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毒,人界的一般指吃、喝、嫖、赌、抽或坑、蒙、拐、骗、偷;动物界指蛇、蜴、蜈蚣、蜘蛛、蟾蜍;矿物界指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人界的是人自己搞出来的,动物界的是常见的几种动物,矿物界是自然界经过亿万年形成的。古代至今把动物和矿物界的有毒动物和矿产药材合称五毒,其实都是可以入药利用的。人界的五毒是需要道德和法律来铲除,你若五毒俱全,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也就死有余辜了。

五毒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曰: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并不是指动物,而是五种矿产药材,即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石胆主金创和邪毒;丹砂养精神,安魂益气明目,主风湿与各种肿毒;雄黄主鼠瘘恶疮;矾石主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慈石主治风湿麻痹。虽称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

古人将这五种矿石药材一起放入砂锅或瓷锅,水煎三天三夜。到了第三天以后,取出矿石,再将药水烧干,便会留下铁锈状的剧毒药粉。这就是五毒粉。五毒粉药性虽然刚猛酷烈,却恰巧应了中医以毒攻毒之道,是治疗外伤和严重感染的良药。只是五毒之名听起来吓人,于是逐渐成了恶习的代名词。

民间传说动物界的五毒,即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百姓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端午节驱五毒,妨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会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民俗中,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传说,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至今民间还有悬镜于门以避邪的习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避邪之意。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动物界的五毒,长相有点瘆人,但都可以入药。蜈蚣,又称百足虫。作为中药,它的毒性比较剧烈,具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蝎子和蛇,通常泡制药酒。蟾蜍,大家习惯叫它癞蛤蟆。还有壁虎,又称蝎虎子、守宫。不好看,作用却不小。可解毒散结,又可杀虫消疳、消积利水等,都是一味珍贵的药材,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世间五毒,惟人界五毒为废物,动物和矿物界的五毒皆为人间之宝。人,自造之毒,不可取也!(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