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造吴国的新国都——阖闾大城,由此揭开苏州古城的历史序幕。此后吴越争霸,夫差勾践、西施范蠡,如火如荼、卧薪尝胆,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历代史书对阖闾大城的描述十分详细,而在苏州出土的诸多春秋时期遗址、遗迹和文物也都一一佐证了今天的苏州古城就是当年的阖闾大城。


不过,近日浏览央视某档栏目时,一位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一本正经地对着镜头阐述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无锡胡埭镇与常州雪堰镇交界处的某处遗址才是伍子胥建造的吴国王都阖闾城,并煞有介事的拿出卫星图和航拍图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猜测。


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当年论证出这处遗址是吴国王都阖闾城,而苏州是夫差城的某位砖家吗?当年这位砖家的《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初步认识》横空出世,立刻在史学界和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各种反对和反驳的声音不断,甚至有的网友直接贴出从图书馆就能查到的资料来证明这位砖家在论证过程中的低级失误。

南段—1980年后的武进港

根据当时提供资料的网友叙述,在一本名叫《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年11月编印,可到无锡市图书馆五楼找,书号k925.3)书中有一张插图。插图显示被专家认为是这处遗址南部护城河的河道,而实际上至今还在使用的河道名叫武进港,在当时是一处断头浜。也就是说,所谓南段护城河在上世纪80年代这本书编纂时,还没有出现。


同时,查询《武进年鉴》,在1999年可以查到这么一条信息——1998年11月28日,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环太湖大堤重要控制工程武进港水利枢纽工程在雪堰镇龚巷村开工。


雪堰镇龚巷村向北段的河道在1980年代已经出现,而南段在1980年代还未出现。所以,这段专家眼中的南段护城河极有可能就是1998年开工的武进港水利工程的一部分。不管何种情况,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河道绝对不是2500年前古人开挖的。


东段——1978年后湖山路

也许眼尖的人会看出来,在砖家画出的护城河东段,有一条笔直的公路,从闾江口笔直通往马山地区。也正是这条名叫湖山路的公路将这里的湖岸和太湖水域割开,使得这一小块封闭的水域看起来像是护城河的一部分。那么这条湖山路建造于何时呢?。


不少老无锡人都知道,大约1970年代,无锡实施了蔚为壮观的围湖造田工程,从闾江口到马迹山旁,筑起了一条蜿蜒数十里的大堤,现在被称作十里明珠堤。东堤、西堤合围了上万亩湖边的滩涂,经抽水、筑路、修堤、围堰,终成良田沃土。马山从此由孤岛变成了与无锡相连的半岛。湖山路是马山围湖造田后修建的第一条主要公路, 1978年初建成通车,全长8.58公里。沿途有十一座桥,分别从一号桥到十一号桥,后来,这些桥大多换了更雅的名字,比如神骏桥,醉我桥等等。老马山人现在还用几号桥来称呼马山的不同区域的习惯。


神骏桥上,仍然能看到通船用的船闸。所以,所谓护城河的东段也是不存在的,只是湖山路建成后围起来的一小片水面而已。


迷你——小如芥子的大城

其实,这处遗址确实是春秋遗迹,也极有可能是阖闾时代的产物。不过,它只吴国在当地建立的一个军事碉堡而已,史籍早有记载——今武进、无锡间有大小二方型城遗迹,盖御越之军事性城堡,非指此城。
——《吴地记*注释》


把这个军事要塞与真正的吴都阖闾大城同框比较,立刻就显出了原型。



结语

苏州古城就是吴国王都阖闾大城,早就是史学界定论。无论文献、文物还是文献与文物彼此应证的证据链,无一例外的都证明着苏州古城的地位。
所谓科研,无非就是大胆假设,谨慎求证。但是大胆有余,将谨慎抛诸脑后就难免贻笑大方。虽然学术上能容错,但是一错再错,知错不改,那就别怪有人泼冷水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