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瑞
韶关坪石已开始种下杜鹃花,明年三月铁岭杜鹃花再开时,武水山坡也许将出现漫山遍野的花海,报答1940-1945年坚守于斯、不放弃梦想、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师生们。到那时,坪石小镇与梅花村已经修缮好的古驿道,将成为广东的师生们乐于常往之地。这将推动当地旅游业、科技的发展,让粤北山区的百姓能够摆脱贫困,也是对80年前种菜、耕田养育广东学子的坪石百姓们迟到的报答。当年到此的师生生存下来,使得科学文明的火种传递至今。
吴尚时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踏足粤北古道,走遍粤北。在《乐昌峡》一文中有记载:峡南边有一重要通道,由坪石循峡区山脉之西麓南下,经梅花街大桥而至乳源城,长凡80公里,由此转用水运。[1]吴夫人李慰慈女士回忆到:到了坪石,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一边进行讲课,一边带学生、助教作大量考察,湘、粤一带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一次,竟迎面而遇见猛虎,他们躲进了庙里,《粤北红色岩系》等论文就是这时期考察的结果。[2]这是粤北南粤古驿道的绝佳好故事。1941年中山大学地理系绘制的半年内完成的调查路线图,每星期一、二次,长则每月一次补充更新一次。梅花村、大坪村在图中均有标记。对梅花村地区的分析,吴先生专门有论文《广东梅花街幅读图方法举例》讲述。
图为1941年中山大学地理系绘制的半年内完成的调查路线图,每星期一、二次,长则每月一次补充更新一次。[引自司徒尚纪著《吴尚时》一书(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图为中山大学地理系绘制的梅花街地形总图。[引自司徒尚纪著《吴尚时》一书(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坪石老街需要利用历史建筑设立一座纪念性的专业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此度过最艰难守家产的日子。杜定友先生是于1945年8月18日乘最后一班火车离开坪石前往乐昌。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在1934年是为全国大学之冠,拥有21万册中外图书、90万册杂志,在迁徙中共使用了299个木箱装运,但留存在原校址内的还有13万册。抗战胜利后,杜定友先生四处奔波,抢救回来3万多册,但仍有19.3万册损失。[3]杜定友馆长痛心疾首地写道:1945年1月17日,坪石告急,仓惶万状。走乐昌,敌继至。奔石塘,旋失陷。退厚里,距敌仅五里,再退仁化,蛰居赤石径,凡八闰月,衣食不继,艰辛备尝。三十年来,积稿盈尺,化为灰烬。人生计划,粉碎无遗。每一念及,痛不欲生。[4]他回忆:1939年2月抵澄江,不及二年,于1940年9月,又奉命迁回粤北坪石。乡居没有大房子,图书馆分设13个单位,主任室就设在家里,我变为‘无兵司令’,但全校之图书及馆员,由总馆统一调配,此时馆务最上轨道。[5]
今天,如果将在抗战时期于坪石开展研究和教学的书籍,比如黄际遇和詹安泰等人作品集收集起来,不失一独特的图书馆。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还在,当时第一图书馆就在老街上为民众服务,沿线利用及展示方式的突破,形成老街的肌理,这里是最重要的怀念之地。
图为与坪石研究和教学有关的黄际遇和詹安泰的作品集。
图为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现状。(参照历史照片广同会馆的尺度,作者绘制)
建立研究院在当时全国仅有三家,中大就是其中之一,罗玉中先生就在研究院读书,教学在哪里、田野考察就在哪里。在战争年代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基本勘探资料,除了吴尚时先生外,还有一位特别要提及的大师,中国近代土壤学先驱、著名农业教育家邓值仪,1935年创建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部,他的著作《土壤学》标志着中国土壤学科体系的建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迁徙到坪石,作为中大农学院院长,对粤北地区的土壤进行深入研究。1952年,他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领军人物继续土壤研究,1957年工作过劳而脑溢血去世。坪石,也是华南农学院火种传播之地。
理学院旧址现状可以成为当时大课室的代表空间。当时理学院人才辈出,天文数学系任教的赵却民教授进进出出于此,黄际遇先生也常入此地上课,卢鹤绂先生有了旧庙新声之感慨。
图为理学院旧址现状。(作者绘制)
理学院地理系特别引人注目,坪石时期的中山大学是培养中国地理学家的摇篮,是红岩系学说的诞生地,是珠江三角洲地理概念确立之所。在坪石中山大学地理系求学而成大家者众多,除吴尚时弟子曾昭璇之外,还有以下众多影响中国地理界的名家:
何大章,于1938年从中大地理系毕业,留校任教,气候学家,曾任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小澄,于1938年从中大地理系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广州师范学院教授。
罗开富,于1931年考入中大,1939年随吴先生在云南澄江调研,1946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
林嘉秀,于1938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广雅中学等多所中学地理老师。
罗来兴,于1938年入学,1942年毕业,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貌学家。
张保升,于1941年从中大地理系毕业,为西北大学教授、地貌学家。
钟功甫,于1941年从中大地理系毕业,为广州地理所研究员、农业区划和生态农业地学家,1958年开始研究‘桑基鱼塘’。
钟衍威,于1941年从中大地理系毕业,留校任教,为中大地理系副主任、人文地理学者。
徐俊鸣,于1935年毕业,留校任教,为历史地理学家。
梅甸初,于1941年毕业,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6]
曾经在坪石学习和工作生活,后来成为院士的中大师生需要慢慢寻找统计,但至少我们知道卢鹤绂、丁颍,还有一位女院士——曾于培道女中和中大理学院学习的黄翠芬,苦难磨练了年少时期的他(她),他们的学术品质形成于斯。
1921年,黄翠芬出生于广东台山,于1934-1937年为培道女中学生,1940年被岭南大学化学系录取,因广州沦陷,学校搬至香港,但香港又失守,她逃出香港,途经澳门,最终跋涉至粤北坪石,借读于中山大学理学院,后赴美国学习,获硕士学位。1954年,在海上漂泊56天后返回祖国,长期从事研究工作,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11月29日回母校(现在广州七中)时,特用方言做报告。[7]她是中国分子遗传学家、中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去世。
坪石培联,始于1941年,止于1944年。培联9月开学,初一至高三共8个班、300余学生。1944年6月匆匆考试后疏散。尽管彼时日军进逼,仍于9月份复课。1945年1月17日停课疏散。1940年邝乐生校长亲赴坪石考察校址,在坪石任职于培联中学。温耀斌于1935年就任培道女中校长,他与邝乐生校长在1940年同行韶关选址。1943年邝先生去世。邝先生出生于从化,从小就读于培正,留校任教体育主任、教务长等职,一直到校长,许崇清先生任教育厅长时,特别给予了奖许。
图为根据历史地图笔者推测的培联中学平面图。(作者绘制)
图为参照历史照片绘制的培联中学大礼堂。(作者绘制)
培道女中出现了一群特别学生——女飞行员。1921年毕业的张瑞芬,1932年在美国成为第一位获得华人飞行执照的女子,她于1937年曾在盐湖帮助培养中国飞行员。后有来者:1946年,陈天思进入培道女中就读,在1951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中报名参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
与坪石有关系的培道学生还有陈为雄,1943届,于1938年入培道,1943年毕业后在韶关乐昌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为中国放射学专家。梁碧儿,于1936年就读培道高中一年级,1941年入乐昌中大医学院,为基层模范医生。1953年,培道改为公校,改名广州第二女子中学。1956年改为三十中,1958年为广州师范学校。
这里是众多人文学者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而铁岭可辨的仅存一栋西式的历史建筑,当初在这栋楼进进出出的是影响中国人文学科的诸多大师。被称为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在其后七年的中大生涯,四年是在坪石度过的。早期1927年秋,他到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任助教,同年11月与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等发起成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并先后参加《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和民俗丛书的编辑工作。1941年初,钟敬文结束战地之行,来到中大文学院任职,于1942年写成《历史的公正》一文。钟先生在粤北时期创作的战地报告文学、黄际遇先生的若干著作、詹安泰在这里笔耕的若干词学著作、朱谦之教授的论文,至今仍值得我们一读。
图为钟敬文参与教学的文学院旧址现状。(作者绘制)
杜先生回忆当年在坪石的日子,也有开心的时候。1944年4月4日,同事们在坪石为杜定友先生服务中大十周年举行集会纪念,并赠诗结集《棠棣集》。11月11日校庆,图书馆同事演出三幕话剧《如此后方》,足见当时尽管战局紧张,校庆活动仍很活跃。当时选择11月11日为校庆是因这天为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实际上,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是11月12日,1951年许崇清校长致函宋庆龄,得到赞同后改为以11月12日为中山大学校庆。今年11月12日是中山大学95周年校庆,12月2日是培正、培道校庆130周年,自然是热闹的日子。这样日子,更不要忘却坚守在坪石教学、现代天文学教育开创者之一、1941年前往坪石在天文数学系任教的赵却民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朱谦之教授等,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炮声中上课。至今,通过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多方的寻找,仍然没有找到以身殉国的建工系主任卫梓松先生的照片,来到工学院本部旧址面前,我只能想象卫梓松先生进出三星坪工学院本部匆忙的背影……
图为历史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本部,即华南理工大学前身。(作者绘制)
坪石还是多名著名教授孩子的出生地。我们知道的有卢鹤绂大儿子和马思聪二女儿,方言学家詹伯慧是随父亲詹安泰到此入小校,学会了粤语,为日后成为中国方言学科领军人物打下基础,是真正的坪石儿女。史迹还有待挖掘,粤北故事精彩励志,因为这里经历了磨难与解惑,才有开满鲜花的今天和明天。
图为为粤北办学旧址活化利用的构思图。(作者绘制)
注释:
[1]广东省地理学会编:《华南地理文献选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第87页。原载于1936年中大地理系《地理集刊》。
[2]广东省地理学会编:《华南地理文献选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第3-8页。
[3]黎洁华:《抗日战争中山大学图书馆遭劫记》,《广东党史》,2006年第6期。
[4]杜定友著:钱唐、钱亮、钱亚新整理:《我与中大》,《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年第1期,第46页。
[5]杜定友著:钱唐、钱亮、钱亚新整理:《我与中大》,《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年第1期,第44页。
[6]司徒尚纪著:《吴尚时》,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广州培道校友会编:《培道和她的女儿们——献给母校建校120周年》,2008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