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的开国君主,一般都会对跟随自己一起夺得天下的功臣加官进爵,或与以丰厚的奖赏。
明太祖在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给功臣最高的奖赏是免死铁券,其作用是将来本人或子女犯法(谋反罪除外)要被砍头前拿出来,就可以免除一死。可见,在明初这张铁券价值连城。
据记载,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对开国三十四大功臣每人都赠予良田百亩,加官进爵,有的家人也被封了官。在论功行赏同时,又给他们每一个人制作了一张免死铁券,让他们能够放下心来报效朝廷。
开国封赏之后,还曾陆续发过铁券。比如朱元璋的义子沐英,曾在洪武九年以副帅的职位跟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朱元璋封为西平侯,由此他也获得了免死铁券。
这个免死铁券,实际就是民间常说的免死牌。
史料对免死铁券的介绍是:外科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
铁券是外形类似弧状瓦片的铁制品,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以石为室。梁朝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朝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
因为这物件很能博人眼球,所以免死牌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屡屡得以展示。
史料介绍,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根据流传后世的铁券分析,明朝的免死铁券内容大致都相同,关于免死这方面,都是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
那么事实上,这类免死铁券真的能保命免死么?未必。
在史料中繁多的有关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介绍中,明初朝廷颁发的这些免死铁券,根本没有起到保命的作用。朱元璋对他所确定的三十四位功臣杀得只剩两位,那些免死铁券实则成了对生命的讽刺。
据称,朱元璋在颁发免死铁券的时,有一个附属规定,也可以说是使用免死铁券的前提为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
(剧照)
可见,只要是犯下谋逆造反罪名,铁券也不能免死。所以,朱元璋想大肆诛杀那些手中持有免死铁券、可能威胁其皇权的开国功臣,就是简单地把他们统统归类为谋逆造反之罪。
这样,即使功臣拥有免死铁券,也没有办法拯救他们性命。同时,作为太祖皇帝的朱元璋也不致背上不守信义的恶名。
朱元璋借故滥杀开国功臣,自然有其险恶用心,无辜被杀者居多。但也有手持免死铁券忘乎所以的。以为有了这张免死券护身,便可以为所欲为,最终使免死铁券成了他们的催命符。
可见,铁券并不是使功臣一次次复活的神器,也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催命符。其副作用是,仗着有铁券,有的功臣迅速腐化变质。杀人害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私造刀枪、擅穿龙袍的都有。
盘点几个这类的例证来看看:
朱元璋坐上皇位后,对皇权的凛然不可冒犯看得极重,谁违反了则属于大逆谋反之举,绝对不可容忍。
德庆侯廖永忠的免死铁券,第一个成为空头支票。他在创立王朝的多次征战中立有殊功,特别是在鄱阳湖死战中淹死小明王,扫除了朱元璋称帝的障碍。只因为功成名就时放肆穿了与皇帝同样的带金龙的服饰,被戴上叛逆谋反的罪名赐死。在他同期还有负责镇守北平的淮安侯华云龙,也是依仗免死铁券的威风,随意占据前元朝相脱脱宅第使用还不算,一时心血来潮,竟然越位大胆使用故元宫中的皇帝物品招摇。他的举动遭人举报被召回南京,在途中不明不白的死去。后据专家考证,其为朱元璋赐死。
不过较为幸运的是,朱元璋履行了颁发免死铁券时诺言,两人的儿子都暂时承袭了爵位。
还有一位与朱元璋同乡的开国将领,被封延安侯的唐胜宗。因为坐擅驰驿骑,夺爵,降指挥。也就是因为擅自越位使用朝廷驿骑而丢了爵位。但幸运是保住了脑袋。
依仗有免死铁券为非作歹而被处死的典型是永嘉侯朱亮祖。
朱亮祖原是元朝义兵元帅,作战时曾屡次打败朱元璋。朱元璋非常欣赏他的勇敢,后其被俘归降,参与了明军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夏政权的战役,并作为明军主力平定两广。洪武三年(1370年),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洪武十二年,朱亮祖出镇广东,并征发军民三万,拓建广东北城。他出身武夫,在职时多有不法之举,很快与执法甚严的番禺知县道同矛盾加深。道同生性耿直,面对朱亮祖的威逼利诱,始终不肯就范。
当时,番禺县有很多土豪欺行霸市,市民稍有不从,就被他们诬陷下狱。道同抓捕土豪首领,将其带枷游街予以惩戒。受到惩治的土豪便争相贿赂朱亮祖,请他出面说情。朱亮祖遂设席宴请道同,席间向他提起此事。道同不为所动,厉声回禀说:您身为大臣,怎能受小人役使?朱亮祖见道同不允,次日便让人砸开枷锁,将被抓的土豪放走,还找借口鞭笞了道同。
(剧照)
道同依法惩处倚势作恶的富民罗氏。朱亮祖因罗氏是自己爱妾的亲属,竟然派人将其抢走。道同再也不能忍受,遂将朱亮祖的不法之事奏报朱元璋。
哪知,朱亮祖闻讯已经却抢先上奏,反诬道同对上司傲慢无礼。明太祖不知详情,便派使臣前去赐死道同。但他随后收到道同的奏章,方知事情原委,忙再派使臣前去赦免。两名使臣同日抵达番禺,但当赦免的使臣到达时,道同已经遇害。朱元璋为此龙颜大怒。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把朱亮祖父子逮回京城。如何处置呢?朱皇帝也有点犹豫。杀头吧,朱亮祖有自己赐予他的免死铁券,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不杀吧,其罪难容。此时,大多数功臣都还在,朱元璋也不想公然违背诺言,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朱元璋没有直接下令杀死朱亮祖,而是下令用铁鞭对他们父子进行抽打,最后活活打死。事后,朱元璋下诏厚葬朱亮祖,还亲自写祭文,其中写到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意思是说,用鞭子抽了他几下进行惩戒,不料给打死了,算是个意外。
震惊洪武朝野的蓝玉案,仔细推敲,起因也不能全怪明太祖朱元璋。
明初封永昌侯,后拜大将军、封凉国公的蓝玉居功自傲,怀揣免死铁券而目空一切,横行霸道,完全是自己作死。
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死后,蓝玉多次奉命统领大军四处征战,也多次立下大功,朱元璋对他优待有加。
得到皇帝宠爱,蓝玉自身起了变化。他开始居功自傲,日渐恣意骄横起来。他的府上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也开始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擅自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他竟然大怒不已,无视朝廷尊严,将御史轰出门外。
蓝玉率兵北征南返时,夜抵长城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迎接,他悍然纵兵砸毁自家关卡,破门而入。朱元璋闻知此事,心中十分不悦,奈着蓝玉得胜而归,便暂时原谅了此举。
随后,又有人告发蓝玉俘获元主的妃子后强行占有其身,致使元妃羞愧自杀。这是有辱大明国威的丑行,朱元璋为此斥责了蓝玉。
朱元璋原本想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
面对皇帝的这些警示,自恃功高的蓝玉不仅没太当回事,而且仍不改过。在侍奉皇上的酒宴上,他曾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也全都操于他一人之手。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他竟然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狂妄地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他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予采纳,蓝玉也越发感到不快。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也不知锦衣卫使了什么手段,蓝玉在供词中竟然承认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此时,正在巩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震惊不已,立即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处死,并残酷的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还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为警诫群臣,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这便是明史上有名的蓝玉案。
另有一说是,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算是太子妃的舅父,他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朱棣交恶。后被朱棣恶告致死。尽管如此,蓝玉居功自傲的恶行是还有案可查的。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