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华峰博客 198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武德九年(626年)发生在玄武门的那场血腥搏杀,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玄武门城楼,依旧雄伟庄严,依旧热闹非凡。但曾经的那场宫门喋血的争斗,不但在胜利者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痕迹,而且也在无形之中,不断地影响着大唐后来的政局。贞观朝的晋王李治,在三个争夺储位的嫡子之中,实力最弱小,本人也无意于东宫之位,但玄武门之变却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冥冥之中用神秘的力量,将李治推上储君之位并成功登基,成为大唐王朝的第三位君王,是为唐高宗。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玄武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年,唐高祖李渊的窦皇后,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三子李元霸很早就去世了,四子齐王李元吉坚定地支持太子,武德朝东宫之位的争夺,就发生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

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夺,终于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那个早晨全面爆发。秦王与其部属在进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埋伏,成功截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世民杀死太子和齐王后,逼迫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成功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千古一帝唐太宗。

十余年后,当年东宫之位的争夺战,似乎又重新上演。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东宫之位的争夺,在三个皇嫡子之间展开,尤其是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争战,与当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对战,是何其的相似!

晚年的李世民,对几个儿子的心态,又与当年的李渊,或者说与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希望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至少是和平共处。在选择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反而给东宫的争夺战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玄武门之变对于李承乾:太子未必就是将来的皇上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在李世民刚刚登上皇位的武德九年十月,就被立为皇太子,当时李承乾年仅八岁。这是立嫡立长的传统礼法的力量,也是长孙皇后的影响力。

李承乾成为太子之后,前期的表现可以说非常突出,这是李世民和长孙家族的优良基因,在下一代身上的集中体现。史书的记载是,太子忠孝仁厚,虚心纳谏。唐高祖李渊去世后,李世民有孝在身,太子代理李世民监国,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智慧,小小年纪,便将国家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但太子李承乾后来的表现,却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思进取,醉心声色犬马,沉迷打猎,而且完全听不进身边大臣的忠心劝诫。

最有代表性的两件事是:太子与东宫的太监、宫女等人,一起穿上胡人的服装,将自己打扮成胡人的模样,跳舞嬉戏。还与汉王李元昌,扮演胡人首领,让手下人扮演成胡人士兵,相互厮杀。还有一件事就是,宠恋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儿童称心,与他同吃、同睡。李世民知道后,将称心杀掉。李承乾伤心痛哭不已,让人做了一座称心的雕像,日日跪拜纪念。

贞观十年前,一个聪慧孝顺的李承乾,怎么突然就变得荒诞不经了呢?有人将李承乾的变化解释为小时了了,大时未必了了。说是小时候的聪明孝顺都是装出来的,不是他的本来面目,他的本质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又或者说李承乾小时候是个好孩子,因为没有教育好,长大后就变化成为纨绔子弟,我完全不认同这两种观点。

太子李承乾前后判若两人的巨大变化,完全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影响造成的。有人也许会问,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之前就没有吗?之前有,但影响不大,至少不强烈。

贞观十年,对李承乾来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了。李承乾与母亲的感情很深,母亲是他的心灵家园和安全的港湾。长孙皇后非常贤德,与李世民的感情很深,深得李世民宠爱和信任。她的话和主张,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很重。同时,长孙家族在朝廷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所以,只要长孙皇后在,李承乾就没有后顾之忧。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同时,在李承乾还小的时候,他的弟弟魏王李泰更小,还没有露出锋芒,对东宫之位的威胁还没有形成。

但这一切的影响,都是来源于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失去了依靠,日渐长大的李承乾,发现自己与当年的伯父李建成的处境,是多么的相似。他仿佛看到了将来的自己,也同李建成一样,被弟弟杀害,身首异处的惨状。这种梦魇,时时刺激着他,折磨着他。

同时也是由于玄武门之变的影响,朝中真正有实力有威望的大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褚遂良、李勣等人,吸取当年兵变的教训,都不会过早地表现出支持和依附太子。这让李承乾更加感到没有依靠和安全感。

自身的能力和才智比不上弟弟魏王李泰,父亲李世民对弟弟的宠爱又超出了自己。无助的李承乾,只能在恐惧之中选择自我麻痹,自我放纵,甚至昏招频出。

当别有用心的侯君集主动投靠时,李承乾将其当成救命稻草。后来被侯君集和一帮小人忽悠,决定造反夺位。计划还没施实,就事发被捕,被废为庶人,发配黔州,最后病逝在遥远的西南边陲。

如果不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影,一个聪慧仁孝的太子,有一个宏才大略的父皇支持,有一帮朝廷重臣的依附,顺利登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李承乾也一定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守成之君,更不会冒险去造反。纵观历史,凡是太子造反,都是被逼无奈的下下之策,李承乾更是如此。正是玄武门之变的力量,就这样将原本最有可能成为皇帝的太子李承乾,无情地推出了竞技场。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玄武门之变对于李泰:藩王也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李泰比李承乾小一岁多,近乎完美地继承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所有优点,从小就聪慧过人。长大后更是有胆识、有才华,颇爱读书,喜欢文学,很有文采。因此,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史料上说是宠冠诸王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历史有几个具体事例的记载。

一是特许李泰不去封地。按照唐朝的惯例,成年后受封的皇子,都必须去自己的藩国封地,不得长期住在长安京城。但李泰因为李世民的偏爱,特许不之官,可以长期留居在京城。

二是允许李泰开设文学馆。唐太宗特别批准,李泰在自己的府邸设置文学馆,而且任由他挑选文学馆的学士。不知道大家明白了其中的意义所在么?当年的秦王李世民,也正是开设了文学馆,招纳了大量的有学有识的人才,包括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内的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搭建了秦王府的人才班子,成为了李世民后来夺取皇位和治理国家的关键。如今的魏王,不又成为了当年的秦王吗?

三是让李泰住进内宫。作为藩王的李泰,不就封已经是破例和天大的恩宠了。然而李世民还觉得对他的宠爱不够,居然下诏让心爱的儿子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武德殿的位置,在李世民寝宫的左边,而太子的东宫在寝宫的右边。这是明摆着告诉朝臣,打算让魏王与太子平起平坐了。

李泰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次子身份,再加上太子李承乾后来的不争气,以及李世民对其格外宠信,由不得李泰不心怀夺位之志。更重要的是,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自己的父皇也不是嫡长子和太子,不是也成功当上了皇帝了吗?所以,成年后的李泰,一步步实施他的夺储计划,大量拉拢朝臣,扩大自己实力,先后将驸马都尉房遗爱、柴令武,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等人拉入魏王集团,正式加入了争夺储位的战争。

玄武门之变给了魏王李泰信心和力量,也正是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让李泰对皇位之争近乎疯狂,为了皇位向李世民表态愿意杀掉自己的儿子,正是这种丧失理智和人性,才让他与皇位失之交臂。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李治

玄武门之变对于李治:不争储不依附

皇九子李治,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自然也是嫡子,也具备了当太子的资格。李治比李承乾小了九岁,比李泰小了八岁。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他才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永远没有了母亲,没有了母爱,没有了庇护,在无情最是帝皇家的皇家,心中必然充满了无助和悲凉。因此,长大成人后的李治,虽然为人宽厚、孝顺仁爱、性格温顺,但同时也胆小懦弱,缺乏皇子应该具有的自信和决断。

李治虽然性格有弱点,而且年纪也小,但却非常的聪慧。自己年纪比两个哥哥小很多,身边也没有什么势力,与其去争夺遥不可及的皇位,成为哥哥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落得当年玄武门之变身首异处的下场,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个王爷。于是,晋王李治,超然储位争夺之外,过着自己平淡而安逸的生活。同时,也不依附太子,不交往魏王,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

有人也许会问,晋王李治是真心不争储位,还是只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从李治当时一系列表现来看,是真心不争。真心不争的选择,也是玄武门之变对他的影响。明显争不过,强行去争,只会白白送上性命。同时谁也不依附,这也是总结了当年齐王李元吉的教训,将自己绑在太子的战车上,陪上性命,一同殉葬。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但是,李治自己不争,却偏偏有人主动为他争,而且还是绝对重磅人物,这个人就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贞观朝最有实力的大臣,也是李世民夺争皇位最大的功臣,位居凌烟阁24功臣之首。作为当年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亲身经历者,他对当前的朝廷局势洞若观火,对李世民的心思和想法了如指掌。所以,长孙无忌是各个皇嫡子储位之争的关键人物。

长孙无忌选择支持李治,正是因为李治柔弱的性格和不争的心态。当然也是出于自身的私心。柔弱的李治,将来做了皇帝,便于自己的掌控和实现专权;不争的李治,正好将自己争储的作用最大化。将来李治坐上皇位,完完整整是我长孙无忌的功劳,谋取将来新王朝专权的资本。

长孙无忌不但自己支持李治,还影响了房玄龄、诸遂良等文臣大佬的支持。正是由于一班重臣的支持和运作,李治才成为最后的赢家。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世民正式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这一年李治十五岁。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兄弟相残的惨剧绝不允许再发生

作为玄武门之变的总导演和男一号,李世民是这场政变的最终得益者,杀兄逼父,成功上位。但,对于这场杀戮,李世民只有成功的喜悦吗?显然不是,还有永远的痛苦、自责和愧疚!

关于这次政变,李世民曾痛哭过两场。政变成功的当日,李世民见到李渊,跪在父亲的跟前,将头埋在李渊的怀里,号啕大哭!还有,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下诏追封大哥李建成为息王,追封弟弟李元吉为海陵王,以诸侯王的仪式,重新安葬,并亲自前往送行!在送行的整个过程中,李世民都是痛哭流涕,伤心不已。有人或许认为,李世民这是在演戏,猫哭耗子——假慈悲!其实不然,人性都有两面性,在争夺厮杀的战场,兄弟之间是敌人,但当尘埃落定、胜负已分之后,人性和亲情又会主宰情绪。一母同胞的兄弟,从小一起长大的亲人,突然间就这样惨死在自己的手中,伤心悲痛,都是人之常情。

特别在贞观朝的后期,自己的儿子为东宫之位,争的你死我活的时候,李世民更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和悲凉,更能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十多年前的那场宫廷喋血,他甚至有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对父亲是如此,对两个兄弟更是如此!

玄武门之变赢家是谁(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谁)

所以,贞观十六年六月初六,李世民下诏,恢复李建成太子的身份,追封李元吉为巢王。

与此同时,李世民下定决心,不惜一切阻止当年玄武门之变流血事件的重演。他果断地废黜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干净利落地将魏王李泰幽禁,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并宣告天下。将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统统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李世民对晋王李治的懦弱不满意,中途还曾计划选择吴王李恪。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完全满意的李治。因为,只有选择了宽仁孝友的李治,所有的儿子才能保全,兄弟相残的流血事件才能真正避免!当然,吴王李恪在李治登基后,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冤杀,但并非身为皇帝李治的初心,是权臣长孙无忌的阴谋和权术。

正是由于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这股神秘的力量,在无形之中左右着贞观朝的各方势力,才让实力最弱小本无意储位的李治,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成功登上皇位,让最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正所谓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