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网络视频显示,一名年轻男导游带着一个旅游团在南京中山陵内游览时,手中拿着一面黑色的鲤鱼旗帜。一名女子劝说男导游收起鲤鱼旗,那不对,真是不对的,你要把它拿掉的,它现在是日本在用……由此引起网络舆论,有的人认为应该报警并严惩,有的人认为鲤鱼旗没有特殊含义,应该宽恕。
其实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鲤鱼旗没有任何侮辱性含义。不能一棒子打死,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鲤鱼旗本身就源于中国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鲤鱼旗?
鲤鱼旗取义于中国正史《后汉书》中鲤鱼跃上黄河中的龙门瀑布后变为龙的故事,鲤鱼跳龙门成为立身成功的象征。
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
春秋时,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恰巧有人送几尾鲤鱼来,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取名鲤,表字伯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五引《风俗通》)。由此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已经普及,这与《史记·周本纪》关于周朝之兴有鸟、鱼之瑞的记载是吻合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赋予鲤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将鲤鱼与婚姻相联系,后世因以鱼水合欢祝福美满姻缘。有些地方在举办婚礼时,还有个鲤鱼洒子的仪式,即在新娘走出轿子时,男方的人把铜钱往四下抛洒,于是鲤鱼成了祝殖祈育的祥瑞。古人用鱼形木板做信封(藏书之函),用于传递书信,因此在古诗文中,鲤鱼又是友情、爱情的象征。
鲤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还使人们在鲤鱼身上寄托望子成龙的期盼,这种观念甚至远传东邻。在日本,每逢男孩节这天,有儿子的人家须悬挂漂亮的鲤鱼旗;商肆店铺开张之日,特意将蓄养鲤鱼的鱼缸放在门前以求利市、大吉;而旧历新年迎财神时,一对元宝鱼更是不可或缺之物,因知鲤鱼在人们心目中还有财神爷的意义。至于民间吉祥纹图中的鲤鱼,则无所不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等等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他如用于佩饰的鱼袋,用于墓葬的玉鲤,用于宴饮的木鲤,用于赠礼的锦鲤等等,不胜枚举。

鲤鱼跃龙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鲤文化起源于备尝河患洪灾的古人认为鲤有神性的迷信。鲤鱼在惊涛骇浪中自由自在游弋的能力,既使人羡慕,又使人玄想,因之在古代文献中,鲤鱼被作为鳞介之主、诸鱼之长,有神变化龙、呼风唤雨的本领;鲤鱼既能象征举子仕途得意、飞黄腾达,也能使凡夫俗子立地富贵,乃至长生登仙(诸如琴高乘鲤渡海),这些均是这种想像的典型表达。考古成果也表明,自商周起,古人就有以玉鱼随葬的风俗;战国以后,又出现了铜鱼、陶鱼、木鱼等鱼形葬物,其实是视鲤鱼为引导死者灵魂渡过冥河进入天界的乘骑。
所以,根据历史文化依据,鲤鱼旗确实来源于中国,而且有很深的崇鲤文化。虽然目前鲤鱼旗在中国流传不广,但是不能否认它不是中国文化。我们和日本虽然有世仇,近年来有很多精日份子的出现,但有些东西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就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到国外的文化。日本在江户时代引进了鲤鱼旗文化,特别是隋唐时期达到顶峰。至今,日本有很多文化是来源于中国,涉及到衣食住行等等方方面面,例如: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变成了日本茶道;中国的唐装,传到日本变成了和服,已经不是唐装了;汉语及汉字传到日本,被日本本土吸收改造,已经变成日语了,还有日本料理也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僧侣的饮食。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渊源很深。更何况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云南人,公元前开始移民,据1984年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日本人的DNA和公元前中国云南人的DNA相同,所以断定日本的祖先是中国云南人。
其实我们太缺乏文化自信,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都在提倡文化自信,要建立文化强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进入,我们抛弃了太多的文化,也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现实残酷的社会也扼杀了很多。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不能被因为日本侵略我们国家,给我们带来惨痛的回忆就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智客观的视角。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都应本着客观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家国仇恨,我们要客观区别对待,有文化自信但也不能过于盲目自大。不能什么事情都是一棒子打死,如果真的计较起来,那我们的端午节也别过,春节也别过了,樱花也别种植了,这样都被日本人占用了。还有一向狂妄自大全宇宙都是韩国的韩国人,端午节都被申遗了,难道中国从此没有端午节了?没有端午文化了?
尊重别人,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提高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而不是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意淫,那只会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