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怎么读砌组词和拼音是什么(怎么读砌怎么组词)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出自五代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

解释: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纷飞的雪花,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赏析: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象征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五代〕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拼音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白话译文

自从分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但是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我这离别思念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全句意思,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恰如:正像。《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创作背景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思念之深,常常痛哭。陆永品认为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赏析二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

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

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段言愁之欲去仍来,犹雪花之拂了又满;下段言人之愈离愈远,犹草之更远还生,皆加倍写出离愁。且借花草取喻以渲染词句,更见婉妙。六一词之行人更在青山外,东坡诗之但见乌帽出复没,皆言极目征人,直至天尽处,与此词春草句,俱善状离情之深挚者。

俞平伯《读词偶得》:落梅雪乱,殆玉蝶之类也,春分固有残英。砌下两句,戏谓之摄影法。上下片均以折腰句结,拂了一身还满,二折也;更行更远还生,三折也。但如妄以逗号示之,便索然无味,虽然不是黑漆断纹琴,亦就继纹以小洋刀深凿之耳。此两句善状花前痴立,怅怅何之,低回几许之神,似画而实画不到,诗情兼画意者。梅英如霰,不着一语惜之何?亦似不暇惜落花矣。谭献以欧阳修《采桑子》拟之,夫彼语有做作气,日与此同妙,似失。雁来句轻轻地说,路遥句虚虚地说,似梦之不成,乃路遥为之,何其微娩欤。读此觉赵德麟《锦堂春》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便有伧夫气息,彼语岂不工巧,然而后主远矣。

于愁则喻春水,于恨则喻春草,颇似重复,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长句一气直下,更行更远还生,以短句一波三折,句法之变换,直与春水春草之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岂独妙肖,谓之入神可也。虽同一无尽,而千里长江,滔滔一往,绵绵芳草,寸接天涯,其所以无尽则不尽同也。词情调情之吻合,词之至者也。后主之词,此二者每为不可分之完整,其本原悉出于自然,不加勉强。夫勉强而求合,岂有所谓不可分之完整耶?是以知其必出于自然也。无以言之,乃析言之,非制作之本也。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南唐末代君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国破降宋。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现存词可确定者三十八首,存诗十六首。

转载注明出处:华峰博客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