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卢忠仁

表现端午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多(文学包括:诗、词、歌、赋、曲、文、……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戏剧、建筑、工艺、……)笔者在此只就人们咏端午的诗、词作点评说。
古今咏端午的诗、词很多,有咏端午起源的、有咏端午习俗的;有咏端午饮食的;有咏端午娱乐的;有咏端午气候、天气、物候的;有咏端午时节风景的;有咏端午时节花草树木的;……下面,笔者选取古今部分咏端午的诗、词作点介绍评析。
一、端午诗
先说端午诗。古今咏端午的诗人和诗篇不计其数,笔者将其分为:泛写端午诗、吊屈原诗、写竞渡的诗、写粽子的诗、其它咏端午诗等五个方面。
1、泛写端午诗歌:
屈原《九歌 . 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人们认为这是最古的咏端午诗。写人们浴兰节中沐浴兰草和白芷汤后,穿上华美的衣服,芳香美丽如花。屈原《九歌 . 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写湘君(虞舜所化湘水神)召唤湘夫人(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投湘水而化的女神。):我已修饰得很美,乘上轻快的桂木舟在这里守候等待。这是最早写湘水之舟的诗句,有人认为可能是端午之龙舟的原型。
南北朝梁代王筠《五日望采拾》:
长丝表良节,金缕应佳辰。
结庐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巾。
含娇起斗眄,敛笑起微颦。
献珰依洛浦,环佩时江滨。
(注:长丝、金缕,即五种颜色混合丝线,又叫五色丝、五色缕。)
此诗写到端午时节人们缠彩丝、佩金缕、采艾草、折鲜花、染芳巾、挂玉珰、佩璧环、……一系列端午习俗与活动,内容丰富,文辞优美。
李隆基(唐)《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争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注:天数。《易经 . 系辞下》天数五,地数五。奇数为天数,地数为偶数。五音:宫、商、角、徵、羽。夏钧夏之天钧即天之均平之意。也指天堂之音乐。穴枕洞穴中的枕头。九子粽即用绳子将九个粽子连成一体的粽子。)
玄宗皇帝的诗引用天数、五音之典和通灵气、花争巧以及端午节带长丝、食粽子的民俗等点明端午是仲夏时节的美好节日。
殷尧藩(唐)《七律 . 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诗中写道:少年青春勃发、端午多情,老去鬓发斑白、感慨俱生。诗在对比中发出了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感叹。

2、吊屈原的诗歌
写端午的诗歌以吊屈原的诗歌最多,
下面举例略作说明。
梅尧臣(宋)《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说:屈原生前抱恨,沉水而死,楚人痛哀,永追踪影。沅湘碧潭,澄水幽静,影映千峰,映照诗人。
苏轼《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张耒(宋)《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陨今何有,直留《离骚》在人间。
苏轼与其门人张耒的诗,诗意相近。诗人说:深悲屈原,以身陨国,千载忠魂,一去不还,飘在何处?世人痛悲,父老哽咽;千载不竭,哀叫山裂;楚人遗风,投粽竞渡,……悲壮的烈士,气吞山河;瑰丽的《离骚》,光照人间。
文天祥(宋)《端午感兴》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此诗写屈原千古沉冤,忠魂忠血堕入汹汹的谗言之波,遗恨未消。汨罗江边,人们千古祭拜忠魂。诗人感叹:江山如此,古都何在?写得沉痛悲壮,感人至深。
谢应芳(明)《端午日怀古》:
五月五日追前贤,九歌九章鸣素弦。
鲛人应泣鱼腹葬,龙伯合赠龟毛毡。
招魂感旧痛梁坏。反骚媚新图瓦全。
楚天尽处卧游去,舣舟酹月罗江边。
这首写屈原的诗别具一格:诗写到了屈原的煌煌作品《九歌》《九章》;写到了鲛人泣屈、龙伯赠毡的神话。诗人痛惜贤人遭谗、栋梁被摧,于是卧游楚天、酹酒江边、祭奠诗祖。
汨罗地区还有歌颂屈原的民谣:
五月五日午,屈公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
余光中(当代已故台湾著名诗人)《淡水河边吊屈原》:
青史上你留下了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
但丁荷马和维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
这首现代诗歌颂了屈原的高洁、伟岸、傲骨、悲壮、辉煌、永生、……
至于说到写屈原的诗句,那就真是不计其数了。如宋祁(宋)《屈原祠》: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余靖(宋)《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赵蕃(宋)《端午三首》: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贝琼(明)《乙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暝,汨罗无处吊英灵。 无名氏:端午吊屈应驱邪,青烟袅袅千万家。……
这些诗篇、诗句,有的歌颂了屈原高洁人格,有的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有的歌颂了屈原以身殉国的壮举,有的赞美了屈原的辉煌诗篇,……这是人们以诗歌形式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祭奠、悼念、缅怀;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

3、描写竞渡的诗歌
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最主要的体育、娱乐活动,所以写竞渡的诗也很多。如:
张说(唐)《岳州观竞渡》: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注:三闾,屈原叫三闾大夫。 二女,娥皇、女英。 孟姥,传说是船神。阳侯,传说是波神。 西驿楼,即岳阳楼)。
此诗叙述了潇湘神话传说如:娥皇女英,二女游江;歌迎船神、舞送波神;土留遗俗,祭屈竞渡……在神话传说的叙述中描写了洞庭湖上锣音喧天、鼓声动地,万人齐歌、龙船竞渡、奋力争标的山呼海啸的动人场面。
张建封(唐)《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
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
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
诗人笔下,天朗气清、花红草绿的端午节,水中:江水浩浩,棹影隐隐;波光粼粼。灯光灿灿;龙船队队,红旗闪闪;鼓声咚咚,和声阵阵;……岸上:妇女观望,罗衣飘香;银钗映日,玎珰鸣响;人声鼎沸,响如霹雳;……诗人描写的竞渡场面紧张激烈,真乃是山呼海啸也。读之让人神飞魂动。
陆游(宋)《重五同尹少稷观江中竞渡》:
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斗画船。
风浪如山横鲛鳄,何心此地更争先。
此诗先讲楚人的千年民俗,接着铺陈竞渡壮彩:江上风浪如山,龙船如水中鲛鳄横陈;龙船上人们吹箫擂鼓,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岸边人声鼎沸,惊天动地。
范成大(宋)《夔州竹枝歌九首》之九: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麯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范诗表现了三峡地区人民端午节观看竞渡、饮浓烈之酒的欢快喜悦的心情和他们质朴憨厚的风采,民间的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边贡(明)《午日观竞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靑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顾嗣立(清)《竞渡词》:
风卷龙髯雪沫飘,紫檀截管玉装箫。
绝怜天上霓裳曲,吹遍红阑四百桥。
鼓翻旗飑跃凫鷖,鹄访窗开粉黛齐。
贪看波心龙影乱,忘人偷眼柁楼西。
(注飑,biao,风向急速改变。凫鷖,fu yi,水鸟:凫和鸥)
钱琦(清)《台湾竹枝词 . 竞渡》:
竞渡齐登彩练船,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以上三首明、清诗人描写的端午竞渡,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景象开阔,意境壮美,读之让人神采飞扬。
写端午竞渡的诗句更是俯拾皆是,如:
元稹(唐)《竞渡》: 龙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 刘禹锡(唐)《竞渡曲》:蛟龙得雨鬐鬣(qi lie,鱼鳍)动,螮蝀(dai dong,彩虹)饮河形影联。 徐寅(唐)《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竞渡岸旁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苏辙(宋)《竞渡》:长鲸破浪聊堪比,小旆逆风庶未收。 黄公绍(宋)《端午竞渡榷歌十首》: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chi,龙生九子之一)。 吴槐炳(清)《三峡竞渡竹枝》:二五墟期龙在田,初三初四龙跃渊。(此处龙指龙船。) 俞樾(清)《打标》诗云:我读《江南录》,竞渡曰打标。……这些诗句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描写了端午竞渡的习俗、场面、声势、景象、……读之给人以无穷想象和回味。

4、描写粽子菖蒲的诗歌
端午节又名粽子节、菖蒲节,端午包粽子、食粽子、挂菖蒲、饮蒲酒是重要的节俗。所以端午诗中写粽子和菖蒲的诗也占很大比重。如:
元稹(唐)《表夏十首》: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诗句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以后,在端午时节留下端午浴兰、吃粽传统,在端午时节,碧玉般的竹叶包裹、彩色丝缕缠绕的香粳粽子,粽叶是碧竹叶,米粽像白玉团,既美丽又香甜。
姚合(唐)《夏夜宿江驿站》:
诸市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却愁南去棹,早晚到潇湘。
姚合的粽子诗,把江南的潇湘和渔歌、粽子联系起来写,别有韵味。诗人在淡淡的哀愁中登上客船,南下潇湘。诗人听到悠扬的渔歌从诸多集市上唱响;诗人闻到粽子的香气在风中飘浮。诗人想:无论早晚,都会到达屈原大夫远游和沉江的地方去朝圣。
陆游《过邻家》:
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
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
陆游这首小诗写粽子很美:白白糯米,美美糍粽;青青粽叶,甜甜粽果。读之让人馋涎欲滴。
写菖蒲和饮菖蒲酒的诗也不少,如:
明代解缙《菖蒲》: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风棱怎奈何。
解缙大学士笔下的菖蒲,如:森森古剑,流水磨砺;迎风舞动,斩碎波浪;长桥影映,蛟龙骇惧;生长两岸,杀气凛凛;五更弹雨,相和渔歌;……
另有两首咏《菖蒲酒》的诗也写得很好,抄录于下:
瞿佑(明)《菖蒲酒》:
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
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
厨荐鲥鱼冰作鱠,盘共角黍蔗为浆。
无名氏《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写粽子、菖蒲酒的诗句也很多,如:
温庭筠(唐)《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为胜绝荒凉……成四十韵》: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 徐铉(唐)《和李秀才端午日寄》: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戴复古(宋)《端阳》: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

5、其它写端午的诗歌
端午诗除上面提到的几方面外,还有其它一些写端午的诗,限于篇幅,介绍3首:
杜甫《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诗写到:端午时节,宫中赐衣;恩荣有加,锦绣美丽;细葛含风,香罗叠雪。多美的端午服饰啊!杜甫诗选了一个特殊角度写端午,很有特点。
陆游:《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两髻即粽子头上的两角。点丹,一说在身体上点红丹,以辟邪。一说在节日食物上点上红点。)
此诗写了端午时节山村景色和包粽子、储药的习俗。五月山村,石溜花红;端午节到,艾叶著冠;品尝角粽,配方储药;食品点丹,笑向杯盘……诗把过端午节写得十分温馨美好,令人神往。
现代作家老舍抗战时期在重庆写一首端午诗《端午》: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老舍诗写出了抗战时期端午节的人们的艰苦岁月、清苦生活、人们之间的质朴情感、真挚友谊。
民间还有民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谣中写的端午节接地气,有民间情味和乡土气息。
至于说到人们写端午的诗句,那就真是举不胜举了。如:
元稹(唐)《表夏十首》: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苏辙(宋)《学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夫人阁四首》:寻芳空茂木,斗草得幽兰。 郑刚中(宋)《重五》: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 周申(宋)《寿友人》:家家妆点垂门艾,儿童报道端午来。 许文通(宋)《端阳采撷》: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文天祥(宋)《端午即事》:五月五日五,赠我一枝艾。 清代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 无名氏:手执艾草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无名氏: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 ……

二、端午词
宋代以来,写端午的词很多,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这些词有一般泛写端午的,有写屈原的,有写端午多种民俗的,……下面选取部分端午词做点评说。
1、泛写端午的词
泛写端午的词指概括地写端午的词,即词中写端午包含端午的较多内容和民俗。这方面的词很多,我们选三首作点赏析。
欧阳修(宋)《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词中写了端午时节的景物即妖艳如火的榴花,带雨垂条的杨柳,婉转如歌的黄鹂;……写了浴兰节、菖蒲酒、缠角粽、……还写了纱窗惊梦、生绡画扇、金盘送粽、……词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情景美丽缤纷。
苏轼《少年游 .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麯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注:麯,代指麯酒,淡黄色。狱草,监狱中长的草。)
苏词中写的端午时节的景色十分美丽:晴和的天气,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淡黄的水波,清新的荷花……词中又写到了兰条荐浴、菖蒲酿酒的端午习俗。还写到了端午中的人们佳节沉醉、歌酒欢畅的快乐情景。最后写了词人的心情:监狱草深,公堂无讼,安宁静好,此时正好酬谢佳节、不吝宴饮、畅快游玩。
黄裳(宋)《喜迁莺 . 端午泛湖》: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珠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此词写了端午节中的物候景物:中天日暮,梅雨初歇;荷花开放,海榴绽蕊。写端午竞渡:龙舟彩舫,波心齐发;击起浪花,飞溅如雪;红旗飞闪,画鼓雷鸣。词中写的端午民俗还有:少年斗巧,彩丝双结;包金角黍,切玉香蒲;玳筵盛开,饮酒尝粽;……黄裳笔下的端午民俗活动目不暇接,民俗风情浓郁热烈。

2、书写屈原的词
书写端午的词,和端午诗一样,最多的是写屈原或涉及到屈原的词。下面评说赏析几首:
苏轼《六幺令》: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竞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凌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唯有万千断肠句。
(注:新亭,《世说新语 . 言语》说南渡过江之人,感叹江山不在,每每在新亭饮宴对泣。陵阳,屈原第二次放逐最后到了安徽青阳县陵阳镇。)
苏轼此词写端午节虎符缠臂、龙舟竞渡、吃粽挂艾、樽俎盛酒、……多种民俗活动,而归结点是祭江凭吊、吟诵屈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强秦吞楚。词把屈原、历史、民俗、感怀都包含其中了。这是一篇悲悼伟大屈原的词章,写得荡气回肠,悲婉沉痛。
陈著(宋《江城子 . 重午书怀》:
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醉陶陶。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注:兰皋,长兰草的涯岸。 绿绮,古琴名。 词中离骚指古琴曲《离骚》。)
此词写道: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端午节使鬓发萧萧、怅思摇摇的词人想到潇湘南浦,那里南风凄吹、波涛汹涌,那里是千古忠魂沉江的地方。屈原精魂还在吗?无处问,有谁招。词人只能孤坐兰草岸边的房中,在小窗看完水中的龙舟竞渡,然后静静地坐下来,燃香一篆,对琴一张,弹奏《离骚》。词写得情意幽远、怅惘忧伤。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张榘(宋)《念奴娇》: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 蓠蕙椒兰江渚,较以艾萧终别。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
谁信千古江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堪笑儿童浮昌歜,悲愤翻为戏悅。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蕙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注:三闾、灵均,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原字灵均。蓠(li)蕙椒兰,都指香草、香物, 昌歜(chu,即菖蒲菹(zu),菖蒲根泡的酒。)
这首词写屈原可谓悲愤交织,情深意切。词人写道:屈原忠心耿耿,却罹谗网。细读离骚,击节叹惋。清浊同流,艾萧终别。彩丝缠粽,为英雄设。蕙风窗户,榴花热烈。悲壮绽放,为忠魂裂。……
还有很多借端午节咏屈原的词,都写的凄怆沉痛。略举几例,限于篇幅,暂不评说。如:
王充(宋)《满江红 . 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前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舒頔(元)《小重山 . 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3、写端午多种民俗及活动的词
端午词中还有写端午节多种民俗的词。举几首评赏。如:
扬无咎(宋)《齐天乐》上阙: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釵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凤绫扇小窗中午。
词写黄梅雨时节的荆楚,端午风物依然的情景:角黍包金,菖蒲泛玉,衫裁艾虎,釵凫朱符,臂缠红缕,……通过写端午一系列民俗,把端午烘托的非常美好。
又如写端午竞渡的词:
黄裳(宋)《减字木兰花 . 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 一归。
郭应祥(宋)《传言玉女 . 稽古堂前》上片:
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轻舟摇荡,浪心掀舞。
在黄裳、郭应祥笔下,端午竞渡场面宏阔,景象壮观、气势不凡。看:烟波浩渺,万人争渡;红旗闪耀,欢声震地;鸣鼍急鼓,浪心掀舞;……
董元恺(清)《清平乐》:
萦丝楚粽,巧借针神缝。杂俎轻镂花影动。却比菰浦郑重。
陋他九子殊名,随他百索殊形。好是餐他秀色,鬓边袅袅婷婷。
董词描写了端午包粽子的菰浦包裹、萦丝缠缚、针线细缝的美丽过程,描写了粽子秀色可餐,闺阁人尝粽时鬓发颤动、袅袅婷婷的美女形象。
端午词中描写各种民俗及活动的词句也很多。如候置(宋)《杏花天 . 豫章重午》:更艾虎、衫儿新就。玉杯共饮菖蒲酒。陈义(宋)《菩萨蛮》: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丁奉(明)《醉花阴 . 端午作》之二:岁岁端阳农事动,满地分秧种。……这些词句写到端午中的角粽、艾虎、蒲酒、彩丝、绒索、农事、插秧、……涉及的内容也很丰富。

4、其它端午词
写端午的词还有很多,如写人们端午中的感兴、寄托、游览、节候、景物、……等词也不少。限于篇幅,只举4首。
如:赵长卿(宋)《醉落魄 .重午》:
浓妆淡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有新月。
(注:浓妆淡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这是演绎的苏东坡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遮莫,多义词汇,此处义即大约。)
此词通过演绎苏东坡的西湖诗,描写西湖上的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的游船上,人们揭起画帘、吃角黍、饮蒲酒、戏鱼龙、待黄昏、赏新月、……这是多么美好的西湖端午啊!
史浩(宋)《芳心动 . 端午》:
槐下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欢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注:菖歜(chu)用菖蒲根切成的一种腌制食品。)
此词先写端午景色:槐树阴浓,竹笋成竿,榴花放红,……接着展现:角粽堆金、菖蒲切玉、彩丝双结、竞渡夺标、……一系列端午习俗。这一切都表现得十分美丽。
张孝祥(南宋)《点绛唇》:
萱草榴花,画堂永书风清暑。麝团菰黍。助泛菖蒲醑。
兵辟神符,命续同心缕。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此词写了端午节中的萱草、榴花、画堂、清暑、麝团、菰黍、蒲酒、神符、缕结、绮筵、歌舞、……端午节中的花草、节物、民俗、活动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多姿多彩。
南宋僧人梵琮《偈颂》:
今朝正当端午节,衲僧倒用真妙诀。转凡成圣,点金成铁。却把山茶,以替竹叶。角黍满盘菖蒲细切。
虽然俗气未除,也要大家暖热。百草头边,艾人欢悦。
(注:佛教文学中的《偈颂》,一般是指僧人写的佛诗的一种形式。但此处梵琮《偈颂》实际上是一首佛词。 转凡成圣,点金成铁,语出五代至北宋的僧人延寿的《宗镜录》,原文:还丹一粒,转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 艾人,用艾草扎成人形,悬于房门。)
这首僧人写端午的词角度独特,词意玄妙,佛情悠远,禅意缥缈。大意说:端午佳节,衲僧兴致很高,倒用转凡成圣,点金成铁的佛家真妙诀,即却把山茶水代替竹叶酒,加之角黍满盘、菖蒲细切……词人说:这虽然有点俗气,但也美好。
作者:卢忠仁(教授)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