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7月29日,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科茨(Dan Coats)在《华盛顿邮报》上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为中美之间不存在冷战,即使有,我们也不会赢。
在文章中,科茨谈及了近期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并对于外界讨论已久的所谓中美冷战进行了分析。他直言,如今美国若用对付前苏联的那一套方法对付中国很难奏效,更不可能成功。
而在列举了他所认为的中国战略威胁之后,科茨还提出了自己的遏制方法,其核心就是在国际上拉帮结派,与盟友们一起对抗中国。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科茨是前印第安纳州参议员,2017年至2019年曾担任特朗普政府的国家情报总监,目前是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的高级顾问。
近期,中美之间关系越发紧张,特别是在外交领域,发生了美国强关中国总领事馆的事件。7月9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曾发出警告,中美关系正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挑战。
科茨表示,近期中国问题占据了美国的外交政策讨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了最大的挑战。除此之外还有新冠肺炎疫情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特朗普竞选连任道路上的主要议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许多政治观察家,甚至是白宫方面的人士开始讨论起美中之间的‘新冷战’,有些人还认为这是值得做的一件事,他们相信美国很显然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是,科茨却给这些人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具有误导性的,假设目前的情形和当时美苏冷战一样,确实可以获胜,但他们却忽略了过去和当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他表示,冷战几乎完全是在军事和文化层面上展开并最终决出胜负的。而在经济层面,前苏联的那种模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当时的苏联既不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不曾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和全球经济供应链更是缺乏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经济领域,美苏既不是竞争对手,也不是合作伙伴。
可中美之间可能发生的新冷战,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用对付前苏联的方法对付中国很难奏效,更不用说成功了。
科茨声称,他的这番论调并不是希望美国在面对中国日益咄咄逼人的行为时不作反应,他更希望美国的反应是有连贯性的、有纪律性的且沉稳老练的。恢复以往的冷战思维固然能激起我们的好战姿态,但这种姿态几乎根本无法改变中国。相反,可能还会引发双方的过度反应和危险误判。
在科茨看来,美国必须制定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这一战略旨在管控中美的大国冲突,而不是消灭敌人。当务之急就是防止发生军事冲突,导致局面进一步恶化。
文章中,科茨还谈到了他所认为的中美在战略层面的不同点。他认为,美国政府实施的对华政策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短期政治利益,而中国则是根据精心计算后的长期战略来实现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
特别是在中国的这一部分,科茨把许多自己的观点写进了分析文章中。他声称,中国的长期战略中有一项野心勃勃的外交政策,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将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欧亚大陆。中国的战略还包括在科学技术上围堵西方国家,在数据收集和操作系统等领域取得全面主导权。
科茨表示,这些科学技术涵盖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和量子计算等领域,且中国始终想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军事层面。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早、更清楚地意识到,科学技术将会是这场历史性决战的决定性因素。
文章最后,科茨也谈到了美国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不过看起来透露出着些许无力感。
他表示,像是关闭总领馆、制裁少数官员、调整关税或制裁个别公司,这些都只会激起对方的反制措施,对处理复杂的问题毫无帮助。
面对来自中国的这些挑战,应该由美国领导其他国家,一起用团结而长远的眼光作出应对。最重要的是,美国和盟友的政策必须扩大外交和政治空间,以创造性和富有成效的方法处理问题。简而言之,科茨的观点就是拉上盟友。
此外,科茨还宣称美国应当重新建构多边主义框架来掣肘中国。而不是像如今的特朗普政府一样极力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在国际社会中不断退群,引发各国反感。
他建议称,美国应重建具有凝聚力的联盟和多边机构,这些机构必须连贯且强有力地回应中国的长期战略构想。
我们都知道,过去只有美国可以创造出这些‘工具’,当我们的盟友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都开始意识到中国是未来共同的威胁时,他们将会越来越接受来自美国的‘开明领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