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叶剑英的长子,叶选平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在改革开放期间的广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他的讣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而在追悼会上,叶选平身覆党旗,永远的睡了过去,周围被鲜花和翠柏环绕,前往追悼会的人很多,可以用人头攒动来形容。

叶选平的两三事
2019年9月17日,叶选平在广州逝世,享年95岁。

追悼会现场气氛肃穆,四处回荡着低沉的哀乐,周遭鲜花翠柏围绕,似乎在诉说着人们对他的哀思之情。
叶老生前的不少好友和同事都来到了现场,他们来看望叶老的家人,送叶老最后一程。
中央也派出了领导同志前往广州,为叶选平同志送别,慰问他的亲属。
叶选平的一生是伟大的,他不仅仅是叶剑英的长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同样付出了很多,才能获得如此殊荣。
在叶选平成长的道路中,父亲总是有着很深的影响。
可那些,只是关于他的成长,叶选平本人后来也表达过父亲对其是有影响的,但更多还是希望所有人能将他看做一个党员、党内干部。
几十年的岁月,是叶选平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在叶剑英已经是元帅的时候,叶选平正在沈阳和北京的机床厂工作,从基层做起。
他和机械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估计在那个时候,他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路会是如何,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称呼自己为机械匠。
到了1978年,叶选平才来到国家科委当局长,隔了两年的时间,他再度回到了广东老家,先后担任副省长、广州市市长和广东省省长,这一干就是十一年,他的到来,也直接影响到广东省的开放进程。
叶选平最初是技术型人才,后来也成为实干型干部,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对广东来说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叶选平的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房间,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机械和零件,除去公务繁忙的时间,叶选平则会来到这个小房间当中,将小机械拆成散件,然后再一点点组装起来。
这就是他的乐趣之一,他认为,机械的很多原理也能够运用到工作当中去,同时也要懂得变通,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有几位给叶选平准备材料的同志也对此很有心得,他们说:叶省长经常会抓汇报和材料,方式也比较独特,他会向我们要‘零件’,要‘集成块’,最好是一个一个问题单独分析和统计数字,由他自己来拼接和发挥。
这样独特的方式也直接使得叶选平对下情的了解甚至比基层的同志们还要详细,他对于问题的分析,也总是立足于大量的数字。

1980年是改革开放在南方拉开序幕的黄金时期,叶选平受命南下,也体现了中央对于这位实干家的信任。
他来到广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动起广东省计算机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兴建,这对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位懂技术的领导,对于项目推进是极为关键的,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促进大亚湾核电站规划和建设。
项目考虑到,广东和香港的距离比较接近,那么也可以给予广东特殊政策。
邓小平曾说过:广东可以先走一步。

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广东的经济就已经有了腾飞的势头,外贸出口增长额更是突飞猛进,与此相对应的,也是电力供应日益紧张,全省缺电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广东省的领导们找煤、找水、找石油,甚至都研究起了地热和潮汐。
最终,大家经过大量的调查后抛出了一个不得已的结论:广东的能源资源极为缺乏,小型的发电机是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的,广东能源的出路,必须要去想其他法子。

在实施特殊政策的灵活观念下,大家将视角投入到核电领域当中去。
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一段封闭期,大部分同志都对核电没有什么了解,加上在思想上习惯了用计划经济的旧模式去看待问题,对于搞核电这些筹资、还贷的新模式几乎是一筹莫展。
在广东的核电项目刚刚被推出的时候,就几乎被全盘否决。
关键时刻,还是王全国和叶选平这两位重要的领导站了出来。
叶选平仔细听取了各方的意见,还详细审阅了各种技术资料,之后便进行了认真的测算和分析。

王全国此前也担任过国家计委副主任,对改革开放理解的也相当透彻。
他曾说过:我和叶选平同志反复核算过,即使按照提高的贷款利率来估算,核电站经济还是可行的,有的同志不放心,一听要花40亿美元,这都能办多少事情啊,其实,核电站投资的九成以上都是引进的,借了外国人的钱,办了中国人的事情,有什么不好呢?
为了表明决心,王全国甚至直接在会议讲话中提出:如果中央批准,那么我愿意辞去省委书记的职务,集中精力抓好这个大型项目。
大家都是一点点积攒起经验,谁来担任这个超大型项目的总经理,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对于叶选平来说,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他的回答更是简单干脆:谁有经验,谁有能力,就让谁来当。

这种不拘一格的方式,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超前的。
1983年,叶选平担任广州市长,这是他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父子两人同时在一个城市担任市长,也实属罕见。
不过,走上从政的道路,并非叶选平和其父亲叶剑英的本意,叶选平走到这条道路上,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当年,叶选平在延安的时候,父亲就希望他要学习自然科学,长大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广东,因叶选平而不同
那会的广东是一片试验田,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改革开放能够在这里取得辉煌成就,这样一来,经验也可以被广泛推广。
叶选平身上的担子一直都很重,他被寄予厚望,当然,他更需要对人民负责。
在广东从政的那些年,叶选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物价、住房等等。
广州是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每天流动的人口都有一百多万,要提高这里的开放水平,也不能仅仅抓着那些重大的项目来,民生问题也同样是叶选平关注的重点工程。

经过调研,他发现广州的老百姓对于蔬菜供应很有意见,因为那会的蔬菜供应品类非常少,数量也不够充足。
叶选平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主张:放开价格。
在当时的角度来看,价格问题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应对挑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菜篮子关系到千家万户,不能有闪失。
在叶选平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的最初阶段,副食品的价格很高,老百姓很快就产生了新的不满。
面对不满的情绪,叶选平反而很镇静,他认为改革是要冒些风险的,凡事都有个过程。

在这些情绪下,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们坚持走上了这条冒险的道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调节,价格果然渐渐趋近于合理,这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就这么得到了充分的解决。
叶选平的勇气,也绝对不是盲目的,他心中十分清楚界限在哪里。
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叶选平立即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经济遇到一些困难时,他鼓励大家要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通过数据也能看出,叶选平在广东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也是全省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
到了1987年,广东就圆满完成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后来澳门东亚大学还授予了叶选平公共行政荣誉博士学位,表彰他在两地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突出贡献。

在收获赞美和荣誉的时候,叶选平就又显得十分低调了,他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央让广东先走一步,如果说广东在这些年时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也应当归功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广东的今天。
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来的叶选平,也在长期的工作当中形成了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他要求各部门对待经济问题都应该做到量力而行,也要量力而出,治家是这样,治国也同样如此。
在广东的每一项政策的推进,都让他赢得了实干家的美誉,不少和他有过工作接触的人都认为:他站得高,看得也远,有统筹全局的能力,身上有着叶帅的遗风。
1988年,他以高票连任省长,这也充分体现了广东父老乡亲们对他能力的认可。

那些年的经历,被叶选平幽默地总结为:认认真真做猫,把老鼠逮住!
后来,人们提到叶选平的时候,也很少会再度提到叶剑英,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无需父亲的光环。
他有着丰富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能说普通话,也能说广州话和英语、俄语,熟悉他的人也知道,在他的客厅内,几个书柜当中全部摆满了书籍,还有一些外交书刊。
只要是有空,他就会翻阅一些外文的资料和小说。
对于体育,叶选平也同样情有独钟,他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喜欢打排球,晚年谈论到排球的时候,还是能聊很多。
他的贡献摆在这里,那场肃穆的追悼会,更体现了大家对他的怀念。

参考
叶选平 改革前沿实干家 环球人物
广东省叶选平副省长谈科技档案的重要性 档案学通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