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在行医者说系列中,我们将带大家走近这群中国医生。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自我疗愈的心理医生。

你就在这睡觉,晚上我们会监测你的情况,曾宪祥给一位失眠患者佩戴好检测仪器,接上密密麻麻的线路。
线路尽头的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直观地展示着患者的睡眠质量。
曾宪祥发现,比起往年,2020年他要更忙一些:疫情、波动的世界、收入、职场焦虑……种种因素的交织,传递给曾宪祥的直观感受,是失眠、焦虑障碍患者的不断增多。
世界纷纷扰扰,人人皆有烦恼。
100个人里,38个失眠过
湖南省脑科医院睡眠障碍与神经症科,曾宪祥在这里已经工作11年了。
是的,睡不着觉,也是一种病。
相比其他科室,精神科更为特殊,许多症状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通过仪器精准检测的,它更考验医生的从业经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和病患的交流艺术。
曾宪祥接待最多的,是睡眠障碍患者,其次是焦虑障碍和抑郁症患者。
供房供贷、职场焦虑、为人父母.……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了,曾宪祥说,100个人里,大约有38个人曾经失眠,符合睡眠障碍诊断的占15%左右。
生活压力增大,伴随着失眠患者的增加。但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也说明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认识到这也是一种病,并且对它重视起来。
及早就医,就是件好事。

和失眠症一样,强迫症患者似乎也在增加。
尽管在网络上,强迫症只是一个带着调侃和夸大意味的词语,但在曾宪祥这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病。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强迫症患者,表现是反复洗手,这让他家人不能理解,认为他故意捣乱,导致心理压力更大,病情也更严重。
还有一些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总感觉身体不适,但检查又没有任何问题,曾宪祥说,很多家属会以为他是故意装病,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曾宪祥的同事在帮助一位精神疾病患者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遇到这样的患者,我就告诉他,虽然各项检查都正常,但不代表你没问题,因为你感觉到难受了,曾宪祥说,经常因为这句话,让对面的患者一下流出眼泪。
哭,是因为他觉得,终于有人能理解他的痛苦了
曾宪祥认为,在这个科室,治疗的前提,是达成与患者的共情和理解。

来找曾宪祥看病的,最多的是睡眠障碍患者,睡眠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理解患者,让他能接纳自己的疾病,这是进行治疗的基础。
最初在精神科工作时,长沙规范化的心理治疗很少,近十年发展得非常快,曾宪祥提倡优先考虑心理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再进行药物或物理治疗。
我很愿意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业余时间,我常参与科普和公益活动,推进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
一位心理医生的自我疗愈
要治愈别人,首先要治愈自己。曾宪祥也一度身陷痛苦的泥淖不能自拔。
2011年,曾宪祥妻子的外婆、姨父、舅妈,以及他年仅7个月的宝宝,在一次重大车祸中去世,妻子也身受重伤。
渡人易,渡己难。很长一段时间,他和妻子都没法提起这件事,试图淡化掉这段记忆。
但逃避是没有用的,发现和正视伤口,才能治愈它。曾宪祥通过学习相关调试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终于可以坦然面对,并讲出这段回忆。
但曾宪祥认为,自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人,在听病人倾诉同时,他也在接收负面情绪,在代入中理解别人,日积月累,也会积累负面的能量。
一位患者向我讲述亲人因交通意外离世的痛苦,其实那时我心里也很难受。

如今,曾宪祥的家庭已恢复常态,他也有一个七岁的女儿。
自己经历过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曾宪祥治愈了自己,并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治愈有着和他相同、相似痛苦的病人。

曾宪祥会定期组织参加巴林特小组,和同事们分享最近的工作和生活。
话说回来,患者有压力,医生又何尝不是呢?
曾宪祥看来,医生的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医患关系、病人的状况、来自患者的过高期望。
我最怕半夜同事给我打电话,怕患者出现自杀、自伤或者逃跑的情况。
在医院,曾宪祥定期组织和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这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用以培训和提高医生理解病人的能力。每次活动,同事们会围坐一圈,分享最近工作和生活中的遭遇,释放压力,获得相互理解和安慰。
新冠疫情中的心灵铠甲
疫情爆发后,曾宪祥参加了援鄂医疗队,2月21日就赶往了武汉。
说实话,面对未知,我也曾有恐惧和疑虑,他说,但我还年轻,能为对抗疫情出力。

2月21日,曾宪祥赶赴武汉,被派往一处方舱医院工作。
在武汉,曾宪祥被派往方舱医院工作,他发现,有的人对疾病过于恐慌和焦虑,有的人失去了亲人,情绪没有出口,这都会成为他们未来生活的定时炸弹。
焦虑、抑郁、失眠很常见,一些人甚至因为患病而内疚自责。
我们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也需要对医护人员做心理疏导,曾宪祥说,比如,有的医生看到患者去世了,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出现自责;有的工作压力太大,加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身体的不适加重了心理负担。

曾宪祥看过一个调查,遇到重大灾难,有15%的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第一时间组织了400多位心理医生支援,他欣慰地看到,社会对精神疾病的重视和积极应对。
他认为,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进步。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披露,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
心理健康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是眼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国内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一点,曾宪祥坦言,目前心理医生的从业人员偏少。但他也相信,随着政策和医疗资源的逐年落地,这样的情况会得到改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