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春节是指汉文化圈传统的农历新年。又称大年、新岁等,最普遍的说法是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由此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采用公历(阳历)计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中国人称为之阳历年。而农历正月初一才被中华民族认可为真正的过年,即春节又被中国称为阴历年。
春节是中国人阂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日子,所以,春节还伴随着许多传统的文化活动而被人们所喜欢。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许多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欢庆节日。但在春节期间对人们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祭祀活动。在春节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不仅祭奠祖先,还伴随许多祭祀神佛、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去人们喜欢过春节、盼望过春节,不仅春节期间有许多欢庆和祭祀活动,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春节期间过上几天能吃到美味佳肴的好日子,能吃到几天饱饭。过去生活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需要用票供应,人们平时舍不得吃,把好东西积攒起来在春节时候吃。所以,大人孩子都盼望过年,过年的时候,全家老少挤在一起,吃下那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享受亲人团聚的其乐融融,令人想往,令人难忘。近年来,人们似乎感觉春节的年味一年比一年差。尽管现代文化生活多了,但人们大都呆在家里看电视,通过视频去感觉过年的喜庆,这种缺少身临其境的过年感觉,使人们体味不到精神上的快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好东西平时吃厌了,节日除了休息和娱乐之外,对人们不再有什么吸引力了。这两年人们又开始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春节的年味又开始浓烈起来,与过去比,仍然很淡。
中国春节期间的祭祀文化对节日的推广和继承起了极重要的作用,春节的祭祀文化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祀灶开始的,到正月十五的送灯时结束,前后长达二十多天。
灶是家庭的象征。人类历史上出现了最初的家庭,就出现了赖以生存的火塘,以后演化为灶。灶神就是人们对灶与火的崇拜而产生的,在中华文化中,灶是人类家庭的神圣性和重要性的一个主要象征。过去人们说家庭要香火不断,这个火最初指的是灶里的火,后来指的是子嗣。
祝融是传说中最早的灶神,被祭祀的时间最长。祝融,是夏代火正的官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山海经·海内经》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从这段记载来看,祝融是炎帝第五代孙。《山海经·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这是汉文化中对火神祝融相貌的最早描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汉书·五行志上》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祝融被祭祀为火神,应该由此而来。
随着中华祭祀文化的发展,灶神与祝融渐渐地分开了,在后世的许多传说中,灶神逐渐演化为灶王。
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汉文化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过去,许多地方的家家户户都在住房的明间砌一高台灶,靠近灶头的墙上贴着一张灶神像,两旁有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晚饭前,人们把贴在灶头墙上的旧神像和对联撕下来,用火烧掉,这叫辞灶。辞灶前要举办一个仪式,在神像前供上麦芽糖制的糖瓜或其他糖果,意在让灶王爷把嘴粘住,以免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乱说乱奏。还要摆放一些其他供品,再烧些纸钱,这是送给灶王爷上天时路上用的盘缠。在祭祀时,户主口中念颂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类口诀。然后全家人依次叩头,为灶神送行。祀灶有一些禁忌。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传说灶王爷生前是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名叫张郎,平时不好好种地,出门去做生意后音信杳然。妻子丁香在丈夫离家之后拼命地干活养家,并殡葬了先后去世的公婆。有一天,成了富翁的张郎回家后嫌弃丁香不好看,便休了丁香另娶了海棠。张郎把丁香撵出家门,丁香一个人乘坐一头老牛拉着的车,毫无目的地往山里走。走到山中一间茅屋前时,老牛说什么也不再向前走了。
这户人家有一位老婆婆和一个靠砍柴为生的儿子,母子俩便收留了丁香。丁香实际上长得很好看,而且勤快能干,很快就与这户人家的儿子相爱成婚了。夫妻俩结婚后,相互恩爱,勤劳能干,终于改善了贫困富裕起来。
丁香被撵走不久,张郎的家有一天失火烧光了财产,海棠见张郎一贫如洗了,便离开他回到了娘家另嫁了,张郎成了一个流浪的乞丐。多年后,一个讨饭乞丐走到丁香家的门前,他苦苦向丁香现在的丈夫哀求:老爷,可怜可怜我吧,给一口吃的吧?
丁香正和丈夫在院子里说话,她见有人乞讨,急忙起身为乞丐做饭。她在做面条的时候,认出前来乞讨的人是前夫张郎。丁香见了张郎,不知说什么才好。她虽然可怜张郎,但又不能与张郎相认。她想了一下,在给乞丐盛面的时候,把自己与张郎结婚时的簪子和一个荷叶首饰放进了碗底。她把面放在灶台上,又在灶台前放一个小板橙,说:你就坐在这里吃吧,不够,锅里还有,可以自己盛。
张郎听到女主人的声音有点熟,不敢抬头看,答应一声,坐在灶前便吃了起来。
张郎饥饿了好多天,如今讨得一碗香喷喷的面条,便狼吞虎咽地吃起面来,当吃到碗底的时候,他一下子楞住了。碗底的两件东西多么熟悉啊,他终于认出这是自己与丁香结婚时的东西。他抬头往屋里一瞧,这才发现躲在屋里的女主人竟然是被自己休掉的妻子丁香。
张郎羞愧难当,便一头钻进灶里憋死了。
张郎死后,鬼魂四处飘荡,大庙不留,小庙不收,连阴曹地府也拒绝接纳。正巧,这一天玉皇大帝下界视察,被张郎无意冲撞了。玉帝这天心情好,审问张郎的时候,得知张郎是憋屈死的,而且与自己同姓。便说:也罢,你我自是有缘,你既然死在灶里,就封你为灶王吧。你每年除夕前七天要到天庭里报告下界的情况,并可以在天庭里住七天,除夕那天再回到人间。
从此,人间便有了新的灶王。
不过,世间的人们都看不起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就会煮一锅烂面条给灶王上供,羞辱他。人们又害怕灶王在玉皇面前搬弄是非,也不敢怠慢他。
还有一种传说,灶王原本是天庭里的一名小神,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监视老百姓的。他的行动诡秘,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溜进家里,人们对他提心吊胆。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回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年三十晚上再回到人间。灶王喜欢搬弄是非,人们在他临行前,给他供上糖瓜,以求粘住他的嘴巴,防止他向玉帝说人间的坏话,给人们带来厄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