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幽谷客是谁的化名(天龙八部五大高手)

1937年7月5日,在上海出版的《逸经》第33期杂志上,刊登了署名幽谷《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的文章,该文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写起,详细叙述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并叙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役、事件和行军路线。诸如四渡赤水,飞夺沪定桥,并在吴起镇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其中还有许多细致的情节描写,比如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的动人场面。有1935年1月16日夜,贵州赤水枪厂工人举行罢工,密切配合红军行动。以及红一师六团在芦花断粮,陷入困境等情况。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简称西引记),还从侧面揭穿一些真实事件的原因,并加以解释。如对红军在川西毛儿盖,黑水河地区徘徊不前,指明党中央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烈主义的抗争。

研究者认为,《西引记》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其史料价值,是无可否认的,从《西引记》所叙述的内容,如此翔实,唯有亲历者,才能写得出来。

有些研究者发现,从现存的红军长征史料看,《西引记》中的许多章节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简称长征记)内容基本相吻合。

《长征记》是毛主席在1936年倡导组织编辑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但因为战乱,全书在当时并未能公开出版发行,只作为内部资料在党内少数干部中,相互传阅。

1937年2月,《长征记》编完后,正赶上抗日战争进入对持阶段,不少干部奔赴抗战前线,出版的事一拖再拖,直至1942年11月,八路军政治部才腾出手来,于延安出版了该书。

将《西引记》与《长征记》内容一对照,显然可见《西引记》是基本依靠《长征记》而写成的。有些章节,直接照搬了《长征记》的篇幅,诸如:火焰山行军,引自张爱萍的《火焰山》,红一师红六团芦花绝粮情节,引用舒同的《芦花运粮》。

从目前能看到的有关资料看,1937年7月发表的《西引记》中所公布的长征里程表,是中央红军精确的长征路线最早的公开报道。但从详细观察中,也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说明还有其它样本做参考。

1937年7月,《西引记》在《逸经》杂志公开发表,但《长征记》的出版,因种种原因拖在之后。

《西引记》虽然是在《长征记》的基础上写成的,但因其发表时间早,传播迅速,为宣传共产党领导红军长征的英雄伟绩,在国民党统治区域民众中,树立共产党人和红军的光辉形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引出究竟谁是《西引记》的真实作者,《西引记》作者署名幽谷,这明显是一个化名,但幽谷究竟是谁的化名,这么多年来,一直引起党史、军史工作者的探寻,有学者认为,从《西引记》如此详细准确的叙述看,幽谷应是参加红军长征的亲历者,也有研究者认为,幽谷是当时红军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理由是,1937年3月,王稼祥因战伤在上海停留了4个月,7月离开了上海,奔赴莫斯科,《西引记》发表的时候与王稼祥在上海停溜的时间相吻合,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多数专家的认可。

1994年,传来柳暗花明的消息,在《上海党史研究》刊物上,发表了董云飞《幽谷原是董健吾》的文章,而且董云飞是董健吾亲生儿子。文章指出,董健吾是1936年,为宋庆龄等党外友人送信至陕北党中央后,又护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至陕北的王牧师。

董健吾:生于1891年,上海青浦县人,1927年6月前后,由浦化人刘伯坚介绍入党,曾任青浦初中学校校长,1936年6月,董健吾在西安曾以王牧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陪同美国记者斯诺前往陕北,采访红军指战员。

1942年,董健吾通过朋友介绍,潜入汪伪中央警校工作,利用职务之便,营救过不少新四军人员。潘汉年曾指示董健吾,长期隐蔽在该校,不久被日伪怀疑,转移到上海工作。

上海解放后,董健吾受潘汉年案株连被捕,1957年被释放,文革中,董健吾又受到诬陷和迫害,1970年去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董健吾被平反。

董云飞文章称,《西引记》写作依据,是董健吾到陕北的所见所闻,加之潘汉年在1937年初,曾交给他的一批资料,如果属实的话,资料中包括毛主席组织编辑的《长征记》。

因此《西引记》和《长征记》两者内容近呼相似。在此之前,1936年初,施平在苏联发表了《英勇的西征》一文,以俄文发表,在国内极为鲜见,1936年廉臣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介绍了红军长征历程,由于种种原因,国内难得见到,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在英国出版,1938年,更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发表,因而《西引记》被确认为目前所见到的国内最早报道长征的文章,是研究长征历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转载注明出处:华峰博客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