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认为,产业是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些生产部门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因而从某个方面来讲,每个部门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也常可理解为经济活动的集合或者系统,它们互相作用,并拥有某种同类属性。
如今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全球经济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也不限定于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而是扩展到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诸如服务部门和文化教育部门等,因此文化产业已是产业经济的重要组部分。
马克思·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率先概括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是对高雅艺术发展的一种威胁,它是一种用标准化生产出的文化产品。2003年中国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文化产业是提供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电影产业是相关产业串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包含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电影衍生品等环节。从经济学层面来看,电影产品因为有交换价值从而具有经济属性。同时不同于其它产业,电影产业还有社会文化特征。电影本身是一种具备承载信息能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图像表述故事,并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电影产业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盈利模式。电影产业收入渠道除了常见的票房、广告外,还有衍生品、网络版权和电视电影频道播放权等收入,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收入仍然来自于电影票房。二是具有较大需求。电影产业需求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三是逐渐集群化和全球化发展。由于制作周期长,影片拍摄日趋复杂和分散,其他产业配合和支持对电影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四是具有高度资本密集的特征。电影制作、宣传推广和影院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现今电影制作成本动辄就达上亿元。
一、福建电影发展历程
电影于20世纪初传入福建,它作为声像结合的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传入福建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福建最早放映电影的戏院,是开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的厦门中华茶园,和民国十四年福州葡萄牙籍商人开办的大光影戏院,放映的大都是外国的影片。
在影院方面,以福州为例,作为曾经五口通商城市之一的福州,在解放前出现过近30家电影院,包括麦园露天影院、文艺、友声、南华、三星、福州、中央、三山座、胡蝶影院、南方、中华、大世界、尚有堂、南京戏院、游艺、启明、琼水电影院、台江、广资楼、大光、南台、大新、大光华、广星、大罗天、青年会、广州戏院。
与此同时,部分影院为了吸引客人,还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解放前夕在《中央日报》上刊登广告的电影院有国泰、台江、青年会、大罗天、南华、南京、文艺7家。当时福州总人口是32万余人,说明当时一家电影院对应的人口数量平均为45714余人。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福建的电影生产一片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省、地市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电影事业的领导,设立管理部门、健全机构、兴建放映设施,兴办了福建省电影机械厂和福建电影制片厂以及电影放映设施的生产企业。
加强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逐步建立遍布全省城乡的电影发行网与放映网,培养组织了一支分布在工厂、街道、机关、学校和农村集镇、乡村业余的群众性的电影宣传、评论队伍。1965年福建闽侯县电影管理站为了帮助农村群众看懂电影,试制涂磁录还音,使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地区的群众可以看懂电影。
这一技术革新的成功,是福建省电影放映和宣传的一大创举,在全国同行中产生很大影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本土影片生产进入鼎盛期,先后摄制了50多部故事片。经过深化改革,积极创新,福建电影市场已建立了以院线制为主的供片机制,形成电影制片、发行、放映3个职责合理分工的环节和收入分配合理的发展格局。
1.解放前期福建电影业
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甫一亮相就引起了轰动,与国内电影发展史一样,福建电影业最先也是以放映电影为主。当时福建和江苏等地也及时放映了《定军山》这部影片,这使得福建电影活动同步于中国电影发展史,至今也有100多年的时间。
当年位于台江的青年会是福州放映老电影的地方,其与仓山区内的万国租界隔江对望,在银行上班的职员是忠实观影群体。20世纪20年代末,福州的文艺影戏院每张电影票售价为小洋两角,类似今时的0.2元。
首次把福建电影放映推上高潮的影片是《火烧红莲寺》。这部堪称经典的电影,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于1928年5月出品,它契合了国人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传统审美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福建放映受到追捧。
1932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攻进漳州缴获了影片拷贝,并亲率数千红军在漳州寻源中学操场上观看了这部影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电影举步维艰,影片生产数量和观众大幅减少。在当时环境下电影成为福建人民抗战的有力宣传工具,主要服务于时政。
比如《铁扇公主》、《木兰从军》、《风云儿女》等影片陆续在福州放映。在厦门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也积极捐资放映电影。
2.建国前三十年的福建电影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电影开始大踏步前行,这个时期福建电影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编剧和导演上。由福建作家朱一震和陈侣白创作的话剧《种橘的人们》改编而成的《闽江橘子红》,是福建首部电影故事片。
它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讴歌了社会主义新生活,具有强烈的农村信息。与《闽江橘子红》相似的《地下航线》由上海天马电影厂搬上银幕。它是1959年福建作家卓青、何泽沛和王彭怀一起创作,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反映了地下革命斗争的主题,讲述了为给福建北部山区游击队输送武器,福州工人林森官利用闽江航运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这部影片在福州摄制时引起极大关注,路过的市民一开始还被眼前的国民党军警车所吓,后面才知是在拍电影。同时,福建导演在电影史上也有自己的位置。著名代表之一福建籍导演汤晓丹拍摄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
《南征北战》是一部远超军事科教片任务的准史诗影片,新中国刚成立时,电影过于强化宣传和教育功能,忽视审美娱乐功能。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内进入和平建设年代,老百姓迫切希望看到多样化的电影。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市场出现了新类型军事片,其中由汤晓丹导演韵《渡江侦察记》就是代表作之一。
福建长乐人陈怀皑擅于拍摄戏曲艺术类影片,长乐是闽剧文化繁荣的地区,陈怀皑早年十分喜爱闽剧,新中国为他拓展了广阔的电影新天地,他陆续和别人一起拍摄了《青春之歌》、《平原作战》等多部电影,1979年陈怀皑结合戏曲和电影的艺术独自探索拍摄了《铁弓缘》。
这部影片分别获得了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0年)。陈怀皑的儿子陈凯歌如今也活跃在中国电影一线市场,他拍摄的《霸王别姬》也能侧面体现出其在戏曲艺术方面的才能和底蕴。
3.20世纪80年代福建电影业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电影业摄制人员少,只有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当时主要任务就是拍摄重大活动纪录片。1958年问世的福建电影制片厂以协助拍摄黑白影片为主,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该厂业务停滞。
1979年福建电影制片厂重新建制运营,1980年该厂拍摄了福建首部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小城春秋》改编自厦门作家高云创作的同名小说,这是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首部故事影片。影片投资46万元,当年就售出了四百多部的拷贝。
随后福建电影制片厂携手香港嘉民影片公司,一起拍摄了国内第一部合拍片《木棉袈裟》,导演为香港影坛新锐青年徐小明。两家机构一共出资100多万元,国内第一次发行了600多部拷贝。这部影片上映后得到各方的好评,1984年这部影片摘取了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
自此作为全国生产计划的16家故事片之一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自1980年至2005年,福建电影制片厂共摄制了50多部的故事片。如果时间拉长,从1958年到2005年的47年间,福建电影制片厂一共生产了超过100部的各种类型影片。
除了《小城春秋》和《木棉袈裟》外,《路》、《苦难的恋情》、《屠城血证》、《欢乐英雄》、《阴阳界》、《上一当》、《最长的彩虹》、《棒球少年》等10多部故事片在国内外屡获殊荣。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电影业的滑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低迷期,制作的电影难以叫好又叫座,电影票房收入增长缓慢,整个行业景气度不如过往。福建电影市场也难独善其身,虽然福建电影制片厂仍然坚持拍片,制作数量一度居于前列,但整个电影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2年政府降低了民营影视企业准入门槛后,中国影视业发展加速,但福建影视产业未能同步跟上,在浙江、四川等地区成为中国影视产业新秀的时候,福建影视产业逐渐落在了后头。
二、福建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早前的电影多属于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未能建立,谈不上产业。因而要论述的福建电影产业主要是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后的福建电影业,并对其在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后期衍生环节进行分析。近年来福建电影产业不断深化改革,在电影制作、发行和推广方面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为福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愈发明显的促进作用。
1.票房收入逐年增长
近年福建电影票房收入一路上涨,增速高于国内平均水平。2013年福建电影票房收入7.2亿元,比上一年上升46.94%,在国内票房收入的排名提升至第10位,比上年排名提前2位。截至2015年12月底,福建省电影票房收入达14.86亿元、放映158.24万场次、观影4031.07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51.87%、34.62%、55.22%,平均票价36.87元。
福建自己制作的电影在全国范围内也出现了票房过亿元的情形。2014年福建恒业出品和发行的两部影片《京城81号》、《闺蜜》相继上映。《京城81号》收获了4.11亿元的票房收入,定位于都市女性的青春类型题材《闺蜜》取得了2.1亿元票房。
2.院线和影院发展速度较快
2002年国内电影院线制改革开始启动。福建中兴电影院线公司副总经理陈首文告诉笔者,当年全省只有中兴院线一家院线公司,2002年公司的票房收入达到2000万元,占全省票房总收入95%以上。近几年外来院线不断入驻,影院数量不断增加。
2013年福建全省营业电影院130家,银幕590块,IMAX放映厅11个;放映场次95.98万场次,观影人数达1985.99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63.09%、46.05%。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已有22条城市电影院线在福建落地,已加入院线可统计票房的影院205家、银幕1008块(其中IMAX影厅14个)、座位145630个。
2015年福建全省新增影院数48家、银幕数264块、座位数33960个。与此同时,福建电影票房收入也是连年增长,2015年增加到14.77亿元。
3.民营电影公司崭露头角
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全面启动改革后,市场经营主体出现越来越多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它们已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福建也不例外,出现了走在全国前列的类型片民营电影公司——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
2013年它将一部小成本惊悚片《枕边有张脸》推上了该类型年度票房第二。2014年公司制作出品的《京城81号》上映后成功逆袭,吸引了一众电影粉丝,最终取得了4.1亿元的票房收入,截至目前国内其他惊悚片还未打破该项纪录。
福建电影业迅速发展与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和影视产业的重视有关,近年福建省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一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2009年《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就把广播影视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11年《关于促进福建省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福建电影业的发展提出了九条主要措施。
2016年2月福建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实施意见》,将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促进福建电影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逐步推进,福建电影产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同时,福建电影市场经营主体抓住电影市场化改革的大好时机,以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电影公司敏锐捕捉机遇,逐渐在全国电影市场中站住脚根。在与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国内电影大鳄同台竞技时,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总裁陈辉定位精准,发现当时国内的惊悚影片数量少,没有面向全国调一动营销,并且没有商业化,于是错位经营,尝试恐怖片发行,结果一炮打响。
随后福建恒业尝试从发行向上游制作环节延伸。2008年福建恒业拍了第一部电影《异度公寓》,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电影的故事和营销方向,然后自己制作。近年各类影片题材层出不穷,福建恒业坚持走类型片路线,一直稳健经营,主打惊悚、爱情、喜剧三类影片,被市场冠以类型片之王和中国的狮门影业"称号。
虽然福建电影产业近年涌现了诸如福建恒业这样在国内制作、发行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电影公司,同时福建电影票房收入快速增长,院线和影院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其他一些发达省市电影产业相比,福建电影产业规模整体不大,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编剧、电影衍生等环节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