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曾历经五次反围剿战役,前四次都以大获全胜告终,尤其是第三次反围剿。
3万名红军战士与30万国民党大军周旋,在10倍的兵力差距下,最终拿下了最终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反围剿由毛主席全程负责指挥,期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令红军上下都摸不着头脑。
但后来的事情证明,毛主席的战术眼光十分独到,蒋介石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而这一战,不仅令斯大林拍手叫绝,还被各大军事学院纳入教材,毛主席的指挥能力也获得了海内外的高度认可。
那么,毛主席到底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第三次反围剿又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
危难之际,令全军大睡三天
1931年8月初,第三次反围剿正进行到白热化阶段。
通过前期一个多月的战斗,红军队伍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不断穿插,连续取得了三次胜利。
并缴获了上万支步枪以及大量物资,还拿下了毛炳文驻守的黄陂地区。
按理说,红军连战连捷,理应士气高涨才对,然而,红军上下也有些疲惫了。
原来,这一个月的战斗,虽然相当顺利,但是红军面对兵力远高于己方的敌军,在层峦叠嶂间迂回,也消耗了大量体力。
与此同时,有备而来的蒋介石,见国军不堪一击、屡战屡败,面子上也有些挂不住。
所以他当着众将士的面,气急败坏地称共产党太过狡猾,还下达了最后通牒。
由于红军和毛炳文部队刚刚激战结束,蒋介石断定,红军一时间无法撤离,肯定还盘踞在黄陂一带。
于是他调动大部队,从四面八方向黄陂涌去,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败红军。
对于蒋介石的动向,毛主席自然了如指掌。
通过前方侦察兵传回的情报,他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东南方向,孙连仲的5万大军已经火速袭来。
西北方向,陈诚的4万兵力也枕戈待旦,而东南方向,由韩德勤领军的4.5万大部队,也在日夜兼程。
可见,国民党已经陷入疯狂,主力部队几乎全部在向黄陂赶来,如果红军不能立即行动的话,将与这十多万军队进行正面较量。
正因如此,红军各级将领向毛主席提议,尽快撤离黄陂,然而,毛主席却大手一挥,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不久后,他又颁布了一条命令:全军上下不要行动,吃饱喝足,大睡三天三夜。
一时间,红军将士都很疑惑,明明蒋介石的部队已经近在眼前,为何要坐以待毙呢?
然而,毛主席却笑而不语,只是要求严格执行命令。
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三天内,国军竟然始终没有赶到黄陂。
不仅如此,战斗打响后,在毛主席的调度下,红军势如破竹,由被动变为主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也进入到崭新的阶段。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毛主席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蒋介石的部队又为何迟迟没有赶来?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头开始说起。
气急败坏,调动三十万大军
自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为了阻扰共产党的发展,蒋介石在各地掀起了惨无人道的白色恐怖。
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构想,相继在湘赣闽地区建立了大量农村革命根据地。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逐渐播散开来,蒋介石愈发气急败坏,于是,从1930年10月开始,他便展开了对我党的围剿行动。
起初,蒋介石志得意满,以10万兵力向红军发难。
然而,这一行动很快便宣告失败,后来,蒋介石又将兵力增加到20万,发起了第二次围剿。
但凭借着毛主席的游击战战术,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1931年5月,蒋介石的这次围剿再度无疾而终。
在连续两次遭遇溃败后,蒋介石在党内颜面尽失,还招致不少政敌的责难。
因此为了巩固自身独裁统治,他决定继续增加兵力,实施更大规模的围剿计划。
于是,从6月底开始,蒋介石便将其嫡系部队第6军、第9军以及第14军,共计10万精锐调至江西省。
加上原来集中于此地的非嫡系部队,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23个师共计30万人。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战斗胜利,蒋介石还特意赶往江西,亲自担任剿总坐镇指挥,而前线的司令员一职,则交给了国民党元老何应钦。
此外,蒋介石还聘请了大量来自英、日、德三国的军事顾问,邀请他们加入策划工作。
就这样,1931年7月1日,国民党30万大军向我党中央革命根据地袭来,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由此拉开了帷幕。
磨盘战术,不断迂回
在蒋介石的设想下,国民党军队应该采用长驱直入的战术。
先依靠兵力、武器优势,消灭红军大部队,再进山实施清剿,将剩余的革命力量一网打尽。
蒋介石的算盘打得很响,但在此之前,毛主席早已洞察了他的企图。
早在6月底,毛主席见蒋介石征召部队,便料定他要挑起第三次围剿,所以红军也早早做好了准备。
当时,红军正在闽北、闽西和赣南等地展开群众工作,得知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难后,毛主席立即做出反应。
让红军由福建千里撤退,冒着酷暑,红军紧急行军,不到十天,大部队便赶回了江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区。
会师后,毛主席亲眼见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国民党30万大军。
在和国民党周旋的这几年间,蒋介石还是头一回出动这么多兵力,不过,毛主席毫不慌张,立即做出了最高指示:灵活应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先撤退。
这句话虽然相当简练,但却蕴含红军多年来积累的游击战精髓。
所以,全军上下也心领神会,纷纷向各地分散,避开了国军的第一波攻势。
就这样,30万大军在山里行进多日,但却一无所获,不免有些浮躁。
趁此之际,毛主席审时度势,又提出了著名的磨盘战术。
所谓磨盘战术,其实就是指向磨盘一样,不断牵扯、消耗敌军,等敌人精疲力竭之际,再一举击破。
这个战术的要义在于诱敌深入,所以,为了令国军上当,毛主席提出,红军应该适时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地区。
随后,红军便一再后撤,国军也顺利占领了广昌、瑞金以及银坑等地。
得知前线有所斩获后,蒋介石喜出望外,毕竟,在前两次围剿中,国民党部队都是空手而归。
抱着不放一城一池的想法,蒋介石令大部队继续前进,务必控制红军所在的每一个根据地。
然而,就在蒋介石以为局势已经明朗的时候,殊不知毛主席的磨盘战术已经启动。
当国军逐渐深入山林,红军便牢牢掌握了主动权,随后不久,毛主席下令反攻,红军将士伺机而动。
由此开始,第三次反围剿的好戏才逐渐登场。
以逸待劳,三战三捷
8月初,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已经转移到兴国地区。
此时,蒋介石想要发动最后攻势,于是便命令何应钦亲自带队指挥,以十几个师的兵力,向兴国发难。
可是,在敌军到来之际,红军已经辗转经过万安、富田等地,迂回来到了莲塘和良村两地。
8月6日,国军终于赶到莲塘,在经过几天的斗智斗勇后,国军早已心力交瘁。
所以,毛主席一声令下,红军不再躲避,于莲塘地区向国军发起反攻。
凭借着地形优势,红军集中兵力,将敌军四十七师第2旅围困此处,仅用不到半天的时间,便实现了全歼。
次日凌晨,红军故技重施,在良村又绞杀了国军第54师一部。
经过这两场战斗,红军共歼灭了敌军两个旅的兵力,并且缴获了大批先进武器。
趁士气高涨,毛主席又率军向毛炳文部驻守的黄陂发动突袭,仅用2个小时,便歼敌四个团,俘虏3900余人。
三战三捷,红军反击的攻势如此迅猛,令蒋介石有些措手不及。
这时他才意识到,红军前期的不反抗,其实只是为了让国民党放松警惕,得知自己被戏耍了一个月后,他更加震怒。
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红军大部队正集中于黄陂一带,便向陈诚、孙连仲等将领下达命令,要求他们火速将黄陂包围,以活捉毛主席。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面对如此凶险的处境,毛主席非但没有实施行动,反倒是命令全军上下大睡三天。
原来,毛主席早就看透了蒋介石的心理。
在战役打响之初,红军一直奉行打不过就跑的策略,蒋介石也深受其扰,被四处分散的红军搞得焦头烂额。
所以他不敢放松警惕,要求部下仔细搜索每一处山林,务必找到红军踪迹。
国军执行地毯式搜索,自然严重拖累了行军速度,所以三天过去,国军仍旧停留在黄陂外围,而红军就这么大摇大摆地睡了三天懒觉。
此前,红军四处迂回,经过这三天的休整,全军上下全都斗志昂扬,静候国民党的到来。
恰逢此时,毛主席又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战术设想,而正是这个战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声东击西,完成突围
原来,毛主席意识到,国军的包围圈并不完整,在西侧仍留有10公里的空隙,所以他便抓住这个机会,采取了著名的声东击西战术。
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红12军伪装成红军主力,开始向东北方向突围,见状,蒋介石果然中计。
他以为这就是红军大部队,便让陈诚、孙连仲等人向东方靠拢。
期间,红12军军长罗炳辉一边突围,一边在深山里转悠,还留下了很多让红军大部队跟上的布条。
见到这些铁一般的证据,蒋介石更加确认了红军向东突围的意图,所以他将几乎所有的国军部队都调至东侧。
然而,此时毛主席所率领的红1军近三万人,已经越过国军包围圈的空隙,悄悄向西转移。
直到8月17日,蒋介石才发现不对劲,但此时红军主力早已逃离,并且回到了兴国地区,与其他部队成功会合。
都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在多次徒劳无功后,国军上下都彻底失去了斗志。
他们直言围剿红军比被判无期徒刑还要痛苦,尤其当时正值酷暑天气,国军心情更加暴躁,一名国军甚至在家信中感慨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国军士气低落,对我军而言,恰恰是进攻的良机,于是毛主席一边休整,一边对国军进行了几场围歼战。
至此,双方攻守之势改变,蒋介石也彻底丧失了信心,就这样,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围剿,同样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
结语
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军累计歼敌3万余人,缴获枪支1.5万多支,还将敌军的7个师打得溃不成军,考虑到双方十倍的兵力对比,这无疑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正因如此,毛主席高超的指挥艺术开始名扬海外,斯大林听闻后,忍不住拍手叫好.
而西方很多著名的军校,也将这一战视为经典,并录入教科书。
此外,经此一役,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也初步形成,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后来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中国革命由此迈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