、疾竖、二竖、竖子等指病魔;用二竖为灾指生病;用膏肓指难以救治的部位;用医缓、肓医等泛指良医。

PS:晋景公,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国晋国的一位君主。为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公元前599年继其父晋成公在位,晋景公曾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不过晋景公亦曾攻败齐国。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公元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计十九年,之后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转载注明出处:华峰博客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