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j21(关于arj21的基本详情介绍)

ARJ-21大场制造基地内景

2021年1月20日,中国商飞大场生产基地结束了这里的最后一架ARJ-21客机的生产,自此,从1974年以来,这个生产过运-10、麦道-82/90、ARJ-21的中国著名飞机制造基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运-10下线出厂

说到大场飞机制造基地,立刻就能让人想到那架我国著名的飞机--运-10,这架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就诞生在这里。

上海造客机是源于1970年毛泽东主席视察上海时的指示上海工业基础很好,可以造飞机嘛!。据有关资料记载,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随即就向三机部下达,要求是航程5000km-7000km,平时是客机,战时能做运输机,不考虑经济性,但研制速度要快,明年(1971年)就要基本搞出来。

同年8月,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正式下达研制运-10的任务(708工程),整个研制任务由上海市和三机部联合领导,新成立大型客机设计院也就是604研究所和上海飞机制造厂具体负责。

大场机场当时是空军5703飞机修理厂所在地,当时就连机场一起下放给上海市,由海军航空兵和该厂共享大场机场,上海市负责飞机总装厂房和跑道延长工程建设。

差点运-10就是这模样

大客机起初还是想模仿苏联的图-104的,毕竟当时国产军机都是仿苏制,在仿图-16的轰-6基础上改客机难度较低,毕竟苏联在图-16上改图-104已经成功了,另外还也考虑设计与英国三叉戟(Trident)一样的尾吊三发方案,翼吊四发方案其实是备份,但运-10的总设计师马凤山很有远见,提出不一定走仿图-104路线,而是按英美适航条例来设计,现在回过头来看,英美路线的大客机确实比苏俄制大客机强多了。

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和运-10

运-10客机1971年4月设计工作启动,到1975年,全机设计工作就基本完成了,1978年11月01号机静力试验成功,1980年9月26日,运-10客机02号原型机在大场机场首飞成功,这速度不可谓不快。

运-10首飞

虽然后来运-10下马,原因各种,说合理也罢,说有外部阴谋也罢,但这架飞机确实了不起。有人说仿制有啥了不起,要想想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业实力啥样?这么大个壳儿就没几个国家能造,更何况整个飞机液压、操纵、燃油、电网络等各重要系统研制集成,谁来教你?

至于发动机确实还是用了民航波音-707客机的备份JT-3D涡扇发动机,但仿制的涡扇-8原型机也已经挂在波音-707上试飞了,JT-3D是美国普惠上世纪50年代研制的,仿制工作从1971年开始,到1976年首轮地面长时间试车,1982年装机升空试飞,研发速度并不慢,虽然随着运-10和远程轰炸机项目下马,但研制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对我国航发研制还是颇有受益的。

涡扇-8原型机挂在波音707上试飞

运-10试飞成功后,先后转场试飞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拉萨等地,并6次运送货物抵达拉萨,这显示运-10不仅能飞,而且能用。

至于制造使用一架运-10是否比直接买一架波音-707贵,比租一架更贵,这帐在当年国家经济状况下可能不得不算,最初的不考虑经济性也为此埋下伏笔。此外还有很多部件国内厂家虽然制造出来了,但不具备量产能力,这也说明当时薄弱的工业制造能力不足以支撑大客机的量产。

原大场厂区运-10和永不放弃纪念碑

那年头儿下马放弃的项目多了,歼-9、强-6、直-7,涡扇-6等等,但哪个都不如运-10那么令如此多的人心疼,上飞人把停飞的运-10在厂区停放好,立了个誓言永不放弃,不管怎么说,ARJ-21和C-919的研发成功及后续项目的开展,这誓言确实没放弃。

组装麦道-82

随后大场基地组装麦道-82是不是件坏事儿、毁掉中国自研客机能力的阴谋,这也众说纷纭,拿第三架运-10散件练习打铆钉被看成是自毁和背叛的象征,不过也可以一分为二看,,欧洲空客研发的第一款双发宽体客机A-300在1974年投入使用之后,美国麦道等飞机制造公司也感到了竞争的压力,让中国组装麦道客机,占领这个大市场优势可能是麦道的主要目的,看起来跟德国大众与上汽联合生产桑塔纳轿车的招儿很像。

上飞组装麦道-82客机

组装麦道-82从客观上提升了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客机制造水平,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在把麦道-82生产许可证延伸到上海的同时,也使得上海飞机制造厂建立了符合FAA标准的质保体系。

一共有25架麦道-82在大场组装完成交付市场,另外还组装了2架麦道-90,1997年麦道被波音兼并,上飞组装麦道飞机也随即结束。

第一架ARJ-21支线客机开始总装

大场再次制造飞机,时间已经到了2007年3月30日,第一架ARJ-21支线客机开始总装,当年12月21日下线,2008年11月28日首飞成功。

ARJ-21是我国大飞机项目重启的试水之作,2002年国务院立项,实际上距离停产麦道-82并不遥远,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工业水平都有了大幅增长,此时按市场需求开发大飞机比上世纪70年代更具条件。细心的朋友会发现,ARJ-21研发时间非常短,2003年12月20日,中航工业旗下的上飞(现中国商飞上飞公司)、西飞、沈飞、成飞四大企业就同时开工生产各自承担的零部件了,到2005年,完成了全部结构和系统发图,全面进入制造阶段。

中航工业各大公司共同生产ARJ21零部件

不少人说ARJ-21和麦道82很像,而且发动机、航电等用的是GE、霍尼韦尔、罗克韦尔柯林斯、萨基姆等美、法公司的产品,似乎像商飞自己重新攒了一架麦道-82,其实我觉得是商飞用最快的时间,结合以往的经验,加上最新的技术练了次手。

2008年11月28日 ARJ-21首架机在大场首飞

到目前为止,ARJ-21总订单达596架,已经交付近40架,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各订了35架。2019年,和C-919生产厂房紧邻的ARJ-21浦东生产线投产,产能将达到50架/年。到2031年,中国有1000架百座支线客机的需求,ARJ-21将占一半份额。

2021年1月20日,大场生产线生产的最后一架ARJ-21制造完毕。

ARJ-21交付三大航

大场,留下了一段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国产客机的故事,它满存沧桑的记忆,秉持永不放弃的誓言,终将国产民航客机送上蓝天!

搬至浦东商飞生产基地的运-10

今天的中国商飞及至整个中航工业早已焕然一新,如果说歼-5、歼-6、歼-7、运-7、轰-6等一步步打下了军机发展的基础,迎来了歼-20、运-20、直-20等累累硕果,民航机的发展历程则明显更加艰难,无论是运-10还是麦道-82,都不能说是研究透了,像玩溜了歼-7发展出FC-1枭龙,锻炼出研发歼-10的团队进而发展出歼-20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但民航客机又不会给落后者机会,哪怕商飞立刻拿出类似达到波音-757、A330水平的客机,也难以赢得市场,要生存壮大就得瞄着A320neo、A350、波音787。

永不放弃!这来自大场的誓言,将带领中国人自己的大型民航客机产业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联合防务》原创出品

转载注明出处:华峰博客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